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4月-6月,质兰共批准了9个笃行计划项目,1个紧急项目。本季度资助总金额为: 1,349,320.00元。
笃行计划项目
质兰基金会2025年第二季度的笃行计划项目征集于2025年4月1日8:00正式启动,4月30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17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共有3个新项目获得资助。
此外,本季度还有2个项目通过外部评估,获得了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二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1个项目获得第一轮第三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3个项目获得第二轮第一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以上项目将从2025年7月1号开始实施。
笃行计划项目资助名单 |
序号 |
名称 |
名称 |
资助金额(元) |
配套资金(元) |
笃行计划第一轮 · 第一执行年 |
1 |
人为水下噪声威胁下的安庆河段长江江豚保护对策研究与行动倡导 |
团体类:安庆师范大学·黄龙飞 |
100,000.00 |
30,700.00 |
2 |
滇东北极危物种修花马先蒿的野外综合调查与种群恢复研究 |
个人类:刘荣 |
50,000.00 |
/ |
3 |
贵南沙蜥生境偏好与保护对策研究和倡导 |
团体类:中国计量大学·邱霞 |
100,000.00 |
52,600.00 |
笃行计划第一轮 · 第二执行年 |
1 |
长岛群岛秋季迁徙候鸟调查与保护项目 |
机构类:青岛市观鸟协会 |
199,405.20 |
/ |
2 |
野生药用雪莲的利用、 贸易形式和保护路径探索 |
团体类:中山大学生态学院·赵晶晶 |
100,000.00 |
30,000.00 |
笃行计划第一轮 · 第三执行年 |
1 |
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 |
团体类: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 |
100,000.00 |
30,000.00 |
笃行计划第二轮 · 第一执行年 |
1 |
基于数字应用的中华白海豚众包保护和行动倡导 |
机构类: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
249,917.80 |
402,398.00 |
2 |
多维度推进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保护 |
团体类: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张利祥 |
150,000.00 |
50,000.00 |
3 |
绥芬河和密江河两种大马哈鱼产卵场保护行动 |
机构类: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 |
249,997.00 |
7,400.00 |
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
新项目·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一执行年
「人为水下噪声威胁下的安庆河段长江江豚保护对策研究与行动倡导」
入选理由: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齿鲸,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及鄱阳湖中。2022年的科考结果显示,其野外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由于偏好水流较缓、食物资源丰富的水域,在长江干流中,约有80%的江豚栖居在近岸300米的浅水域,其中长江安庆段是干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栖息地之一,种群密度最高,约有192头,占整个干流江豚数量的32.3%。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食物资源不足、水体污染、船只螺旋桨碰撞造成的个体伤亡、水下噪音污染、河岸硬化和港口航道建设等工程对江豚栖息空间的压缩以及栖息地的破碎化。
近年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大保护政策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在长江安庆段,鱼类资源有所恢复、水质状况逐步改善,涉水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管理也日益规范。然而,项目团队前期的声学监测显示,该河段由于贯穿城区,航运频繁、工程繁多且存在大量固化河岸,水下噪声的强度常超过江豚听觉敏感频带,对其导航、觅食和交流存在极高的干扰风险。密集往来的船舶与涉水工程所产生的持续性、高强度的水下噪声,叠加自然泥沙河岸经混凝土/块石硬化后增强的边界声反射,有可能会严重干扰江豚的觅食与声呐定位,影响母子豚之间的沟通等重要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其脱离原有栖息地,造成栖息地和种群进一步破碎化。
