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第22期资助项目名单公示
2024-09-30

质兰基金会第22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2024年7月1日 8:00正式启动,7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2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最终1个新项目获得资助。本期有3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二轮资助,进入第4个执行年,彼此见证,共同成长。此外,2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2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4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3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


第22期总资助金额为154,8538.00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第22期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1执行年


01_浙江金塘水獭研究与保护项目



入选理由:


欧亚水獭是淡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种,其可爱的形象也使之成为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种。华东地区曾是欧亚水獭在我国分布的热点地区,却在上世纪经历了大幅的种群衰退,在浙江省目前仅被发现于沿海岛链。在舟山群岛中面积排名第四的金塘岛,一直以来都是水獭的分布地。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岛上的生存空间与人类活动空间高度重合,其生存可能正面临电鱼毒鱼、河道废弃物、拦河粘网、水体污染、工程建设等诸多人为活动的影响。


本项目拟在未来三个执行年中,通过持续开展野外红外相机监测、粪便DNA提取、个体识别、食性研究等工作,系统掌握水獭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活动节律、食性偏好和主要威胁等信息,由此建立扎实的基线信息,为之后的保护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还将联合地方各相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自然博物馆、在地社区及公众,共同制定长期可行的水獭保护行动计划,开展水獭友好型社区的试点,有效管理和保护其栖息地,为水獭的”食”、“住”、“行”创造更好的条件。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金塘岛的保护实践也能为探索自然保护地外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提供宝贵经验。因此,本项目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二轮 第4执行年 


01_青岛长门岩及其周边海岛鸟类调查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轮的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资助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从2019-2024年,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的鸟类繁殖季及春秋迁徙季的调查与监测,项目团队已初步掌握了长门岩岛及周边海域迁徙鸟类的种类、数量、迁徙规律、优势种等本底状况。同时项目还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以黄嘴白鹭、黑尾鸥、黑叉尾海燕为重点的主要繁殖海鸟在长门岩岛的繁殖规律、栖息地特征、种群数量及其年季间的动态变化。项目通过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展了GPS卫星跟踪,掌握了黄嘴白鹭和黑尾鸥的觅食区域、迁徙路线、迁徙行为、迁徙规律和越冬地等信息,填补了该岛及附近海域迁徙和繁殖鸟类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生存状态等多方面本底信息的空白,证明了该岛是重要的海鸟繁殖地和栖息地,且位于猛禽等鸟类迁飞的重要通道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


本项目的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五年内,长门岩岛及周边海域共记录到19目54科183种,总数近5万只鸟类个体。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全球易危物种的有黄嘴白鹭、乌雕、遗鸥、东亚蝗莺和田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遗鸥、黑嘴鸥、黄嘴白鹭、乌雕和黄胸鹀;包括海鸬鹚在内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其中15种为猛禽。此外,监测数据还显示,长门岩岛黑尾鸥数量较为稳定,数量一直维持在4800-5300巢,南北两岛适合黑尾鸥繁殖的栖息地已全被利用,预期其种群数量已达上限,并将持续维持在11000只左右;黑叉尾海燕的繁殖种群大概在3500只左右;黄嘴白鹭的繁殖巢则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2019年的38巢增长到2024年的61巢,但由于岛上可供使用的巢址有限、竞争激烈,其繁殖种群可增长的余地已非常有限。


