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第16期一般项目征集于1月1日 8:00正式启动,1月29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19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5个项目进入初审,4个项目进入终审,最终2个项目获得资助。同时,有3个项目获得第二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3个项目获得第三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6期总资助金额为945,596.2元。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第16期项目入选理由
01_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
入选理由: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是黑颈鹤在全球的重要越冬地之一,也是灰鹤、黑鹳、中华秋沙鸭等一百多种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拥有以念湖和长海子水库为主的湿地662公顷,2023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在过去的几年里,保护区通过推行“两个转变”的管护模式,已极大提升了对外来访客及其行为的管控程度,极大减少了访客对黑颈鹤可能产生的干扰,真正实现了访客向护鹤科考志愿者的转变以及无序的观拍行为向有序的护鹤科考行为的转变。
为了撬动当地社区积极参与保护区对外来访客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志愿者的行为,并让当地居民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充分考虑鸟类和湿地保护的需求,促进人鸟和谐共存,项目拟在三年内,推动保护区与黑颈鹤保护密切相关的四个村委会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社区共建共管机制,让村庄内的各个群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区对志愿者的管理中,并在长海子片区探索建立社区参与的、以保护成效为指标的湿地生态补偿办法,引导长海子片区的原住居民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考虑黑颈鹤等鸟类和湿地的保护需求,生产湿地友好型的有机农产品,在为黑颈鹤等鸟类提供一定食源的同时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有望探索出一套保护区开展社区共建共管的有效模式及更有效的湿地生态补偿办法,所积累的经验也将值得向其他自然保护地推广,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和推广价值,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丹东宽甸三道湾村亚洲黑熊等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
入选理由:
丹东宽甸三道湾村紧邻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现在仍生活着亚洲黑熊、豹猫、黄喉貂、獐和貉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然而,项目地内存在许多新旧兽套或兽夹,不仅对野生动物造成潜在危害,还不时会伤及牛羊等家畜。此外,由于黑熊数量较多,熊伤人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项目拟在三年内,招募和培训有意愿的村民,组建一支以当地村民为主的保护队伍,根据猎套的数量、分布和布设规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清套工作,以减少猎套或兽夹对野生动物和家畜的伤害。项目还将培训村民,通过网格法布设红外相机,长期获取项目地大中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相对密度等数据,以此掌握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威胁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评估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行动的成效。此外,项目还将通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逐步提升村民对家乡生物多样性的自豪感和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并通过收集当地有益于保护的传统文化和故事,培训村民防范人熊冲突,开展基于传统可持续狩猎文化的自然教育活动等。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能推动以社区为主体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并有望将社区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或建立社区自己管理和治理的自然保护地,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保护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第2执行年项目