本项目在未来三年内将在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鹅毛洲洲尾至官洲洲头江段这一全长约57km的河段,通过走航目视调查与拖曳式被动声学监测,掌握该河段江豚的种群数量、分布特征、水下噪声污染情况,评估水下噪声对江豚听觉、发声及分布的影响,尤其是通过比对块石硬化河道和自然泥沙河道的水下噪声特征,量化评估硬化河道对江豚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船舶限速、固岸材料优化、施工时段规划的降噪建议。项目还将协助保护区建立与科研单位、长江航道局和安庆石化等多方的沟通与合作机制,通过技术指导,协助保护区试验降噪管理措施,验证其保护成效,总结相关经验,为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江豚的保护、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减少噪音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终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水下噪声污染是淡水和海洋近岸生活的鲸豚类物种普遍面临的威胁之一,该项目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项目地江豚的保护和保护区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其他面临类似威胁的鲸豚类物种的保护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滇东北极危物种修花马先蒿的野外综合调查与种群恢复研究」
入选理由:
修花马先蒿(Pedicularis dolichantha)是列当科马先蒿属的两年生半寄生草本植物,为我国特有种,其分布范围狭窄,云南大海草山风景旅游区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野生种群分布点。由于适宜该物种生长的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山湿性草甸,受到放牧、旅游开发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多重影响而退化严重,该物种分布面积小、成年植株少于250株且种群持续衰退,因此《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年版)将该物种的濒危等级评估为极危(CR),认为其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本项目拟在未来三年内,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等方法,掌握修花马先蒿在大海草山景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分布、种群数量、生境选择、面临的威胁及管理现状,并联合当地林草部门、景区管理部门和社区,结合政府部门的生态修复项目,在大海草山景区内,共同探索有效保护该物种和高山湿性草甸的就地保育措施,并通过长期的监测,跟踪评估保护措施的成效。此外,由于马先蒿属植物和高山湿性草甸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景观和美学价值,因此,项目还将与景区协商合作,在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社区、游客和管理者的科普宣传教育,设计以观花为主题的研学和自然教育活动,提升当地的保护意愿,提升景区的旅游品质,将修花马先蒿作为高山湿性草甸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以促进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终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贵南沙蜥生境偏好与保护对策研究和倡导」
入选理由:
贵南沙蜥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爬行动物,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2024年最新的基因组研究已确认该物种有别于贵德沙蜥,为一独立物种。青海贵南县的木格滩沙漠是目前该物种在地球上唯一已知的分布点。贵南沙蜥栖通常息于草本植物与沙地交界的过渡地带,且表现出高度的生境专一性与狭域分布特点。由于缺乏基础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人们对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和生境偏好知之甚少。而且,当前贵南沙蜥的核心分布区还与当地的重点治沙工程区域高度重叠。当前的治沙措施,如草方格固沙、人工引种乔灌木构建锁边林、机械播种草本植物等,虽有助于生态恢复与防风固沙,但由此造成的沙丘微地形、地表植被构成和土壤理化属性的改变,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贵南沙蜥的日常行为、栖息地选择与种群结构尚不清楚。本项目在未来三年中将与当地林草部门合作,在贵南沙蜥的核心分布区对其种群结构和微生境开展长期监测,掌握该物种的种群结构、生境选择、主要威胁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并通过建立固定的长期监测样地,科学分析该物种对治沙工程中不同措施的生态响应。项目还将基于评估结果,提出可行的保护管理建议,推动管理措施的落实,并长期监测其有效性。终审委员会一致认为,在各地大规模开发利用沙漠和开展治沙工程的当下,该项目有助于探索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协调濒危物种保护与人类发展需求的经验,对其他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也有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二执行年
「长岛群岛秋季迁徙候鸟调查与保护项目」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秋,项目团队与保护区紧密合作,共招募和培训外来志愿者29人和本地志愿者4人,在过往非法布网捕鸟严重的大黑山岛和砣矶岛,开展了为期40天的秋迁鸟类巡护工作,累计巡护时长超过1000小时,有效解决了保护区内岛屿分散和人力不足的痛点。项目以“保护区+当地政府+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合作形式,首次开展“分批次、全时段”巡护,在大黑山岛,未发现任何盗猎行为;在砣矶岛,仅发现并拆除了非法鸟网1具,盗猎案发率则较2023年下降了80%。项目还通过两岛8个村的社区访谈,初步揭示了当地人口老龄化严重、捕鸟行为隐蔽化、存在消遣型捕鸟的现象以及当地村民保护认知上的盲区与误区,为下一年进一步开展社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期项目的亮点是,不仅有效减少了盗猎行为,还首次掌握了项目地迁徙猛禽的本底数据及迁徙规律。在大黑山岛和砣矶岛,项目累计记录到猛禽23种、43876只,并记录到当年全国第二个 “万猛日”——单日监测记录到猛禽 10360只。项目还联合科研单位同期环志了103只猛禽,并为21只猛禽佩戴了GPS追踪器,从而在国内首次完整记录了2条渤海海峡的猛禽迁徙路径,并较为完整地解析了风向对猛禽跨越渤海海峡时路线选择的影响。此外,项目还在小竹岛首次发现了超500只的白额鹱最大繁殖种群,确定这是目前国内已知的白额鹱最大繁殖地,填补了黄海区域海鸟繁殖地记录的空白。
