质兰基金会 / 质兰中心 / 最新动态
质兰基金会第6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2020-09-30

质兰基金会第6期项目征集于2020年7月1日开始,7月31日 结束。质兰共收到28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10个项目进入初审,7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4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为RMB 398898.58元。同时,质兰基金会首期资助的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顺利完成第一年的项目实施,并成功获得总金额RMB199994.4元的第二年连续资助。


+ 第6期项目资助名单(含连续资助项目)+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第二年资助: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探索项目

质兰资助的1期及2期项目已陆续进入年度评估环节,符合质兰要求并有意继续下一年项目实施的伙伴,在完成年度自我评估报告后,可通过质兰系统填写并提交下一年的项目建议书。质兰将组建3-5名专家的评估委员会,线上听取伙伴的汇报,并就上一年实施的亮点和问题、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和伙伴互动讨论。评估委员会讨论后将最终确定项目是否继续实施。质兰1期项目申请人: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是首个进行项目外部评估并继续实施的团队,其第二年项目摘要及评估委员会的意见如下:


【项目摘要】:本项目第一年(2019~2020年)的调查发现,甘肃省秦岭细鳞鲑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林场内。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区划不合理,未将集水区植被划入保护范围,栖息地质量较差,产卵场等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等问题。种质资源保护区还存在投入不足、技术较弱、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而林场栖息地质量虽较好,但巡护线路、业绩考核等管理机制方面,没有将秦岭细鳞鲑及其栖息地保护纳入管理职责,对秦岭细鳞鲑的保护较弱。


产卵场的保护,对秦岭细鳞鲑非常重要,但由于保护管理部门缺乏对秦岭细鳞鲑产卵场的调查,不知道其位置,也没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缺乏种群监测,不能提供有效的种群数量、密度及趋势变化;缺乏对栖息地的研究,没有建立栖息地评估指标和方法,不清楚栖息地的质量现状,由此,影响了保护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保护措施的针对性。


本年度项目将建立一个甘肃省秦岭细鳞鲑的保护网络,培养网络中的关键人员,通过考察、培训与实践,提升相关保护地及管理人员的保护理念和技能,推动秦州保护区和东岔林场桃花沟开展产卵场识别、种群监测、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及林水一体化的保护途径之探索。


【外部年度评估意见】:本项目第一年实施的亮点是:初步摸清了秦岭细鳞鲑在甘肃的分布情况和管理现状,开展的甘肃秦岭细鳞鲑保护研讨会是该地区的首次,且有效推动了该区域的各相关保护地和管理部门就该物种和栖息地保护已开展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探讨,最后编制了《陇东南秦岭细鳞鲑保护行动计划》。不足之处是由于该地区尚未开展秦岭细鳞鲑的野生种群调查监测和栖息地评估,因此问题分析和保护行动计划还比较粗浅,仍需进一步开展调查与监测来科学地设计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项目第二年将利用团队在推动各利益相关方合作上的优势,通过建立保护网络,开展能力建设,进一步促进各保护地和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意识、能力和管理措施,尤其是打破现有的林管林、河管河、鱼管鱼的方式,关注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加强对河岸植被的保护,探索多方合作的水林一体化保护新途径。因此,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本项目进入第二年的实施期。


第6期项目摘要及入选理由

01_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物种分布和繁殖巢穴现状调查及社区宣传教育项目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纬度最北的龙脑香热带雨林,是国内唯一记录有5种犀鸟分布的区域。目前,针对保护区内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犀鸟种群调查和保护研究还属于空白。基础数据的缺乏不利于制定针对性的科学的保护管理计划,所以紧急需要开展一次系统的犀鸟种群现状调查。项目计划通过访问调查、野外样线调查、繁殖期巢穴统计,掌握保护区3种犀鸟分布、种群数量及繁殖巢情况。调查结果进一步用于指导铜壁关保护区犀鸟的动态监测和生境巡护实施;并对犀鸟繁殖期间巢穴选择、自然增长率和保护胁迫因素等进行分析,形成物种保护计划,并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


【入选理由】犀鸟是一类高度依赖热带雨林生存和繁殖的鸟类。由于犀鸟取食大型植物果实,帮助种子传播和植物更新,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境内犀鸟最为重要的栖息地,对于维系中国境内的犀鸟种群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护区现有分布的三种犀鸟:双角犀鸟、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在最新公布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征求意见稿)中均已从国家二级升级为国家一级。其中双角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物种,而冠斑犀鸟则已处于近危(NT)状态。


近年来观鸟活动在该地区蓬勃开展,保护区也加强了对上述三种犀鸟的观测和研究,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繁殖群体,但对于保护区内三种犀鸟的整体分布、数量和保护现状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保护区拟在三年内开展系统性的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长效的巡护和监测体系,确定该物种的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尤其是通过观鸟撬动社区积极参与犀鸟的保护,这将会为三种犀鸟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打下坚固的基础,并显著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将该项目列入本期资助名单。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背景下海南山鹧鸪的监测技术标准、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研究

