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兰基金会第23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2024年10月1日 8:00正式启动,10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20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最终5个新项目获得资助。本期有2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二轮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进入第5个执行年,彼此见证,共同成长。此外,有一个项目获得了定向资助。
第23期总资助金额为2,029,999.90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第23期 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1执行年
01_西沙七连屿绿海龟种群生态监测与救助救护
入选理由: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域面积最大的群岛,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绿海龟产卵场,其中的七连屿地区近些年记录到的绿海龟巢穴数量超过了100窝/年。七连屿地区的北岛更是绿海龟上岸产卵最频繁的岛屿,被称为“海龟岛”。绿海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三沙市政府在北岛设立有三沙市(北岛)海龟保护中心,开展海龟的救助、科研和宣教工作。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已设立岛长制,当地部分渔民也成为了岛礁巡护员,协助保护中心开展上岸产卵海龟的巡护工作。项目团队已连续八年在西沙群岛开展海龟的野外生态学研究,团队发现七连屿绿海龟的产卵场对环境变化和风暴及气旋等水文气象事件非常敏感,尤其是台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潮水上涨会淹没绿海龟的巢穴,同时绿海龟还面临海岸线升高、海漂垃圾污染严重、适合海龟产卵的沙滩面积缩小等一系列问题。
在未来的三年里,本项目计划联合保护中心和当地渔民建立西沙群岛的绿海龟生态监测和救助体系,通过每年的科学监测掌握绿海龟的巢穴数量、分布、繁殖成功率和幼体质量,通过专业培训和救助指南的编制等提高保护中心管理能力和一线巡护人员的海龟监测和救助能力,并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等活动推动更多渔民参与海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让海龟在上岸产卵和孵化期面临海漂垃圾和潮水上涨等威胁时能及时得到救助,整体提升海龟的繁殖率和幼龟生存率。最后本项目还将评估绿海龟在西沙群岛各岛礁整体的繁殖情况,联合保护区管理局、社区等相关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西沙绿海龟保护行动计划。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海洋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代表性,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盐源山溪鲵种群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
入选理由:
盐源山溪鲵是一种生活在四川西南部高山池塘与溪流中的有尾两栖动物,为中国特有种,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19年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全球濒危(EN)物种。四川凉山州的盐源县白灵山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项目团队在几年前的调查中发现,该物种对栖息地的要求比较高,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除非法采集外,放牧、矿产开发、植被的破坏、电鱼、毒鱼等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对该物种及栖息地造成破坏。由于盐源山溪鲵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数据非常匮乏,现有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该物种的生态特征与生境需求。
项目团队拟在未来三年里通过社区访谈、野外实地调查和eDNA技术,掌握白灵山区域内该物种的分布、种群现状、栖息地特征和主要威胁。项目还将评估项目地内现有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推动当地的保护区、主管部门和社区一起共同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此外,本项目还将联合当地执法部门、主管部门等通过开展科普、普法宣传、自然教育、建立教学科研基地等活动,提升当地农户的保护意识,推动社区也参与到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去。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团队扎根当地,已获得了当地农业、林草和执法部门以及保护区的大力支持,所设计的保护策略和项目活动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保护和社会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浑善达克沙地湿地候鸟保护与可持续牧业社区发展
入选理由:
位于内蒙古中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著名的“有水沙地”,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水泡子和沙泉。沙丘间的平坦草原上分布有疏林、灌丛和草甸,是当地的主要牧场。这片沙地也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重要的迁徙中停地和繁殖地,其中呼尔查干淖尔作为这片沙地中最大的湖泊,每年夏天都有丹顶鹤、白枕鹤和蓑羽鹤等湿地鸟类飞到湖周边牧民的草场上繁殖。这里虽没有国家建立的任何自然保护地,但当地牧民把鹤视为吉祥之鸟予以守护,有些牧民的草场已成为鹤类每年都来的固定繁殖地,有些牧民甚至掌握了科学的认鸟、观鸟和护鸟技能,成为人鹤和谐共存的典范。对于其他野生动物和栖息地的保护,当地农牧民的实践和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和智慧。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草场和湿地的改变,生计模式和社区内人与人关系的转变,外来游客的增多带来的不文明观鸟和拍鸟行为等,都对现有的以牧民为主的保护模式及其与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不少挑战。
在未来三年里,本项目拟在呼尔查干淖尔所在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通过挖掘优秀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举办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个人模范,增加当地农牧民的自豪感,撬动更多农牧民讨论、支持和参与到湿地和候鸟等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中去。项目还将通过示范开展鸟类友好型的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等活动,将保护理念逐步融入到农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从而增强社区生计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福建沿海中华白海豚保护空缺现状调查与社区公民科学意识培养
入选理由: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小型齿鲸,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以及温带的近岸海域、咸淡水河口、红树林及岛屿周边海域。历史上,该物种在我国东南和南部沿海呈连续分布,然而现在的栖息地却严重破碎化,残存的种群也面临港口建设、近岸养殖、渔业活动、观豚旅游、航运等诸多威胁。IUCN红色名录已将其列为全球易危(VU)物种,并评估其全球种群仍在持续减少中,尤其是许多孤立的小种群因数量稀少,潜在灭绝风险很高。我国是全世界中华白海豚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除珠江口和湛江雷州湾的种群数量较大外,其余分布在厦门湾海域、粤东海域以及广西三娘湾、沙田海域以及海南等海域的种群数量均较小。在福建沿海,除厦门湾和围头湾近几年都有该物种的种群监测数据外,宁德三都澳、泉州湾和东山湾水域的白海豚数量和保护现状并不清晰,上一次针对该物种开展的系统性调查距今已有12年,近期在这些地区只有零星的目击报道。
本项目拟在未来三年里,对福建这三片近岸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开展分布、数量和受胁状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其数量的变化趋势和主要威胁因子。此外,项目还将基于调查结果,选择沿海社区,开展公民科学意识培养活动,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并撬动当地人参与到公民科学数据的收集中。项目还将联合质兰资助的另外两个中华白海豚项目,为调查到的中华白海豚进行个体身份识别,建立公民科学信息库,联合开展公众宣传和政策倡导活动,推动地方和省级主管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最终形成社区居民、科研团队、NGO与地方主管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福建沿海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5_推动广西社区保护地网络行动
入选理由:
按照IUCN的定义,社区保护地是指包含重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由定居或迁徙的原住民或当地社区通过习惯法或其他有效手段自愿保护的自然和/或改造的生态系统。这类存在历史非常悠久的保护地,如风水林、竜山、水源林、神山圣湖等,主要依靠当地社区自愿保护并集体治理与管理。在过去的15年里,广西林草主管部门、保护区和公益组织,在位于中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的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一直在实践如何识别、认可、支持和赋能当地的社区保护地,将传统模式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推动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模式。到目前为止,在广西各地林草部门以自然保护小区登记备案的社区保护地已有120多个,渠楠白头叶猴保护小区、陇邓黑叶猴保护小区、广西青梅保护小区等一批试点社区保护地在濒危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