下一个执行年,项目将通过协助保护区建立起多部门的沟通机制、扩展监测和巡护范围至北隍城岛,优化巡护监测路线与行动计划,保障本年度迁徙猛禽和其他鸟类安全迁飞过渤海海峡,并掌握本年度秋迁猛禽的数量、路线和迁徙规律以及白额鹱种群的繁殖和受威胁状况。项目还将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本地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分层培训,实现本地志愿者的多元化,并提升其独立开展保护行动的能力。此外,项目将通过开展目标社区生态史、生计史和生活史的调查,举办护鸟茶会、自然课程进校园、游学营和媒体宣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不同目标人群保护认知、态度和行为的了解,提升当地不同目标人群对鸟类保护的支持度,探索进一步撬动社区参与保护的可行路径。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野生药用雪莲的利用、 贸易形式和保护路径探索」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项目团队在新疆和青海,对31个具有代表性的省级、县级和乡级市场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记录了样品、货物陈列、存货销售、包装标签等信息。团队还通过访谈主管部门、执法部门和贸易商中几十位关键人物,了解了两省各级政府在植物采集、流通监管中的具体职责、审批执行流程、采集证办理与管理效果以及现存问题等情况,获取了“雪莲”及其替代物种的来源、销售模式、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及采购渠道等关键信息。
调查显示“雪莲”产品类型多样,主要可分为食品、药物和化妆护肤品三大类。雪莲花、阿尔泰雪莲、水母雪兔子等物种在新疆和青海两地,主要用于治疗关节骨痛和腰肌劳损等疾病,利用方式包括药酒炮制、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水母雪兔子在青海、西藏两地则被用作化妆品和中药的原料。项目发现参与“雪莲”贸易的主体包括了药店、药厂、化妆品厂、贸易商、采集者等不同类型。青海的“雪莲”贸易呈现较为典型 “产地—县级市场—省级市场—外省市场”这一逐级流通模式,而新疆则同时存在逐级流通与直接从产地流向外省市场的两种模式。项目还初步确定了新疆和青海两地“雪莲”贸易涉及的物种、贸易量和贸易强度。
在执法方面,项目发现青海和新疆两地在贸易监管上存在明显差异。新疆对“雪莲”贸易的监管较为严格,而青海则以冬虫夏草为执法重点,对其他二级保护植物监管较为宽松。此外,“雪莲”的采集、利用和贸易在执法监管方面存在一些监管漏洞和制度瓶颈,需针对性改进现有的监管措施。通过分析3000多条线上专利申请数据和几十家线上商铺的价格信息,项目发现“雪莲”相关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而“雪莲”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如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较少,且大多数专利在物种识别上存在不规范或模糊处理的情况,且存在资源原产地与专利产品研发地不匹配的现象。“雪莲”产品的线上与线下市场在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异,信息透明度与价格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中掌握了部分“雪莲”物种的利用形式与贸易现状,初步厘清了雪莲贸易链条与利益相关方关系,并揭示了“雪莲”保护面临的监管问题与挑战。这为未来全面评估八种“雪莲”的贸易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下一步深入分析利用和贸易对“雪莲”野外生存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个执行年,项目团队将对其余五种“雪莲”在西藏、四川、云南和甘肃四地的贸易情况、特征和市场状态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同时结合第一年的调查结果,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八种目标“雪莲”在国内基础的贸易现状,评估各物种受贸易威胁的程度,明确重点产区及主要流通路径,并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因雪莲贸易而受威胁物种的相关,推动构建以“物种群”为单位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为野生药用“雪莲”的保护、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三执行年
「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网络在“公民科学调查-保护行动-政策倡导”这三个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且形成了一定的合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在调查方面,网络在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人数和调查量上都有突破性增长。在2024年春秋两季,共有31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186个城市2867栋建筑的调查,共记录鸟撞事件631起。网络还首次通过执行50组鸟尸移除实验和445次定点观察,收集了秋季用于矫正系统性误差的数据,为下一步科学估计鸟撞探测率奠定了基础。根据多年积累的数据,网络还研究分析了易发生鸟撞的鸟类特征及鸟撞影响因子,并发布了《2024年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年度报告》。