长门岩岛在项目开始之前迁徙和繁殖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鸟网、鸟蛋捡拾和山羊等外来物种对鸟类繁殖和栖息地的干扰。项目通过与海岛驻军开展军民共建和鸟类科普宣讲工作,推动驻军建立了常态化的巡护和反盗猎机制,对任何可疑登岛船只进行喊话驱离。同时项目通过与林草、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海监、检察院等地方职能部门开展有效的沟通、分享监测数据、提交相关保护措施建议、合作开展普法宣传和社区倡导工作、竖立警示牌、清理海岛外来物种等工作,现阶段已建立起一个由民间组织-政府部门-驻军多方联合的可持续的长门岩岛鸟类保护机制。通过上述工作已杜绝了长门岩岛上的网鸟现象,清除了废弃渔网及其对海鸟的威胁,清除了山羊及其对植被和繁殖鸟巢的危害,杜绝了繁殖期大量捡拾鸟蛋的现象,使得捡拾鸟蛋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在下一轮的实施周期里,针对长门岩岛的周边海岛在迁徙季仍较为普遍存在的网鸟盗猎现象(主要针对猛禽和雀形目鸟类)等问题,项目拟将临近长门岩岛的大管岛、小管岛和潮连岛也纳入鸟类监测和保护的范围。除在长门岩岛开展常规性的监测外,大小管岛将以迁徙鸟类为重点,潮连岛则以繁殖海鸟为重点,开展系统的调查监测工作,以期更全面地掌握这几个海岛及周边海域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迁徙和繁殖规律。项目将深入社区建立以当地志愿组成的巡护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小管岛迁徙季巡护工作,联合执法部门打击盗猎行为。在现阶段已建立的多方保护机制基础上,项目还将进一步明确各合作方的需求、职责、成长方向,使该机制完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蜕变,从而推动当地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海岛鸟类保护计划,推动建立一个以长门岩岛为核心,辐射大管岛、小管岛、潮连岛等对于鸟类迁徙或繁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有效保护区域,打造黄渤海海岛鸟类保护示范区。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云南盈江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轮的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资助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从2019年到2024年,在云南德宏州盈江县苏典和支那乡,项目首先通过对有长臂猿分布的17个村寨,开展社会、经济、文化和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摸底调查,最终选出梨树作为首个社区保护地试点社区。项目基于其保护和发展的需求,开展了长臂猿监测、儿童英语教育、公共空间改造等一系列活动,调查到了长臂猿及栖息地保护的本底情况,掌握了当地傈僳族不打长臂猿等传统文化与知识,也获得了社区的基本信任。梨树社区在项目的协助和撬动下,集体同意从2022年起开始探索长臂猿栖息地的恢复工作,并基于传统治理方式,以村民参与保护活动的劳务费为本金,建立了“生态公共事务基金”,用于集体服饰采购、传统节日物资采购、妇女组茶叶地、妇女组小额互助等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在梨树妇女组的带领下,村民们成功培育出了长臂猿喜食的野葡萄与八月瓜等四种乡土树苗,种植到社区拟恢复天然植被的集体草坡(曾是以传统文化保护的风水林)。项目还与村民一起建立了用于栖息地恢复的苗圃,编制了包括育苗、种植、抚育等在内的栖息地恢复技术手册,并在现有长臂猿的栖息地中,尝试搭设了5座绳桥,探索有效增加长臂猿栖息地面积和连通性的方法。截止2024年7月,9台用于监测绳桥成效的红外相机,共拍摄到了包括大斑灵猫、霜背大鼯鼠、蓝绿鹊和楔尾绿鸠等在内的数十种动物,极大增加了村民的保护兴趣和自信心,公共事务基金也达到了12万元。梨树妇女组本身的自组织能力显著提升,在她们的带动下,梨树社区全体村民开展了两年的长臂猿鸣声监听工作,记录到近100条鸣声信息,还帮助验证了一条潜在的长臂猿独猿分家迁徙路线。


梨树村民通过多次的社区讨论会,绘制了社区愿景图并制定了《天行长臂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26)》。受梨树社区工作的影响,相邻的拉马河社区妇女组在2023年6-8月,也正式提出愿意参与到栖息地保护工作中来,并在2024年,由妇女组带领,制定了拉马河社区《天行长臂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26)》。这些社区为主体的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影响力,不仅获得了其他基金会、当地政府、保护区和林草主管部门的支持,还使得梨树-拉马河社区愿意集体恢复和保护的长臂猿栖息地达到近2平方公里。


