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 / 质兰中心 / 最新动态
质兰基金会第19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2023-12-31

质兰基金会第19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10月1日 8:00正式启动,10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15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最终3个新项目获得资助。此外,另有3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一轮第2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4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一轮第3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第19期总资助金额为1,659,260元。


第19期笃行计划第一轮第1执行年

01_守护江苏重要水鸟栖息地


入选理由:在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潮间带滩涂、濒危鸟种最多且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内,江苏拥有不少至关重要的水鸟迁徙中停地、换羽地和越冬地。其中一些水鸟栖息地,其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地,甚至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然而,由于缺乏本底调查和长期的监测且面临较大的经济发展压力,仍有一些具备全球重要价值的滨海湿地,其生物多样性价值尚未被确认和揭示,或其价值还未被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充分认可,因此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也更易受到工程建设、旅游开发、滩涂养殖、互花米草入侵等的破坏或干扰。项目团队针对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小青脚鹬、大滨鹬、半蹼鹬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代表的水鸟群落和栖息地,已对一些保护空缺地开展了多年的野外调查与监测。本项目拟主要针对连云港和南通六块重要的水鸟栖息地,开展迁徙水鸟种群、时空分布和威胁的本底调查和长期监测,掌握其年度变化趋势,确定和追踪主要威胁因子,评估威胁的影响和保护措施的成效。项目还将通过与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公益组织和公众一起探索安全有效的保护信息收集、整理、分享和传播方式,以及培养和撬动在地保护力量,将调查和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保护行为,最终贡献于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终审顾问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能为政府主导的滨海湿地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补充,因此同意予以资助。*本项目由质兰和其他资方共同资助


02_张掖北部荒漠兔狲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入选理由:兔狲是我国拥有的12种猫科动物之一。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兔狲对猎物和生境有特殊的需求,主要捕食鼠兔、小型啮齿动物以及小型的鸟类和两爬动物,偏好裸露岩石、沟壑和其他遮蔽物较多的地方,需要岩缝或其他动物挖的洞穴来躲避天敌和育幼,而且所需的家域面积也比较大,因此并不能只靠建自然保护地来实现保护。草地开垦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过度放牧和开矿等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猎杀和草原灭鼠等造成的直接死亡或猎物的减少使得该物种在全球的分布和种群健康持续受到威胁。种群动态信息的缺失也增加了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兔狲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且将兔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然而,我们对其整体的分布、数量、威胁及保护现状仍缺乏全面的研究。在前期的调查中,猫盟及中科院团队在甘肃张掖北部的荒漠中,已发现了较高密度的兔狲种群,此外还记录到鹅喉羚、石貂、亚洲野猫、波斑鸨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说明该地区不仅是兔狲的重要栖息地,而且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也很高。遗憾的是,这片荒漠生态系统并未建有保护地,而且还正面临大规模的新能源开发建设。由于缺乏对这片区域野生动物的调查和长期监测,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很可能被忽视或低估,开发项目对生态的影响也亟需研究与评估。因为已有证据显示,一些区域在风电建成运营后,兔狲数量明显减少。


项目团队拟在未来三年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掌握张掖北部荒漠地区兔狲的分布、种群密度及变化,了解其栖息地特征和食性,确定关键栖息地和主要威胁因子。尤其是项目将通过固定样地的长期监测,探究兔狲种群对风电场建设和运营的响应情况。项目还将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培养在地保护力量,提升当地人对兔狲及其保护需求的认知,并协同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可持续的合作保护机制,共同制定保护策略,开展相应的保护行动。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不仅能推动兔狲及其所代表的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而且有助于评估和了解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此同意予以资助。


03_基于社区参与和多方协作的龙门山猛禽监测与保护

入选理由:位于成都崇州和彭州境内的龙门山,同时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两个鸟类迁飞区内,是猛禽的重要迁徙通道。2023年春秋两季,成都观鸟会和艾特公益共同组织开展的猛禽监测活动,在此共记录到猛禽30种共12870多只。然而,十多年来,由于地形复杂、执法和取证难度大、社区的支持不足,龙门山西山区域的猛禽盗猎现象屡禁不止。


