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 / 质兰中心 / 最新动态
质兰基金会第8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2021-04-01

质兰基金会第8期项目征集于2021年1月1日8:00正式启动,1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3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8个项目进入初审,6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4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为RMB 449,488元。同时,另有7个项目,顺利完成了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成功获得第二年的连续资助, 二期资助总金额为RMB 831,999元。第8期总资助金额为1281,487元。


+ 第8期项目资助名单(含连续资助项目)+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01_云南德宏州灵猫科动物生存现状及保护


灵猫科动物是亚洲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的关键物种类群之一,不少种类是森林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长期以来其种群状况、生境选择、行为学等在我国都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研究。一些热带种类如熊狸、大斑灵猫在我国呈边缘分布,处于全球受威胁状态,一些种类如大灵猫则在我国数量锐减。云南德宏州是我国多种灵猫科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尤其还是熊狸的仅存栖息地之一,亟需摸清此类群动物的本底与生存状况。


本项目拟通过建立当地的信息收集网络,与保护区和社区共同开展野外调查和监测,收集云南德宏州熊狸、大灵猫、小灵猫、椰子猫等几种灵猫科动物的分布、生境特征、威胁因子等基础数据,制定阶段性的灵猫科物种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


因此,本项目对于填补当地灵猫科动物的关键保护信息的空白,吸引更多研究和保护力量的关注与投入、推动这些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自然保护地中的中蜂养殖对自然传粉网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近年来,中蜂养殖作为一种自然友好型产业,已成为全国各地大力提倡的绿色扶贫手段,在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地中推广。由于中蜂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复杂的传粉网络中的一员,因此,理论上若中蜂养殖的规模过大,反而会对其它野生的、泛化的传粉昆虫构成竞争,导致这些昆虫种群或活动范围退缩,进而可能破坏整个自然传粉网络。此项目拟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地中,开展蜜源植物和传粉昆虫的本底调查,基于昆虫的访花记录、访问频率和混合花粉定量法来构建当地的传粉网络,分析中蜂在其中的作用,评估不同的中蜂养殖规模对当地传粉网络稳定性的影响。此外,项目还将基于此研究的结果,与保护地管理机构一起,合理规划中蜂的养殖规模,并对中蜂养殖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生态价值。*图片版权:Wiki


03_四川岷山林沙锥种群现状及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与保护

林沙锥是IUCN红色名录中的全球易危种,也刚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这种在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繁殖的鸟类,由于其生境选择独特,到目前为止,其种群数量、生活史、迁徙规律、受胁因素等资料仍极度匮乏。岷山中部的中高海拔山地是目前全球已知的少数几个林沙锥的稳定繁殖地之一。本项目拟联合科研机构、当地社区、公益组织、保护区、国家公园共同对该物种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在地的保护工作,并制定具体的保护行动计划。这些将不仅可以填补该物种在保护上的关键信息空白,为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将有助于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林线以上的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基于社区的综合性人熊冲突缓解实践

人熊冲突近几年来在青藏高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类冲突由于关乎当地牧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容易造成牧民对熊的容忍度降低,甚至引发对熊的报复性猎杀。这对目前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特别是大型食肉动物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熊冲突在全球熊类分布区内都比较普遍,防熊措施也已有许多实践,在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地区也有不少前期的尝试。


从技术上来说,减缓人熊冲突已有若干可选的、适于本地的有效措施,然而难点却在于,牧户与社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行为上如何进行调整、适应与自我管理,以实现物理防熊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几乎所有的人兽冲突问题都很难一劳永逸地得以解决,尤其是熊这样高智商、善变通的动物,因此,除了防护措施外,还需要社区对熊开展持续的监测,了解当地熊的习性和对防熊措施的适应性,不断更新迭代适于本社区的防熊方式和方法,从而建立起与熊长期相处的智慧与信心。


本项目针对上述难点,拟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东坝乡果永村,与社区一起,通过提升社区的集体治理能力,使用因地制宜的经济互助手段和防熊措施,开展长期的监测,探索基于社区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因此,本项目对整个三江源甚至青藏高原地区应对人熊冲突的挑战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图片版权:来自网络


01_基于自然和社区的甘加草原适应性治理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大鵟等草原猛禽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关于鸟巢、繁殖、分布等的基础数据,改变了以往甘肃野生动物学者认为甘肃只是西伯利亚繁殖的大鵟向南迁徙途径地和部分大鵟越冬地的认识,确认了甘南草原也是大鵟的繁殖地。项目还通过入户访谈,掌握了关于猛禽的藏文化和牧民的认知现状,完成了猛禽文化手册,并与政府部门、牧民等多方就猛禽保护达成了行动上的共识。


第二年项目为了增强甘加草原人、家畜、草场、野生动物共生耦合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促进牧人社区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为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基于自然和社区的解决方案,将梳理甘加草原的适应性治理模式并撰写手册——《草原适应性治理:来自甘加的声音》;对草原猛禽的栖息繁殖状况、鼠兔与草场质量的变化进行持续监测,并通过短视频拍摄大赛与访学活动,提高社区的保护能力并促进社区参与草原保护;通过影像展、手册发放与读书会等传播活动,让当地社区与决策者看到甘加的案例和成效,提高社区对自身草场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自信心。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玛柯河林区植物生物多样性人文调查、癞病易感动物巡护与自然教育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对当地及周边两省三州野生动物疾病的广泛调查与记录,较好地收集了与青藏高原草食性动物常见疫病有关的本土知识,从而为通过外部现代科学知识和当地传统知识的有机融合来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动物癞病问题的解决,还可为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示范。项目团队还通过与当地小学和寺院合作,很好撬动了社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在社区内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正在剪辑中的有关野生动物癞病的视频,未来播放后应能影响当地社区,让当地人更好的去了解森林、野生动物、家畜与人的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有意愿去应对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问题。