在下一轮实施中,项目计划在苏典乡继续围绕长臂猿栖息地的恢复和连通性的增强,以梨树和拉马河为核心社区保护地,逐步在拉马河东岸至勐嘎河西岸,撬动6个傈僳族-汉族社区加入,使近10平方公里的长臂猿栖息地(现有4个长臂猿家庭群和1只独猿)都有落地的社区保护行动,并通过社区赋能等活动,促使更多社区有能力和意愿将长臂猿保护纳入社区公共事务。项目团队也将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对已采用的生态公共事务基金、绳桥、社区苗圃等工作手法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梳理、分析、反思和总结行动脉络与经验,探索出外部认可、因地制宜的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模式,并撬动政府资源投入支持当地社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中蜂在原生生境的可持续保护与承载量估算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轮的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资助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通过在四川阿坝州、青海海南州及陕西朝阳村开展的工作,项目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科学且可行的中蜂传粉网络调查方法及食性定量分析方法,其标准流程包括:1)通过样线和无人机等手段,对开花植物的优势度及季节性变化开展调查;2)开花植物叶片采集与标本制作;3)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库构建;4)采集蜂巢中的混合花粉、蜂粮和蜂蜜样本,进行DNA提取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项目团队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了中蜂在项目地主要开花季节的详细食物组成与比例,并发现中蜂在采集花粉上具有显著的选择偏好性。在陕西朝阳村,调查结果显示5月份的混合花粉样品中,中华猕猴桃的占比高达80%以上,6月份的蜂粮和8月的蜂蜜样品中,葛枣猕猴桃、漆树、板栗占比最多。项目在4-6月,进一步通过样线法,估算出当地中华猕猴桃的开花数,通过采集该植物的花粉,对其单位重量的蛋白含量,单位重量的花粉粒数进行测算,然后基于混合花粉中该物种的组成比例,估算出了中蜂可获取的总蛋白量,并自创了一套公式估算出了春繁期中蜂养殖的最大理论承载量。对比通过同期板栗花蜜产量估算的最大理论承载量,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中蜂繁殖季的群势可能受限于花粉而不是花蜜的可获得量。项目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在中蜂的春繁期补饲蜂粮,快速壮大蜜蜂群势;在春繁和秋繁期补植粉源植物以补充蜜蜂幼虫营养;长时间下雨和越冬期前后,注意蜂巢内的蜂蜜量,及时补充蜂蜜或糖水等科学养殖建议。


蜜蜂以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二者是蛋白质、脂类以及糖类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为了成功越冬,蜂群必须在开花季节采集大量的花蜜并转换成蜂蜜加以存储,作为日常的能量来源和蜂群越冬所需的能量储备。这一采集量远远超过开花季整个蜂群所需的能量总和,其中一部分被养蜂人收割,成为蜂蜜产业的基础。蜂群的群势规模,即工蜂的数量,是由蜂王在繁育期的产子数量决定的。显然,蜂群的产子数量的营养限制因素在于蛋白质的供给量,而不是蜂蜜的存储数量。因此,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如下假说:在中蜂的繁殖季节,生境内的花粉数量是限制蜂群群势规模的关键因素。


这一假说虽然在第一轮的实施中得到了初步的数据支持,但主要为了弥补第一轮的工作在中蜂繁殖期的覆盖度和年度重复性上存在的不足,第二轮项目将转移到同处亚热带北缘、海拔类似、植物种类更丰富的四川平武县,在中蜂从春繁到大流蜜期到秋繁的整个生长周期中,监测开花植物的种类与丰度的季节性和年季动态变化,估算主要采集的蜜粉源植物的花粉和花蜜总产量,研究其取食偏好,探究大宗开花植物蜜粉产量对蜂群群势的影响,以此对假说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此外,项目还将通过优化蜂群最大理论承载量的估算方法,估算不同季节和年份的承载量,填补相应的空白,为平武县林业部门和相关保护地管理机构提出合理规划养蜂规模的科学建议,推动当地中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本地传粉网络的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2执行年


