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 / 质兰中心 / 最新动态
质兰基金会第18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2023-09-30

质兰基金会第18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7月1日 8:00正式启动,7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15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最终3个新项目获得资助。此外,另有1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一轮第2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1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一轮第3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另有两个项目成功进入笃行计划第二轮,获得第4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8期总资助金额为896,234.8元。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按项目类型排序

第18期 笃行计划第一轮第1执行年


01_广东万山群岛白腹海雕繁殖地与繁殖种群调查及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入选理由:

白腹海雕是一种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沿海地区及岛屿上的大型猛禽。在我国除香港地区记录到约10对繁殖个体外,广东、澳门、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的沿海地区和岛屿都鲜有繁殖群体的记录。与其他大型猛禽一样,白腹海雕在繁殖期对人为活动极其敏感,即使不直接伤害,巢穴附近的道路工程建设、海面频繁密集的船只来往、无人机的趋近、旅游开发等都可能造成亲鸟弃巢而繁殖失败。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及岛屿的逐步开发,大部分适于白腹海雕繁殖的栖息地都已丧失,而对该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却还远远落后于保护的需求。白腹海雕也在2021年被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本项目拟在三年内,联动当地观鸟组织、保护区及社区,通过开展繁殖期的野外调查,全面掌握广东万山群岛白腹海雕繁殖种群的分布、数量及变化趋势,评估其繁殖状况及威胁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培养在地保护力量以及共同制定与实施白腹海雕的保护行动计划,来有效推动万山群岛的白腹海雕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02_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入选理由:


两栖类赖以生存的小微湿地,往往分布不集中、变化很快且极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两栖动物的受胁物种占比高,许多都分布在保护区外且本底信息不明。针对濒危两栖动物的调查与监测及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需求,本项目拟用公民科学和公众参与的手法去探索适用且有效的两栖类保护模式,并选择了福鼎蝾螈、潮汕蝾螈和小腺蛙这三种从保护价值、保护需求和受胁风险控制的角度考量可能适合公众参与保护的物种作为示范。其中两种蝾螈自从东方蝾螈中独立出来后,福鼎蝾螈被评估为全球极危(CR)种,潮汕蝾螈为全球濒危(EN)种。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信息,两种蝾螈现在都主要面临旅游开发、工程建设等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威胁,而且在福建整体的分布、数量和具体威胁等信息缺失,亟需开展相关的调查及保护行动。小腺蛙则为全球濒危(EN)种,虽然在质兰往期项目的资助下,三年来已发现分布点23个,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其栖息地的特征,但仍有潜在的分布地有待调查,已掌握的分布点也仍需要开展持续的监测、保护或恢复。


本项目拟以科学谨慎的态度,通过逐步开发和完善线上的科普工具,吸引和培训本地符合要求的爱好者或志愿者参与三种两栖动物和栖息地的调查和监测,掌握其分布、数量和威胁,提升公众的认知和对两栖动物保护的支持力度,并连同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等共同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探索出适合公众全过程参与的两栖动物监测和保护的新模式。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创新性,有望总结出适合以公民科学和公众参与方式来开展监测与保护的两栖动物保护新路径,对两爬动物及小微湿地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同意予以资助。


03_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入选理由:

东黑冠长臂猿是全球极危(EN)物种,一度曾被认为已经灭绝。2002年重新被发现后,科学家们的研究揭示,该物种现仅分布在中越边境上总面积不超过25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山地季雨林中,而且在中国境内长臂猿的栖息地严重退化,亟需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自2012年以来,广西邦亮国家级保护区就在各方的支持下陆续开展栖息地的恢复工作,至今已累计造林约691亩,但与保护需求相比,仍存在后续抚育和监测工作缺乏、社区参与不足等诸多难题。