两家公益组织由此联合成立项目团队,拟在未来三年,基于已培养的一批观鸟爱好者,以及与当地社区、执法部门和政府部门已建立起的关系,继续以公民科学的方式,培养更多可长期参与猛禽监测的志愿者,在该区域开展每年春秋两季的猛禽监测,系统掌握该区域猛禽的迁飞路径、种类、数量及盗猎强度。与此同时,为保障猛禽每年顺利迁徙过境,项目团队拟与地方相关部门、执法部门、社区和志愿者们共同合作,在迁徙季节联合开展反盗猎行动,并通过社区访谈、观鸟赛、自然教育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了解盗猎的根源,撬动社区积极参与猛禽保护,最终建立基于社区和多方协作的迁徙猛禽保护机制。终审顾问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对正在筹建中的全国猛禽监测网络也会有重要的贡献,同意予以资助。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2执行年

01_北京东部原生农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团队通过组织开展50余场社区宣传和青少年自然教育活动、媒体及自媒体的持续报道以及志愿巡护工作,引起了社会对项目地的广泛关注,也由此获得了通州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区园林绿化局、台湖镇镇政府、森林公安等政府部门与民间志愿者建立了合作巡护的模式,基本消除了项目地内不文明拍鸟、流浪动物、建设施工、塑料垃圾、盗猎、种植方式改变等威胁。在2022-2023冬季,1只大鸨在项目地顺利越冬,栖息时长共计174天。在此期间,共有57人参与现场守护和监测,累计参与464人次,志愿者人数达到182人,其中新增志愿者26人且有17人通过培训和考评成为巡护骨干。监测结果也发现:玉米收割后在冬季种植小麦会直接导致大鸨放弃此越冬地离开,大鸨喜欢在玉米收割后与其羽色接近的背景地块活动,栖息地内食物的多寡会影响其活动范围的大小;越冬大鸨受到的干扰较往年大幅减少,尤其进入大鸨栖息地捡拾玉米、遛弯等现象减少,放羊人也会有意识地驱赶羊群绕路避让大鸨。


项目团队通过调查完善了项目地的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编写了项目地的鸟类名录(包括大鸨、长耳鸮等鸟类273种)和植物名录(共有植物144种,其中野生种86种,栽培种40种,外来入侵种19种),并与十多位有社会影响力并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人士共同组建了志愿性质的项目地保护委员会。委员会总结了项目地所具有的重要生态、社会、人文和政治价值,尤其是这里作为北京现有的唯一一块稳定的大鸨越冬地、唯一的长耳鸮繁殖种群所在地、华北平原上典型的原生性农田-河流-湿地-疏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缩影,有望成为多方参与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委员会还制定了具体的保护策略和年度行动方案,递交给了区园林绿化局。项目团队也基于多年的调查经验与监测结果,对项目地的鸟类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规划和设计了保护和恢复方案,以《城市副中心大鸨等鸟类栖息地保护建议》的形式提交给了北京市园林局。


在第二个执行年里,项目拟通过影响属地政府,将项目地鸟类栖息地的守护主体由志愿者队伍逐渐转变为属地政府相关单位,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可推广的栖息地巡护模式,继续依法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项目还将通过观鸟、科普、现场直播、展览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公众宣传活动,继续扩大项目地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对其核心价值的认可及对保护的支持度,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并通过委员会进行政策倡导,对嘉会湖湿地公园设计与施工方案提出保护建议。