在保护行动上,网络新增了西安翎叶自然等5家城市合作伙伴,使开展防鸟撞改造等保护行动的在地伙伴总数达到10家,覆盖北京、上海、成都等10个城市。秘书处开发的《防鸟撞科普知识PPT》、《防鸟撞改造行动手册》和《鸟撞调查组织手册》,为城市合作伙伴提供了标准化工具,也为相关行业和感兴趣的团体、机构与个人提供了调查及改造的技术规范。网络2024年全年共开展了34场线下宣讲和科普活动,推动完成了36个改造案例,其中包括了南京红山动物园、北京林业大学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示范点。项目还促成了深圳市和上海市的相关部门参与到鸟撞调查动员、科普宣传和政府大楼的防鸟撞改造试点中,并将防鸟撞的相关内容纳入《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执行》及《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志愿者的规模日益扩大、组成也愈加多元,为减少志愿者的流失率,提升其留存率、积极性和参与感,在第三个执行年里,项目将通过制作志愿者培训手册和视频、建立志愿者行动小组、构建鸟撞数据库、探索志愿者成长和激励机制等方法,建立起志愿者的支持和培养体系。项目还将进一步明确和优化秘书处成员机构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评估与反馈。同时,通过定期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并总结评估行动成效,来提升各类城市合作伙伴的参与度与执行力,以及提升整个秘书处的统筹协调及与7个区域协调机构、10个城市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效率。在此基础上,项目将完成本执行年秋春两个季度的鸟撞数据收集、鸟撞探测率的科学评估以及首个重点城市鸟撞规模评估报告,继续开展各类防鸟撞改造和政策倡导行动,并发布《2025年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年度报告》。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二轮·第一执行年
「基于数字应用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和行动倡导」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的执行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上线的iDOLPHIN网站,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中华白海豚分布、种群数量、保护现状的综合性呈现,为该物种的科学决策和保护行动提供了依据,填补了该物种综合保护信息平台的空白。用户可在网站的“种群仪表盘”中,通过交互式地图和图表等可视化信息,直观、清晰并快速地了解该物种在三娘湾、粤东、厦金海域的三个小种群及珠江口、雷州湾海域的两个大种群,从2010年至今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趋势、濒危程度、主要威胁因子、灭绝风险、个体活动范围与已建保护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项目团队还在网站的“保护证据”栏目中,按“研究-计划-实施-评估”四个模块,对文献整理出的128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展示。用户可在此查找、下载或上传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相关政策文件及各类保护行动信息。
项目团队还开创性地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通过野外拍摄、合作共享、培养公民科学家等方式,积累了来自5个野外种群的37727张中华白海豚的背鳍照片,识别出了3187头个体及其位置信息。基于该AI模型上线的iDOLPHIN微信小程序,不仅可帮助科学家和管理者在野外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识别个体,还可让渔民、观豚爱好者等公众也参与到该物种保护信息的收集中来,并在iDOLPHIN网站上实时呈现这些信息。
从2021年至今,项目团队除持续并及时更新、扩充iDOLPHIN网站和小程序的保护信息外,还与广东省检察院、中科院深海所、南澎列岛国家级保护区等十多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保护机构等开展交流与合作,根据各方的需求不断完善两个数字应用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度。项目招募了32名志愿者和5名渔民,参与保护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累计获取公民科学家上传的保护信息235个、个体识别照片14,799张。项目还通过联合其他公益组织举办中华白海豚影像展,与九元航空、微众银行、微软等企业合作开展科普宣传、在网站上为白海豚个体颁发数字身份证并鼓励公众认领等活动,提升了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在下一轮的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针对科研团体、保护管理/决策者、公众这三大类主要用户,基于目标用户的画像及需求分析,来丰富iDOLPHIN网站和小程序的内容,完善其功能,使网站成为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中华白海豚保护信息资料库,并让iDOLPHIN小程序成为公民科学家和保护行动者乐于且易于使用的保护工具。