海南山鹧鸪仅分布于海南中部和南部,主要生活在中低海拔的热带常绿林中。以往研究表明,它仅分布在原生林和次生林。因受非法狩猎和生境破碎化的影响,其数量急剧减少。本项目拟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借助多种先进设备和仪器对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活动节律、生境选择和历史分布情况等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和评估其在全岛的保护现状,旨在建立海南山鹧鸪甚至所有热带雉类的监测标准,并结合其生境的特征和功能,进一步阐明其致危因素,实现制定国家公园内该物种的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牵头成立海南濒危雉类保护联盟。通过对一线巡护人员进行培训,形成濒危物种的自然保护和监测网络,提升各保护区人员的保护、管理和协作能力。同时,联动周边社区共同参与保护,并将有效经验示范推广,从而服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



【入选理由】海南山鹧鸪是海南岛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地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旗舰物种,也是海南岛的特有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虽然过去对该种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和基础,但其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和保护现状依然是个空白。


项目拟在五指山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展海南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分布与栖息地的调查,评估其面临的威胁,了解其保护需求,推动保护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保护行动计划,并开展以该物种为代表的雉类的长期监测与保护。项目还将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和评估海南山鹧鸪在海南岛整体的分布和保护现状,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所有地栖性雉类的监测标准,并制定和实施国家公园内海南山鹧鸪的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因此,本项目对于濒危雉类的保护及推动保护地的有效管理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终审委员会同意将该项目列入本期资助名单。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03_南岭-武夷山地熊蜂资源调查与保护——以黑足熊蜂受威胁评估为例

19世纪60-80年代的调查表明,黑足熊蜂在我国南岭-武夷山地仍有分布。近10年来申请团队在华南地区调查时,在南岭-武夷山地均未发现黑足熊蜂。据预测,黑足熊蜂可能是我国受威胁的物种之一。所以,本项目计划连续3年在南岭山地(重点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地(重点在福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熊蜂属系统调查,重点记录黑足熊蜂栖息生境和传粉植物,结合本团队近10年来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境内黑足熊蜂的分布现状;对比历史记录数据,按照IUCN红色名录标准,评估黑足熊蜂受威胁程度,提交《南岭-武夷山地熊蜂资源调查及黑足熊蜂保护建议报告》;同时,撬动保护区、民间机构和公众参与熊蜂保护活动。研究结果将为评估其它熊蜂物种和制定熊蜂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入选理由】熊蜂因个体大、浑身绒毛、耐低温等特性,是许多高山植物、高原植物及一些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在相关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几十年来, 受气候变化、植被破坏、农药使用、农作物单一种植、过度放牧、外来入侵种等的影响,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熊蜂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情况,许多发达国家也出台了保护传粉昆虫的国家战略规划。虽然中国是全球熊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数据缺乏,中国尚未能对已知125种熊蜂的受威胁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项目拟用三年时间对最可能受威胁的黑足熊蜂开展野外调查,了解其分布、种群数量及历史变化趋势,以科学评估其受威胁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行动建议。项目团队还将撬动多方力量共同开展熊蜂的科普宣传工作,推动保护区和民间组织参与熊蜂的调查和保护。这些工作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和社会价值,并能为以后开展熊蜂属其他物种的受威胁程度评估及熊蜂的整体保护探索经验、奠定基础。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将该项目列入本期资助名单。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04_中国岛屿特有珍稀物种油叶柯的综合调查与种群恢复研究

油叶柯隶属于壳斗科柯属,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台湾、海南、香港及珠海担杆岛,呈典型的岛屿间断分布,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版)收录为易危物种(VU)。近年来由于人为生境破坏及自然灾害,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分布地较为破碎化且偏远,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该物种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调查清楚油叶柯的种群现状、发展趋势,并开展种群恢复研究及保护宣传工作刻不容缓。

本项目拟综合运用种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等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地开展油叶柯自然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特征、致危因素、就地与近地保护、繁殖技术等方面研究。通过油叶柯种群生态学特性和数量特征研究,分析其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及演化趋势,揭示其濒危机制并提出科学保护对策;通过扦插、实生苗繁育等试验,建立一套良好的繁殖体系,开展就地与近地保护工作;制定一套保护宣传策略,开展科普教育,为该物种乃至岛屿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做出实际贡献与科学的实践经验。


【入选理由】壳斗科柯属的油叶柯是生长于热带海滨石岸、中国特有的一种常绿阔叶乔木,目前仅间断分布于台湾、海南、香港及珠海担杆岛。因油叶柯的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关于该物种的研究十分缺乏,其濒危程度可能被严重低估,其生存和保护现状亟需得到更多关注。此外,该物种所在的分布区域、分布格局具有较高的生物地理学研究价值,其生态功能、种群现状、更新能力、保护措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计划通过对海南岛和珠海担杆岛现存种群开展野外综合调查,并结合其在台湾和香港野外种群的生存现状,探讨该物种的致危因素和濒危机制,推动当地社区和政府部门对野外种群的保护管理,开展种群恢复研究。鉴于项目团队对该物种有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且项目设计能够推动该物种的就地保护,其研究和保护工作都填补了空白。终审委员会同意将该项目列入本期资助名单。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订阅质兰新闻:
Copyrigt @ 2019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本系统由华夏航空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捐赠 粤ICP备190182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