02_以萤火虫为指示物种的森林土壤健康评价与保护探索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通过细致扎实的野外工作,项目在补蚌村、曼打鸠村及版纳植物园,顺利完成了经济林、疏林开阔地、次生林及热带雨林四种类型的森林中,萤火虫成虫和幼虫种类、分布、种群密度和栖息地的年度调查,并对不同项目地、不同林型下萤火虫成体的种类、多度、丰度和种群密度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黄宽缘萤、熠萤属和边褐端黑萤是项目地的优势种,不同林型下的萤火虫群落组成差异显著,疏林开阔地和橡胶林中以黄宽缘萤为主,而次生林和雨林中以扁萤属、棘手萤属和熠萤属为主。项目还掌握了本年度萤火虫成虫和幼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组成、冠层开阔度和凋落物厚度,掌握了栖息地中萤火虫的主要食物资源(蚯蚓、蜗牛和蛞蝓)和地表的节肢动物(蚂蚁和蜘蛛)及植食性直翅目昆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团队还通过多个社区的访谈认识到极端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萤火虫及栖息地森林土壤健康状况构成的威胁不可忽视,并初步掌握了杀虫剂及光源污染等威胁的状况。这些都为下一年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第二个执行年里,项目将加强对天气情况的关注,抓住萤火虫活动的关键时间段,继续开展三个项目地四种林型下不同季节萤火虫幼虫的种类、分布、种群密度和栖息地的调查,并基于两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初步构建包括有机碳、土壤持水能力、土壤肥力、分解能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五类评价指标在内的森林土壤健康综合评估体系,同时结合萤火虫的食物资源调查,总结出将萤火虫作为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的指示物种的适用范围与前提条件。此外,项目还将与第一年筛选出的社区,沟通建立萤火虫保护示范区的意愿与可能性,讨论保护行动并争取避免土地开发利用引发的生境破坏。


03_青岛市近海小型生计渔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通过与渔民子弟学校、渔民环保公益组织——蓝湾卫士、青岛根与芽等在地伙伴合作开展自然教育、渔业文化摄影大赛、入户访谈、实地调研等活动,项目团队已初步掌握了青岛市港东、红岛和琅琊三地小型生计渔业的基本情况、价值及特点:港东旅游资源丰富,捕捞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海鲜制作工艺和渔业文化,但游客需求催生出了休渔期偷捕现象;红岛养殖与捕捞并重,有极具区域特色的渔盐文化,但滩涂插网和超出生态承载力的贝类养殖活动对近海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琅琊属渔业重镇,同样历史悠久,但底拖网渔船数量多,导致近海底栖生境遭到破坏,大量使用网目过于细密的定置张网,不仅损害幼小渔业资源,也对东亚江豚等濒危物种构成兼捕威胁。项目团队在合作中已获得了在地伙伴的信任与支持,并找到了动员不同社区及回应其小型生计渔业发展问题的可能路径。


在第二个执行年,项目将进一步探索和明确在三个项目地进行社区动员和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港东通过共同收集和传播具有当地特色的渔业文化来动员商户和相关部门,倡导海洋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休闲渔业与消费;在红岛通过开展海湾特色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活动,以“校”-“家”-“社”连动的方式走入渔民家庭;在琅琊则通过进一步动员和培养渔民骨干,找到提升其集体行动力的方式。项目团队还将在此过程中,开发小型生计渔业社区信息收集框架、小型生计渔业价值及可持续表现评估的标准体系,以此来进一步收集整理信息,加深对小型生计渔业资源利用、濒危受胁受保护ETP物种兼捕、可持续利用传统智慧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从而为下一步推动改变奠定基础。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3执行年

01_云南野生绿孔雀极小种群致危因子研究及保护能力提升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基于过去两年101个红外相机点位的持续监测数据和本年度的社区调查,项目用占域模型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了绿孔雀对放牧、捡拾野生菌等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内尚未发现目前强度的放牧活动对绿孔雀存在消极影响;可能由于拾菌季节与绿孔雀的繁殖期不重叠,也尚未发现捡拾野生菌对绿孔雀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已有的一些观察发现,由于绿孔雀会取食土黄牛粪便中的虫子、牛的踩踏可能抑制了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生长、以及村民在干旱季节为牛羊补给的饮用水也惠及了绿孔雀,因此,土黄牛的散放可能对绿孔雀有积极的影响。项目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给保护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放牧管理、其它同域分布雉类的管护、扩大保护区边界等建议,这些都为保护区理解放牧与绿孔雀保护之间的关系,精细化管理绿孔雀的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是本执行年项目的亮点。