01_云南省巨䴓的种群分布及栖息地调查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团队对云南33个地点开展了野外调查,确定其中11个地点有巨䴓分布,初步掌握了该物种在云南的分布现状,并确定了有较为稳定巨䴓种群的分布点。项目进一步在8个分布点,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开展了大量野外工作,通过布设54条调查样线和98个植被样方,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巨䴓的生境选择因子,发现乔木数量、树高和海拔对巨䴓的生境选择有正显著影响,这表明巨䴓对具有成片云南松林、树木冠层开阔、乔木较高的生境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森林经营轮伐、火灾、植被破坏等造成的高大成熟云南松林的减少都可能是是造成巨䴓受威胁的主要因素之一。项目还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对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预测。此外,项目团队在大理巍山绿孔雀保护区调查期间,还为保护区培养了能开展调查的当地管护员,并推动保护区将巨䴓的巡护纳入了日常工作范围。


针对上一期调查范围仍有空缺及物种分布模型使用的环境变量空间粒度过粗等问题,项目将在第二个执行年对过去曾有分布但未调查的四个地点及上一执行年确定的重点分布区开展补充调查,将已掌握的巨䴓种群数量、分布和生境情况与2007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云南松林植被和分布的变化信息,来揭示巨䴓栖息地的变化及原因。项目还将收集更详细的、可能影响栖息地选择、繁殖和觅食的生境样方数据,在此基础上优化生态位模型,从中找出限制种群分布的主导因子,量化威胁因子,并对该物种在云南的适宜栖息地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此外,项目还将推动和联合更多项目分布区域的管理部门开展在地保护行动。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系统整理了潮汕蝾螈、福鼎蝾螈和小腺蛙的历史资料及专家提供的信息,并针对历史分布点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志愿者们在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的历史分布区县均找到了该物种,而且还在1个未曾有福鼎蝾螈记录的县级行政区域内找到了1个新的村级分布点,在2个曾有记录的县内找到了3个新的村级分布点,并在5个未曾有潮汕蝾螈记录的县内找到了6个新的村级分布点。此外,志愿者们还对小腺蛙的分布和微生境进行了再次调查,在15个已知分布区中的13个点找到了小腺蛙,新增了已知分布的7个县的20个村级分布点及未曾有历史记录的1个县的2个村级分布点,记录的该物种分布的最高海拔也升至1100m。对于调查到的分布点,志愿者们也对生境、微生境、习性和威胁因素进行了记录。以上调查结果,项目通过论文发表、自媒体传播及培训,扩展了公众和科学界对这三个物种分布数量及受威胁情况的认知。项目还重新设计了“八闽两栖类”小程序的版面,增加了两栖类基础知识和法律风险提示,添加了物种描述、图片及音频资料,开展了科普活动,以此吸引志愿者加入,并在实际调查中培养出了一支由22人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针对两栖动物较难吸引志愿者的痛点,项目将通过编制福建两栖类图鉴、完善微信小程序、撰写科普文章和论文等方法,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并通过志愿者培训和外出学习,重点提升志愿者在生境和微生境调查和记录方面的能力。项目将继续发挥志愿者在野外调查方面的优势,扩展调查范围,继续开展三个目标物种在福建省内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生境、生活史和威胁因素的调查。项目还将继续探索小腺蛙的栖息地恢复工作,并推动太姥山风景区加强对福鼎蝾螈的监测与保护。此外,项目还将探索如何推动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三种物种的保护,以及如何影响宗教机构减少对保护有影响的放生活动。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3执行年