第二年项目将对野生动物的癞病继续开展监测,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日常巡护反盗猎、反盗林的机制,以减少盗猎、保护森林植被;搜集与紫果云杉、岷江冷杉、岷江柏木、绿绒蒿和赤芍等重要植物的利用和保护相关的传统智慧与知识;以玛柯河森林河谷和人文文化为背景,将项目团队多年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的成果,以唐卡的形式呈现,并在当地的博物馆和小学开展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及日常的保护实践,提高项目团队在数据收集、总结分析、自媒体传播等方面的能力。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连云港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水鸟调查、监测和栖息地评估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完成春、秋季项目地的野外水鸟种类、数量及威胁的调查,证实了连云港兴庄和青口河口对迁徙鹬鸻类尤其是半蹼鹬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这两个河口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调查的部分结果已写成论文发表,为日后推动该重要湿地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二年项目将在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继续开展春秋两季迁徙高峰期半蹼鹬、黑尾塍鹬,斑尾塍鹬、大勺鹬等重要迁徙水鸟的调查,并对不同物种的栖息地使用情况及面临的威胁进行评估,特别是掌握重要的高潮停歇地及其威胁状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提升本地社区和利益方的保育意识,与关键的决策方沟通,利用科学数据推动这些重要湿地的立法保护。*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金钱松自然种群调查、评估与社区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探明了所有现存金钱松自然种群的地理分布、种群结构、群落和生境特征,对每个自然种群的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还用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威胁,这些工作成果都填补了该物种在保护上的关键信息空白,为金钱松全球濒危等级的评估及就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项目所研究的气候变化对濒危植物保护的影响和传统文化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在利用新媒体传播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都为其他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了可示范的宝贵经验。


第二年项目将建立一个长期的监测体系,对现存金钱松自然种群的生存现状、种子生产、幼苗更新等进行长期监测,以寻找影响该物种更新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不同人为干扰类型和强度对金钱松幼苗更新动态的影响研究及种子添加试验,来初步建立金钱松幼苗更新的人工抚育技术体系;在浙江林家塘,通过建立社区金钱松保护与管理小组,及开展金钱松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金钱松社区保护试点的建立。*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5_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与保护实践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掌握了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种类、分布与主要威胁,调研详实,结果可靠;识别出了兰花保护的优先区,培养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制定出了《2021-2023年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保护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保护区的兰花保护和管理实践;项目还获得了第二批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用于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第二年项目将完成4-5处兰科植物固定样地的建设,并对样地内所有兰科植物进行长期定株跟踪监测,以掌握兰科植物种群动态、物候、微生境气候等,并监测不同程度的放牧、林下采集活动对兰科植物生长关键期的影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区兰科生境及林下资源管理计划;与对林下资源依赖较大的社区合作,达成社区共管协议,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并与保护区合作开展羊肚菌人工种植试点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科研高校合作,对观赏性较高的山西杓兰开展种子共生萌发实验,获得共生萌发体系,掌握共生真菌种类。*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6_海南岛鲎育幼场调查及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调查了海南岛北部五个幼鲎的栖息地,初步掌握了中国鲎、圆尾鲎的幼鲎种群密度与面临的威胁;与美境自然等机构共同发布了《北部湾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公众监测报告及保护建议(2019-2020年度报告)》,并将两个最有价值的栖息地新英、新盈纳入了IUCN亚太区鲎监测网络;项目还推动了两个保护地主管部门将鲎这个物种的监测与保护纳入到日常工作中;项目基于调查结果设计的公众宣传稿“一张图了解海南岛的鲎”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让更多公众了解了海南岛上鲎的保护状况与需求。


第二年项目将扩大两种鲎的调查范围,完成《海南岛幼鲎分布、种群密度及威胁现状报告》;联合科研单位及保护地,在4个重点分布地开展威胁因子调查及评估,提出保护行动建议;推动重要分布地的保护地将鲎纳入长期监测体系,并支持IUCN亚太区鲎监测方法在至少2个保护地落地;加强保护地及相关主管部门对鲎保护的关注度,形成保护共识。*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7_黄河源马麝种群分布调查与社区保护项目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团队深入社区,通过扎实的社区访谈和红外相机调查,基本摸清了马麝在青海果洛州同德县、玛多县、玛沁县的分布、生境选择及面临的威胁,并了解到了马麝种群在过去五十年里的变化情况,填补了相关保护信息的空白;项目还带动4个在地牧民的环保志愿者团体加入到马麝的调查、保护与社区宣传中,初步建立了一个在地的马麝保护网络,为后续开展马麝的具体保护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年项目将在同德县河北乡开展具体的、基于社区的马麝保护示范工作。项目地位于黄河第二弯峡谷区域内,这里有着连片的马麝栖息地和正在恢复的种群,盗猎行为也时常发生。项目将通过考察学习、建立在线学习社群等活动来培养在地的民间环保志愿者团队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马麝的种群监测以了解种群数量及变化情况;通过开展当地青少年自然教育夏令营和其他社区传播活动,提升在地社区对马麝的保护意识;与社区共同讨论形成在地的可持续保护行动和管理机制,由社区组织开展反盗猎巡护等工作。若示范成功,项目接下来将会把这种保护方式推广到其他的马麝分布区。*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4月1日-2021年4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订阅质兰新闻:
Copyrigt @ 2019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本系统由华夏航空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捐赠 粤ICP备190182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