01_人类干扰下金顶齿突蟾种群调查、栖息地评估及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2022年项目团队在峨眉山、瓦屋山、卧龙共完成了53条样线(样点)的调查,结果在峨眉山发现了新的分布点并在大相岭发现了新的种群。团队在对峨眉山和瓦屋山的现有栖息地开展全面的微生境调查中发现,部分区域内清洗水池、步道建设等旅游活动侵占或破坏了栖息地。
项目通过培训基层管理人员野外调查方法并让他们参与野外实地调查、与景区、林场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召开交流和总结会、提出栖息地保护策略及优化建议等方式,推动瓦屋山景区加强了对生活污水和建筑污水的净化处理,并推动洪雅林场野保科工作人员关注三条主沟及其周边区域的栖息地环境,且在日常巡护中将金顶齿突蟾的保护列为重要内容。项目团队还通过发表论文、开展科普活动以及在新媒体平台发表科普文章等方式,分享了项目成果并扩大了项目在科研领域及公众中的影响力。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拟对大相岭和卧龙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并选择瓦屋山或峨眉山的重点种群开展金顶齿突蟾生活史的补充调查,解析栖息地环境变化对生活史特征及动态的影响。项目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2020年以来的调查结果,对金顶齿突蟾现有种群的分布、密度、生活史特征、生境特征、受威胁状况及保护需求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分析与总结。
项目团队还将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选择一个合适的相关管理部门开展深度合作,根据管理部门的需求,编制调查手册,协助其培养基层调查与监测队伍,共同制定和实施该物种的保护行动计划,探索科研团队与管理部门合作保护金顶齿突蟾种群和栖息地的有效机制。*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甘松资源调查、评估及社区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完成了对四川阿坝州红原县52个甘松分布点和12个代表性样地的初步调查,获得了甘松生境条件、典型群落特征等数据;结合生物气候模型,对甘松的适宜生境和主导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筛选,模拟出甘松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潜在适生区;结合群落调查数据,建立了甘松资源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模型,对甘松资源量进行了初步模拟。此外,项目还对红原县10个乡镇共计219户代表性牧民进行了生计调查及传统知识访谈,调查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药材资源认知、采挖行为、生态保护意识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决定等信息,分析了决定居民采挖行为的主要因素,初步获得了威胁甘松可持续采集的因子。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将扩大调查范围至松潘县、阿坝县和若尔盖县,进一步补充野生甘松群落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甘松资源评估模型的精度,以期获得相对可靠的国内潜在甘松资源量的估计值。此外,项目还将通过调查不同采挖强度下甘松种群的动态情况、补充调查与评估与甘松利用相关的当地传统文化知识,初步构建出一个甘松野生资源的可持续采集、利用和管理框架。*图片自申请团队
03_自然保护地中的中蜂养殖对自然传粉网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在朝阳村已初步构建起一个涵盖3种主要蜜源植物和32种传粉昆虫的定量传粉网络,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自然环境,在养殖中蜂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传粉网络的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远离蜂场的样方中,其他传粉昆虫的物种数、连接数和访花频率都高于蜂场附近的样方。项目还测量了朝阳村30种植物的平均单花花蜜量和17种植物的花蜜糖浓度,据此估算了7-9月花蜜的月度产量,并初步挑选出了10种适合补植的乡土蜜源植物。在八月林保护地项目则识别了143种蜜源植物,并初步调查了其分布和数量。
项目拟在第二个执行年内,继续在朝阳村构建一个涵盖至少15种主要蜜源植物及伴生种的定量传粉网络,分析传粉网络的结构,评估大量养殖中蜂对其他野生传粉昆虫及传粉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补充4-10月的花蜜产量测算,从而掌握朝阳村全年逐月的花蜜产量。在八月林,项目则将初步建立基于物种名录的定性传粉网络,阐明中蜂在其中的权重;通过培训和社区监测活动,使至少10名八月林工作人员或居民具备基本的蜜源植物调查和监测技能。*图片自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第3执行年项目