01_中国岛屿特有珍稀物种油叶柯的综合调查与种群恢复研究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团队在海南文昌新发现并调查了两个油叶柯的分布点,再通过对香港两个油叶柯群落的调查,掌握了油叶柯在香港和大陆已知分布点内的成年植株和幼苗的数量。项目对海南文昌、香港和广东担杆岛15个典型样方进行的群落组成、结构和自然更新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担杆岛和香港种群主要临海分布,种群较小,株型较小、为小型乔木,幼苗少,植被类型以灌丛为主,人为干扰程度低;文昌种群数量较多,株型更大、能长成树干通直的大乔木,幼苗数量较多,人为干扰较大。项目初步建立了一个油叶柯种群动态和自然更新的长期监测体系。该体系包括了3个珠海担杆岛的永久样地和5个海南文昌的永久样地,并在本年度记录了13个种群的成年植株和幼苗的数量与径级、土壤种子库和人为干扰等数据。项目收集了来自海南、台湾、担杆岛、香港的9个居群152棵油叶柯的分子材料,基于叶绿体基因片段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油叶柯种群在叶绿体基因水平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然而群体间遗传分化较高,基因流较低,提示油叶柯各地理区域群体之间较早就出现了隔离与分化,可能存在多个遗传分化中心。此外,项目还掌握了油叶柯的开花习性、花粉特征和传粉方式,并在海南文昌的坡鹿保护站,观察记录到了坡鹿取食油叶柯的树叶,赤腹松鼠和北树鼩是主要的种子取食者,从而揭示了油叶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与动物之间的互作关系。项目还推动文昌市林业局加大了在地保护宣传力度,通过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提升了油叶柯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并在文昌的昌律村成功建立了1个野外播种育苗试验地。


由于海南文昌的部分样地已遭破坏,且现有样地的设置在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项目拟在第三个执行年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长期监测体系,使之未来能更科学地反映油叶柯的种群动态、自然更新的状况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为验证海南文昌油叶柯种群是否在近期存在快速下降并探究可能的原因,项目将结合遥感影像分析和野外调查,更全面地调查文昌油叶柯的数量、分布格局和栖息地变化。项目还将在文昌开展民族植物学调查,确定油叶柯是否对当地社区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以探寻可能的社区保护路径。项目将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对群体遗传现状与遗传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究种群遗传管理单元及应优先保护的种群。最后,项目还将基于已掌握的该物种的生存现状、受威胁状况及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与保护区、林草主管部门和社区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为该物种未来的保护制定可行的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海南岛海草床监测、自然教育及联合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本年度共招募培训了18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他们自主成立了4个公民科学小组,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四个公民科学活动:1)会文湿地周边社区对海草认知程度和保护态度调查;2)会文湿地自然教育活动;3)调查水产养殖遗留下的PVC管对湿地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以实现退渔还湿;4)对长圮港、椰林湾及东寨港开展海草监测。项目对大学生公民科学活动的成效评估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年轻有热情,但可持续性较差,更适合设计目标较小(如问卷调查类)的课题让大学生开展,并长期陪伴与教育,才能促使其能长期参与。


针对会文湿地,项目招募志愿者,开展了社区问卷访谈,更详细地了解海草资源受到的生态风险压力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并进一步根据试行的《海草床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技术指南》,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结构状况等一系列指标进行了预警评价,结果显示:2023 年高隆湾-长圮港海草床单一指标评价值:植被面积退化指数(VIA)为-28.79%,生物量变化指数(VIB)为-64.27%,水环境状况变化指数(VIW)为-5.63%,底质环境状况变化指数(VIS)为 4.35%,物种多样性变化指数(VIH′)为-45.27%;高隆湾-长圮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状态指标值(I)为 0.217,处于较差状态,生态系统不良状态预警等级为Ⅱ级,警度为中警(较差状态);陆源污染、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海洋工程等人为活动是影响海草生长的主要因素。预警结果整体说明,该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比预期更脆弱、更敏感,且更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导致崩溃。项目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了《海南文昌高隆湾-长圮港海草床短期预警简报》(2023 年第 1 期)。可喜的是,该预警监测结果已被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工作所采纳,也被当地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用于未来的海草床修复工作。