项目团队在过去十多年支持社区保护地的工作中发现,当地社区在治理和管理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传统文化和知识的丢失、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导致的保护与日常生产生活结合不紧密,公共事务的群众组织工作难度大等,单靠在一个个社区开展工作还不足够。因此,本项目拟在未来三年里,在已建立的、组织较为松散的广西社区保护地网络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当地社区、保护区、地方林草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加入网络,共同完善网络的运作机制,促进社区保护地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增加当地社区的保护动能,帮助社区抓住乡村振兴等外部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当地社区的治理和管理能力,将保护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的生产生活中。此外,项目还将通过不断总结与宣传网络成员的相关经验和成果,提升社区保护地网络整体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源来支持和赋能当地社区,推动社区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而言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因此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二轮 第5执行年
01_井冈山金斑喙凤蝶的观测、研究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四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在原有设立的三条金斑喙凤蝶调查样线的基础,新增了5条样线,使监测范围能覆盖80%的保护区面积。通过从全国分批次招募志愿者参与野外调查工作,本年度获得的一年两代各类虫态的数据量再创新高,全年共观测到成虫31只次、卵16枚、幼虫4条和蛹3个,且8条样线除了1条因交通不便调查时间不足而未观测到虫态外,其余7条均有观测记录。在本年度的系统调查中,项目在野外观察记录到刚刚孵化出的一龄虫吃卵壳的行为在国内尚属首次。项目还在该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及栖息地调查上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第一次在野外观察到蛹态以及高海拔产卵地点;发现并记录了成蝶吸水的特殊微生境;调查到12科34种潜在蜜源植物;记录了野外化蛹生境的环境特征,并探索出能有效保护野外幼虫成功化蛹的捆绑灌木法。
为了推动该物种在国内的研究和保育工作,项目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金斑喙凤蝶同行交流群,吸引了25位研究人员、公益组织和保护区工作者、蝴蝶爱好者的加入,能就该物种的研究和保护进展进行日常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此外,项目还成功推动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金斑喙凤蝶保护学术交流会”,并在保护区内建立了“金斑喙凤蝶保护研究中心”。交流会邀请到了来自江西、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不同省份的38位科研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参加,与会人员分享和探讨了国内在该物种研究和保护上的最新动态,并就如何在井冈山和其他分布区开展该物种的研究与保护进行讨论,极大提升了保护研究领域对金斑喙凤蝶的关注和本项目的影响力。 在下一个执行年里 ,项目将在保护区内再增加一条北部样线,以实现调查对整个保护区的全覆盖,并通过保护区外潜在栖息地的调查,以期更系统完整地掌握井冈山地区的金斑喙凤蝶分布、种群和保护现状。项目还将继续调查该物种的蜜源植物、化蛹生境及吸水生境,以更详细地掌握其各类栖息地的特征,为未来的种群复壮和栖息地恢复奠定基础。此外,项目还拟扩大现有的同行交流群,吸纳更多相关的爱好者和保护工作者加入,将其发展为全国的金斑喙凤蝶研究和保护交流网络。最后,项目团队还会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专门适用于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适应性管理工具,联动关键利益相关方一起制定《井冈山金斑喙凤蝶保护行动规划》并推动其纳入保护区的年度工作计划中。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半蹼鹬和连云港重要滨海湿地的保护和环境教育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四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项目团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连云港临洪、青口和兴庄河口重点鸻鹬类水鸟及其栖息地威胁的月度监测。全年16轮共计42天的监测结果发现,半蹼鹬和黑尾塍鹬的全年种群数量峰值出现在2024年的5月,分别达到近2.5万和5千只。1月项目在兴庄河口记录到5,500只越冬的蛎鹬,约占其迁飞区种群数量的50%,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沿海最大的一笔蛎鹬数量的记录。8月,在青口和临洪河口又记录到41只秋迁过境的小青脚鹬,约占其迁飞区种群数量的2.7%。威胁监测结果则发现,互花米草治理可能有助于栖息地面积的扩大,而高潮位停歇地内光伏设施建设的影响值得后续持续关注。基于过去5年的监测结果,项目团队发现2019-2024年,连云港连续5年记录到全球种群90%以上、数量达2万余只的半蹼鹬;2022-2023年度,有41种鸻鹬类水鸟在连云港被记录到;从2008年至今,有22种鸻鹬水鸟数量达到1%的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标准。鉴于连云港滨海湿地在东亚300多个已知的鸻鹬水鸟栖息地中独一无二的地位,项目通过递交最新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成功推动了IUCN将包括三个河口在内的近71平方公里的滨海湿地列为连云港赣榆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使其重要性得到了国内外权威专家们的确认。