此外,项目还利用声学监测设备对绿孔雀的叫声进行了收集、辨识、监测和声学研究,对未来利用声学设备和AI识别开展绿孔雀的个体识别、鸣叫规律及种群监测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保护区也在参与上述所有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了管理人员和护林员的相关调查与巡护能力,并通过联合森林公安加强执法,震慑了可能的盗猎行为。项目还实地调查了云南省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内26个县绿孔雀的历史和潜在栖息地,并对当地农民、放牧者和护林员等进行了访谈,初步掌握了绿孔雀各小种群的现存栖息地质量及受胁原因,并识别出楚雄州和普洱市内多个尚未建有自然保护地、存在较大保护空缺的绿孔雀栖息地。项目在第三个执行年中,拟通过玉白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体系继续积累数据,尝试从林下植被、入侵植物、取食与饮水行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定量研究放牧对绿孔雀的影响机制。项目还将完成云南省剩余绿孔雀历史与潜在栖息地的回访与调查,以整体掌握绿孔雀在云南各历史分布点消失的原因、现有栖息地的受威胁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此外,项目还将通过培养当地人来完成对楚雄禄丰和新村两地小种群的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的基线调查,为后续推动社区开展绿孔雀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02_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鲵现状调查与保护管理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在已识别的4个重要栖息地的7个样点中,获得了6个样点的大鲵样本或照片实证,并在其中的3个样点连续第3年在繁殖季监测到有幼苗流出。此外,项目还在1个人工增殖放流样点观察并拿到了包括受精卵、一年生幼苗、两年生幼苗和成体在内的完整生活史证据,证明该点的人工增殖放流已在野外成功建立了自然繁殖种群。项目团队还创新探索出了利用环境DNA辅助野外种群调查的方法,筛选出了几对合适的引物,并建立了方法流程,结果也与实地调查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未来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判别野外大鲵存在的有无,而且可以进一步对其遗传支系进行分析。项目在本执行年中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对野外8个样点获得的84尾样本的基于线粒体COI、Cytb和D-Loop三个基因开展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人工放流虽有效促进了野生种群的恢复,但已确实带来了遗传支系的混杂。


项目基于以上研究成果,针对不同样点的现状,撰写了《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人工放流遗传管理方案》,对未来的增值放流提出了初步的保护建议。项目拟在第三个执行年,基于之前已探索出的包括访问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夜间遇见法、地笼诱捕法、环境DNA等内在的综合调查方法,对项目地内53个历史样点和人工放流样点,进行野生种群和出苗情况的补充调查和遗传支系的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项目地野生种群的保护现状,更全面地评估增值放流等已有保护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在基础上联合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编制《湖南张家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物种保护行动计划》,以此为未来大鲵可持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


03_山东省南四湖以青头潜鸭为代表的水鸟群落监测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项目共开展了13次繁殖期和1次越冬期的水鸟同步调查。在2022年夏共记录到水鸟5目6科18种,2023年夏5目6科20种,2023年冬6目7科26种。其中,青头潜鸭2023年的越冬种群为210多只,主要分布于独山湖;2022及2023年夏的繁殖种群约为150-200只,主要分布于南阳湖,数量显著多于2021年的近50只。项目还首次在野外发现青头潜鸭6个成功繁育及2个繁殖失败的巢。以上结果确认了南四湖不仅是青头潜鸭重要的越冬地,而且有稳定的繁殖种群,也是青头潜鸭重要的繁殖地。这是本期项目的最大亮点之一。此外,项目对青头潜鸭繁殖行为和巢址的研究也发现:在繁殖期内,渔民在渔业活动中布设的地笼、刺网等渔具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死亡;渔民在藕塘种植中清理田埂的杂草、散养的狗以及渔业活动等可能造成巢的破坏或弃巢;天敌黄鼬的捕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发现及已掌握的栖息地特征,项目团队协助保护区加强了管理,优化了大周湿地青头潜鸭栖息地恢复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使该重要栖息地在一期修复结束后,人为干扰强度明显减少,水鸟种类恢复到18种,灰翅浮鸥和青头潜鸭的繁殖巢数量也显著增加。项目联合本地摄影家协会、观鸟会、读书协会等5个团体共同组建的保护志愿者网络,发展的志愿者数量在本项目期达到了170余人。