此外,项目还采取了“校园科普+海草科普自然教育导师培训+社区宣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自然教育活动,扩展了参与人群,并在海南省8所中小学开展了超过50次的海草自然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累计培训了3300多人次,培训了18名自然教育导师,其中已有9名导师目前能独立授课或组织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挥本项目在联动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和社区等多方合作上的优势,弥补在直接应对和解决威胁上的明显不足,项目计划在第三年将重点工作聚焦到会文湿地的南兴村,针对当地海草床面临的耙螺和不文明赶海这两大威胁,开展试点行动。通过采用自然教育等社区工作方法,提升社区海草保护意识,培育在地的社区保护力量,将保护行动融入社区民俗文化,促成建立“管理部门支持—科研机构指导—自然教育机构陪伴—社区自组织行动”的行动网络,并推动“海南省海草床预警指南”地方标准立项,为推动海草床监测及预警工作提供参考标准。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冠头岭迁徙猛禽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2023年猛禽迁徙季,在志愿者们和森林公安的共同努力下,冠头岭连续第二年白天盗猎枪声为零。在夜间反盗猎上,项目也初步探索出了找寻夜栖地-夜巡-协助执法-夜观的综合性解决方法,使得夜间的盗猎活动明显减少。由于摸索出了有助于更多公众参与的培训和监测方法,且在工作中尤其注重公众参与内容的开发,本年度项目培养出了26名能独立辨识猛禽和开展监测的外地监测员及5位北海本地的监测员,并发动了200多名公众参与,共同接力完成了46天的监测,记录到白天迁徙猛禽共29种11335只,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有显著提升,未识别个体率降至10%以下。


项目还通过举办以“猛禽秋赏”为主题的全民观鸟节、主办全国猛禽监测网络第二次研讨会、依托猛禽保护与自然教育基地开展系列研学和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社区口述史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与北海市林业局、市公安局、海城区文旅局、周边商户、北海机场、南𬇕村、流下村和石步村等的合作,初步营造出一种猛禽友好的社会氛围。项目公布的《2023年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报告》以及自媒体、官方媒体对项目各类活动的报道,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项目在第三个执行年里,将继续培养本地和外地志愿者们开展迁徙猛禽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掌握并发布2024年冠头岭迁徙猛禽的种类、数量和规律,在保持日间零盗猎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夜间的盗猎现象。此外,由于针对猛禽的盗猎行为在当地已缩减为特定小群体的个别行为,保护也需要从“占领打鸟点”这一偏对抗性的策略向“人鸟和谐共存”的友好型策略进行转变,项目拟在已建立的多方合作机制基础上,与志愿者、公众代表、林业、森林公安、文旅部门、在地商户、教师群体和相关社区等讨论和确定新的保护策略,以确保现有保护成果能长期持续下去,同时也能助力于北海市打造猛禽保护旅游文化品牌。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连云港水鸟食物资源和活动区域监测研究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鸻鹬类水鸟的春迁季节,本项目在江苏连云港的临洪河口、青口河口和兴庄河口以南的潮间带,收集了2023-2024连续两年的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种类、群落和生物量数据。其中,2024年还在蓝色海湾工程建设的环抱堤内(已于2021年1月停止施工)新增了五个样点。而且,项目共为 27 只半蹼鹬佩戴了卫星追踪器,自2023年6月起持续跟踪其迁徙路线及其对繁殖地、中停地、换羽地等重要栖息地的利用情况。数据分析结果已呈现出环抱堤内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减少、距离环抱堤较近区域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减少而距离较远区域出现相反趋势、半蹼鹬等水鸟对环抱堤内滩涂使用频率减少的现象。不过,已有数据和结果虽为评估工程建设对鸻鹬类水鸟栖息地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分数据也已提交给法庭作为决策依据,但项目仍有待收集足够量的年际变化数据,方能获得科学有力的结论。此外,项目还与和勺嘴鹬在中国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建立了基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合作伙伴网络的半蹼鹬工作小组,提高了该物种在迁飞路线上的受关注程度,提升了其保护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为进一步明确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已发现的短期变化趋势是否为长期且普遍的现象,项目将在下一个年度中继续开展同一季节的大型底栖生物的采样工作,对年季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半蹼鹬等重要鸻鹬类水鸟的卫星追踪工作,进一步评估蓝色海湾工程建设对鸻鹬类水鸟栖息地利用的影响。此外,项目还会继续尝试拍摄半蹼鹬等目标鸟种的觅食视频,为日后分析其觅食行为、食性和空间分布提供基础,以此探索迁徙季节半蹼鹬等鸻鹬类水鸟在连云港临洪河河口大量聚集的关键性环境驱动力。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0月1日-2024年10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