本项目拟发挥团队过去十多年在调动公众参与保护及植树造林上的优势,对已造林的恢复点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邀请专家和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讨论制定出能有效监测和评估栖息地恢复成效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和不断优化。在此基础之上,项目将与保护区和当地社区一起制定和实施新的栖息地恢复计划,并通过与社区共建苗圃、聘用社区成员参与造林、后期维护及监测、与社区共同开展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等方式,让社区真正参与和支持栖息地的恢复工作。本项目对推动东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予以资助。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2执行年


01_人类活动对青海祁连山浅山带荒漠猫种群的威胁评估及保护对策研究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本项目通过布设红外相机,调查了野生荒漠猫对农田、草地、原生灌丛及退耕还林后恢复的次生灌丛这四类生境的时空利用情况。结果显示荒漠猫偏好遮蔽度更高的生境,尤其偏好利用次生灌丛;在植物生长季,荒漠猫主要利用次生灌丛,也利用农田、原生灌丛和草地;在非生长季,则对农田和草地的利用率降低,对次生和原生灌丛的利用率增加;荒漠猫对农田、草地的利用主要在夜晚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时;而对隐蔽性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的次生或原生灌丛的利用则主要在白天。项目还通过开展社区问卷调查、佩戴卫星定位颈圈以及与其他遗传学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对投毒灭鼠导致的二次中毒、路杀及与家猫的杂交这三类威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协助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开展了相应的保护行动:在识别出的荒漠猫路杀高风险路段安装了5个道路提示牌,以提醒司机减速慢行,注意避让动物;由当地管护站向当地居民发放荒漠猫的科普宣传册,以减少当地的灭鼠行为;并在管护站等宣传科普基地放置荒漠猫保护知识展板,普及荒漠猫的保护知识。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里不仅初步掌握了荒漠猫全年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填补了该物种相关信息的空白,而且还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切实的保护行动,推动了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将结合红外相机调查、粪便DNA分析及猎物资源调查的方法,从时间、空间、食性等多个维度来进一步分析荒漠猫的栖息地偏好,以此评估人类各种活动对荒漠猫栖息地的积极及负面影响,为之后提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项目还将继续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当地林场和管护站合作,加强荒漠猫相关的宣传与管护工作。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3执行年


01_云南西双版纳无刺蜂分布、保护现状调查及可持续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在曼打鸠村(傣族)和章朗村(布朗族)的原始林内一共调查到了22群野生无刺蜂,在经济林及与原始林的过渡区内则均未发现无刺蜂活动及筑巢。其中,曼打鸠的海拔低,分布有黄纹无刺蜂、顶无刺蜂和暗翅无刺蜂,而章朗村的海拔相对偏高,分布有黄纹无刺蜂、暗翅无刺蜂和戈氏无刺蜂。项目团队在两个村寨不仅通过培训让30多个村民掌握了无刺蜂的基础知识和诱桶技术,还与村民一起尝试了不同诱桶的制作和布置试验,并以此增进了村民对无刺蜂保护项目的了解及参与无刺蜂养殖与保护的兴趣。项目还通过对关键人物的访谈,获知了村民对佛教相关树种的内源性崇拜以及传统信仰对栖息在榕树、菩提树内的无刺蜂和其他热带蜂种的积极保护作用。


在第三个执行年里,项目将邀请两个村寨的社区骨干实地走访中科院版纳植物园的无刺蜂养殖基地进行交流学习,并引入外部专家到村寨实地指导。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项目将进一步提升社区成员对无刺蜂的了解和兴趣,并与两个村寨共建无刺蜂研究和保护基地。项目还将撬动村民参与无刺蜂访花植物的观察记录及花粉谱的测定,以此初步掌握无刺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传粉服务功能。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二轮  