项目通过技术培训、野外调查和对优秀志愿者的奖励,显著提升了志愿者在青头潜鸭辨识和红外相机使用、鸟类分类系统和现场记录规范方面的能力,从而顺利完成了水鸟调查与监测、科普宣传和政策倡导等工作,帮助保护区培养出至少2位能独立开展水鸟监测工作的人员,并协助森林公安开展了相关执法工作。项目团队还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在繁殖期发现的青头潜鸭与白眼潜鸭之间的杂交行为,开展进一步的基因渗透对演化影响的研究。以上这些工作显著提升了青头潜鸭、保护区和项目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持续开展青头潜鸭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项目拟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除继续开展南四湖越冬期的水鸟监测、青头潜鸭繁殖期的调查及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外,还将基于三年整体的研究成果,总结南四湖青头潜鸭种群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初步量化分析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特征、渔业活动的威胁等,并基于科学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依据,协助保护区制定青头潜鸭的保护行动计划,以指导下一步的保护工作。项目还将以保护区和森林公安等主管部门的实际保护管理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现有保护志愿者网络的活动策划及实施能力,协助保护区和相关部门开展重要栖息地的保护、社区参与、示范推广和保护宣传等工作,持续提升青头潜鸭和保护区的影响力。


04_基于社区的综合性人熊冲突缓解实践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在项目的支持下,果永村又有16户村民安装了刺绳围栏、5户牧户联户安装了电围栏。这使得围栏安装和日常维护的试点牧户总数增加到43户。红外相机等监测结果发现,除有一户因挂有风干的羊头且墙体不牢固而导致熊破墙而入外,其他都有效避免了熊入户造成财产损失。为避免虫草采集季节牧民在野外遭遇棕熊时受到伤害,项目设计了人身防护工具包并对80户(约占总户数62%)牧民进行了防熊方法和工具包使用的培训,还更新、印制、发放了500册第三版的防熊手册。由于食物吸引是棕熊入村入户的根源之一,项目团队与阿宝协会、牧民一起不仅讨论了“食物”的定义,分析了防护围栏被破解的原因,优化了防护方案,而且还从食物储存和垃圾管理入手,进入牧民家详细观察、记录并分析垃圾的品种、数量、处理方法和季节性等信息,最终提出了可落地的垃圾管理建议。通过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果永村牧民的综合防熊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地的合作伙伴——阿宝协会也通过组织社区大会和培训活动、参与调查、协助牧民安装与维护物理防护设施、组建和参与监测队伍等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此外,为避免以邻为壑的风险并使项目能影响甚至惠及周边区域的村庄和牧民,项目还支持果永村及周边东坝乡牧民近200人对本地发生的人熊冲突事件进行监测,并通过微信群进行汇报与交流,牧民还会在群中分享和交流防熊措施的经验。从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该群体已记录到东坝乡的人熊冲突案件92起,基本覆盖了东坝乡90%的人熊冲突事件。项目也已将这些记录及项目的产出全部反馈给东坝乡政府、囊谦县政府、玉树州林草局和省林草局等相关部门,不仅建立起针对当地棕熊肇事的反馈机制,也协助政府各部门积极应对该地区的人熊冲突。青海省林草局将项目制作的防熊手册分发给青海省各保护站印制使用,项目制作的藏汉双语防熊小视频也被广泛传播。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项目除继续在果永村增加试点牧户的数量、改进物理防护措施、对人熊冲突开展日常监测外,将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在激发社区自主性、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能力上,以实现对人熊冲突更有效的预防。因此,项目将与牧民、阿宝协会一起共同制定出果永村包括垃圾管理、人身防护及食品管理等在内的、可有效监督执行的“防熊制度”,并通过共同学习、讨论和探索社区基金的建立与可持续运行来提升社区的整体参与度及应对人熊冲突的能力。项目还将通过与保险公司沟通,尝试1-2个赔付案例的落实,使果永村村民有能力从政府已有的补偿政策中受益。项目还将总结过去三个执行年的实践经验并评估其成效,通过案例撰写和公众传播来惠益东坝乡及周边区域的牧民。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订阅质兰新闻:
Copyrigt @ 2019 深圳市质兰公益基金会     本系统由华夏航空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捐赠 粤ICP备190182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