项目团队还通过组织各类线上及线下研讨会、组建邮件群交流等方式,汇聚了来自半蹼鹬迁飞路线上中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蒙古和印度尼西亚等多国的专家学者和保护人士,初步建立了半蹼鹬的全球研究与保护网络。通过该网络的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不仅对该物种的迁徙规律、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在越冬地、繁殖地和中途停歇地等地的保护现状有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网络成员还就未来如何加强合作、更好地开展繁殖地和越冬地的调查和保护讨论出了初步的行动计划。项目组织网络成员开展的东北地区半蹼鹬繁殖地的调查,还发现了国内20年来首笔半蹼鹬的繁殖记录。
此外,项目团队通过在当地继续开展以半蹼鹬、蛎鹬和勺嘴鹬为旗舰物种的“欢迎候鸟回家”系列活动,培训了摄影师、插画师和教师,提供了素材和工具包,支持了当地学校开展保护相关的美育和自然教育活动,持续影响当地的公众和学生,提升了当地人对连云港滨海湿地的认知程度与自豪感。连云港蓝色海湾项目公益诉讼案有利于保护的判决结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媒体讨论,也使得这片湿地的保护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展。
在下一个执行年里,项目将继续开展重点鸻鹬类水鸟及其栖息地威胁的月度监测,掌握年度目标物种的数量、迁徙规律和威胁的变化趋势。项目将通过新开发的网站,基于项目成果和产出,进一步加强对连云港滨海湿地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此外,项目还将继续支持本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并通过组织召开或参与各类保护主题的研讨会,维护和发展全球半蹼鹬研究和保护网络,进一步提升本地和国内外对半蹼鹬和连云港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与认可。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定向资助 第1执行年
01_中国城市繁殖鸟类监测网络建设
入选理由: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物种。对鸟类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时空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开展长期、科学、系统和大范围的监测,可以反映大时空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可为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在国际上,北美、欧洲以及日本等地自上个世纪起就已开启了基于公民科学的大范围鸟类监测,其中英国和北美的繁殖鸟类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研究、气候变化应对、政府决策与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针对如黑脸琵鹭、勺嘴鹬、中华秋沙鸭、大鸨等珍稀濒危物种都开展过基于公民科学的同步调查与监测。国家和民间也开展过诸如黄河流域水鸟同步调查、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等针对迁徙水鸟的监测。整体来看,现有的大范围鸟类监测主要利用了鸟类在迁徙季集群利于调查的优势,针对珍稀濒危物种或迁徙水鸟而开展,覆盖范围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地和滨海湿地,国内尚缺乏针对陆地常见鸟类尤其是繁殖鸟类的大范围和长期的监测。
基于项目团队在成都市已连续两年开展的春季繁殖鸟类的定量化监测所积累的经验,充分利用现在发展迅猛的城市观鸟人群和组织以及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日益关注,本项目拟在三年里,推动观鸟群体在中国大陆的几个试点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个基于公民科学的繁殖鸟类监测网络,为未来该网络能进一步覆盖主要城市而奠定基础,也有望为中国城市鸟类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长期、科学系统、定量化的数据支持。项目将结合北美、欧洲和国内的相关经验,设计一套操作性强、标准化的监测技术指南,然后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社会经济现状,选择典型性和有代表性的试点城市进行实践和推广。项目将联合试点城市的公益组织、科研单位和志愿者团队等,通过建立数据收集、共享和分析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和认证体系以及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培养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有能力和意愿长期参与监测工作。项目还将通过数据共享 等方式与城市在地的林草和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合作,有力推动监测成果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本项目不仅有助于填补中国现有标准化鸟类监测工作中的数据空白,还将有助于在公众中普及科学理念和精神,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质兰基金会的理事会认为本项目是国内首个利用公民科学手段建设全国城市繁殖鸟类监测网络的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1月1日-2025年1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