01_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斑喙凤蝶的观测、研究与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下一轮三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轮三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从2019年至今,本项目通过在井冈山保护区内建立3条固定观测样线,每年定期沿样线开展金斑喙凤蝶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标准化观察;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两条主要样线上的寄主植物群落的自然更新和健康状况,在三个执行年内积累了该物种丰富的生物学、生态学数据,也对这种蝴蝶在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繁殖行为、生活史及寄主植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有了初步的掌握。项目于2022-2023年在全国首次观察到该物种的滞育现象、野外的蛹态及成虫的汲水行为。项目还撬动保护区投入资金建立仿生态大棚,于2020年成功保育羽化出2只雄蝶后在原生境进行了放飞;2022年又成功保育羽化出1只雌蝶及2只雄蝶后进行了繁育试验和原生境的放飞。本项目还创新性地探索出了树冠观测法、过筛寻虫法和盆景保育法等观测和保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井冈山金斑喙凤蝶研究方法》与同行分享,带动了浙江乌岩岭、广东车八岭、江西武夷山和九连山等保护区也开展了对该物种的监测和研究。项目还基于三个执行年的扎实工作,编制出了《井冈山金斑喙凤蝶保护研究行动计划》,该计划获得了保护区的认可,已将其中部分内容列入了保护区的年度工作方案中。此外,基于项目在国内具有领先意义的研究成果,项目还通过科考营和专家研讨会等活动成功吸引了多个外部机构到保护区来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并推动保护区更加重视与蝴蝶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及科普工作,提升了保护区在金斑喙凤蝶研究和保护工作上的社会影响力。


在下一轮的资助周期内,项目拟继续聚焦金斑喙凤蝶的保护,深入研究井冈山保护区内该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掌握其繁殖行为和繁育状况,探究其濒危机制。项目还将与其他有该物种分布的保护区及研究者建立日常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分享和传授各自的观测、研究和保护经验,相互学习与借鉴,并通过相互走访和参与对方的研究工作来更全面地掌握该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最终制定出《金斑喙凤蝶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还将利用自然教育营、科考营、志愿者和交流拜访等活动以及项目的研究成果,推动保护区提升科研和保护水平以及在蝴蝶研究及自然教育上的社会影响力。


02_半蹼鹬和连云港重要滨海湿地的保护和环境教育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下一轮三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轮三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从2019年春季到2023年春季,项目团队通过在连云港临洪河口、青口河口、兴庄河口的滩涂湿地持续开展全年水鸟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监测,掌握了半蹼鹬、大滨鹬、小青脚鹬、斑尾塍鹬、黑尾塍鹬、白腰杓鹬等濒危水鸟的种群数量、迁飞规律及栖息地面临的主要威胁。项目用扎实的工作、科学的数据证明了连云港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鸻鹬类水鸟不可或缺的关键栖息地,其中28种在连云港重要河口记录到的数量超过了全球种群数量的1%。尤其显著的是半蹼鹬,因为连续四年全球90%以上的种群在春季都迁飞到连云港停歇以补充能量。基于以上结果,项目团队通过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发布水鸟调查报告以及在当地和国内开展大量的科普宣教工作,推动了国家将半蹼鹬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也使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保护部门及利益相关方开始逐渐认识到连云港滨海湿地在全球的重要性。项目的调查成果,改变了当地一直以来缺乏系统连续的水鸟和栖息地数据的现状。而且,在当地的“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工程”因把濒危鸻鹬类水鸟的重要觅食地改造为人工沙滩而引发公益诉讼时,本项目还为法庭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在下一轮的资助周期里,项目拟继续在连云港的兴庄、青口和临洪河口及周边湿地开展全年水鸟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的监测,掌握以半蹼鹬为代表的重点水鸟的种群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迁徙规律、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及变化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调查结果、提升国内外对连云港栖息地全球重要性的认可度、与半蹼鹬迁飞路线上的同行合作开展保护行动、在连云港本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以及参与栖息地管理和恢复工作,确保连云港重要的水鸟栖息地不再进一步恶化或面积缩减。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0月1日-2023年10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订阅质兰新闻:
Copyrigt @ 2019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本系统由华夏航空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捐赠 粤ICP备190182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