01_绥芬河下游(东宁段)大马哈鱼综合保护项目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在过去多年提交提案、保护建议和开展利益相关方工作的基础之上,借助国家大的环境政策的支持,项目团队成功参与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2022年发布了长期有效的绥芬河十月禁渔期的通告,并在当年的禁渔期内,通过在河边多处布置条幅、发放禁渔海报、公示举报电话、组织志愿者巡河、举报非法捕鱼设网及非法买卖,协助当地渔政、公安部门和边防部队加强了执法,推动了禁渔期政策的落地。此外,团队还抓住了本地渔民期望持续开展大马哈鱼增殖放流的需求,获得了渔民的信任与支持,培养了至少7位核心志愿者,并从渔民那里获得了许多与大马哈鱼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关的本土知识与信息。团队还通过开展2021和2022年秋季及2022年春夏季的鱼类资源调查、2022年的水位和水质持续监测,进一步掌握了绥芬河在不同时间段和河流段的水质和渔业资源状况,确定了主要的威胁因子,并根据团队的自身情况制定了初步的全年河流监测方案。
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进一步优化对鱼类资源及威胁因子的监测方法,并撬动当地渔民参与其中,从而制定出一个能对突发性威胁进行预警、对鱼类资源及威胁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跟踪的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方案出来。团队还将组建一个以渔民为主体的巡护队,在禁渔期协助执法,并宣传动员更多当地居民参与,从而实现下游核心区7公里内河段内无非法捕鱼及7公里外至一道坝的河段内无拦河捕鱼的目标。团队还将尝试推动建立一个由民间组织牵头、多方参与的绥芬河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合作机制,让增殖放流活动能持续进行下去。最终,项目还将通过召开保护研讨会,总结过去三个执行年的工作成果,与各方共同制定出未来三年的绥芬河大马哈鱼保护行动计划。*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青岛长门岩岛海鸟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项目团队通过协助崂山检察院、法院等执法部门处理2021年4月长门岩岛发生的一起非法捡鸟蛋案件,以及与驻岛部队开展持续的拥军、鸟类科普宣讲、树立警示牌等活动,在海鸟繁殖期建立起了驻岛官兵报告可疑登岛船只和喊话驱离的常态化反盗猎机制,并建立起了政府部门-青岛鸟会-驻军多方合作的保护模式,基本杜绝了长门岩岛上的网鸟和捡拾鸟蛋等违法行为。团队还通过组织清理岛上的垃圾及破旧渔网,改善了鸟类的生存环境;通过协助政府在渔村开展普法宣传,提升了渔民的保护意识。
项目团队在第二个执行年中开展的6次繁殖鸟的日间和夜间监测结果发现:黄嘴白鹭的成鸟和巢均比去年增加40-50%;在长门岩岛繁殖的黑叉尾海燕估计至少有1000对、白额鹱10对。此外,团队还开展了4次迁徙季和越冬水鸟的监测,为8只黄嘴白鹭佩戴GPS跟踪器,获得了8条完整的迁徙数据。团队对啮齿类外来入侵种的初步调查发现长门岩北岛有褐家鼠活动。对黑叉尾海燕大量死亡原因的调查虽未能通过红外相机确认元凶,但已初步推测为猛禽天敌所致。以上工作使团队进一步掌握了长门岩岛上几种关键繁殖鸟类的数量、繁殖行为、所受威胁、迁徙路线和越冬地的情况。
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通过社区走访、自然保护课程进校园、与执法部门合作设立警示标志、开展对周边社区的公众倡导活动等,争取将渔民社区也逐步拉入到海鸟保护的多方合作框架中,并通过进一步明确各方的分工、在驻军中建立护鸟志愿者队伍,来增强多方合作机制的可持续性。此外,项目还将继续开展长门岩岛上繁殖海鸟、迁徙和越冬水鸟的监测,并重点加强对北岛黑叉尾海燕栖息地和威胁的调查。最终,项目将整合多年调查到的数据,总结长门岩岛海鸟保护的价值,分析该岛上重点鸟类及数量的时空变化趋势,评估三年来的保护成效,制定出未来三年的海鸟保护与监测计划,并对外发布《2019-2023长门岩岛鸟类监测报告》。*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中蜂在原生生境的食性组成的调研及可持续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完成了陕西朝阳村31种开花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分析了2022年7月底所收集的蜂蜜样品和9月的蜂巢混合花粉样品中的花粉组成和比例。结果显示在项目地,中蜂全年主要采集的食物为大宗木本开花植物,主要包括栎、栗、中华猕猴桃、五加科植物、漆树科植物等,且村内不同地点养殖的中蜂主要采集的食物组成也不完全相同;中蜂在9月缺乏大宗开花植物时食性变得多样化,主要采集菊科、五加科和葎草等植物,秋季的蜜粉源植物可能对维持蜂群的数量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项目还探索了通过智能蜂箱监测蜜蜂数量和健康状况的方法,以及通过无人机、样方调查法、单花的花粉花蜜量的测定来摸索开花植物总蜜量的估算方法,为进一步探索中蜂承载量的估算方法积累了经验并搭建好了流程。
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新增20种当地开花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继续研究当地中蜂在不同季节的食性组成,估算朝阳村中蜂在不同季节主要取食的开花植物可提供的花蜜量,构建出中蜂在原生生境中的传粉网络及食性组成的标准调查流程,提出估算中蜂在原生生境中的承载量的初步方法,对项目地的养蜂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的建议。*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4月1日-2023年4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