项目还将继续鼓励和培养更多志愿者参与到该物种的日常拍摄、信息整理、科学研究和各类保护行动中去。此外,项目还将联合其他相关的保护机构,上线白海豚保护的微信公众号,建立民间保护网络,通过整理、写作、编译和发表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的文章,并每年发布中华白海豚保护观察报告,使更多公众能及时掌握该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的空缺和需求,了解相关的保护行动及成效。项目最终将基于中华白海豚的AI个体识别,以网站、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在科研单位、管理/决策部门、公益机构和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推动更多在地保护行动的落地与威胁的应对与解决。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多维度推进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的执行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2020-2022年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完成德宏州芒市、瑞丽、陇川、盈江四个县市的涉及热带季雨林分布的21个乡镇41个村庄的社区访问调查,以及36条样线的实地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州五种犀鸟(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棕颈犀鸟、白喉犀鸟)的分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巢穴数量和栖息地特征等信息,填补了全州犀鸟种群和保护现状的信息空白。
从2023年起,项目聚焦保护区在盈江县洪崩河范围内的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通过年度繁殖种群和行为监测、自主或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栖息地专项调查,全面掌握了过去三年内犀鸟的巢穴数量与分布、繁殖行为与规律、繁殖成功率及其动态变化,获得了三种犀鸟的食性、筑巢树种和食源植物的种类、分布、物候等信息,发现了观鸟行为虽没有影响到犀鸟的繁殖成功率,但对双角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的繁殖期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监测和研究结果为了解犀鸟的生存现状、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区发现不同种犀鸟间、犀鸟和鼯鼠间存在巢洞竞争行为,犀鸟种群增长可能已受巢穴数量限制。针对此需求,保护区从2023年起开始了人工巢箱制作和安装试验,经过3代人工巢箱改造提升以及15个犀鸟人工巢箱的制作与安装,在2024年3月,首次成功招引到一对花冠皱盔犀鸟入住人工巢箱,从而实现了零的突破。监测结果显示,在保护区的洪崩河区域,2021年犀鸟繁殖21巢,新增1巢,繁殖成功21巢;2023年共繁殖26巢,成功23巢;2024年繁殖的29巢幼鸟全部成功出巢,其中旧巢复用23巢、新增4巢、人工巢箱招引1巢。
犀鸟年度繁殖成功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保护区在洪崩河区域开展的社区共管共建工作。2023年,保护区首次与雪梨行政村签订了社区共管协议,支持村民成立了观鸟合作社。双方共建了一支由4名村民骨干组成的社区巡护队,对栖息地开展定期巡护,减少人为干扰。双方还在进入保护区的社区关键入口设置了2个卡点,由社区协助保护区对观鸟人群及其行为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总长40余公里的5条巡护监测样线,除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巡护外,社区巡护队在2023年共巡护170人次,实现了90%进入保护区观鸟的人员都能按要求进行实名登记,犀鸟栖息地破坏案件为零,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观鸟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管控。社区巡护队员在2024年增加至11人,来源覆盖三个自然村,巡护和监测能力继续提升,全年共完成383人次栖息地的巡护。通过联合督查、科普宣教、鸟点规范管理、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指导社区观鸟产业发展、引导村民发展食源点拍摄、巢拍等观鸟新体验等活动,保护区的犀鸟和栖息地保护等工作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普遍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不仅使观鸟行为更加有序、人为干扰持续减少,也使共管社区生态观鸟旅游稳健发展,持续带动社区增收创收。保守估计,2024年带动社区创收45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7.8万元。
基于过去五年的研究、监测和社区共管成果以及犀鸟及其栖息地保护面临的挑战,项目已制定了《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就地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6-2030年)》。未来三个执行年中,为了提升社区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推动犀鸟及栖息地的长效保护,实现犀鸟繁殖种群稳中有升,保障每年繁殖出巢的成功率都能实现100%,项目将依据此行动计划,探索人工巢箱的优化及天然巢洞的修复,争取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有效解决犀鸟繁殖现有巢穴的供需矛盾。项目还将进一步深化社区共建共管,与四个自然村制定并签署《犀鸟保护村规民约》,让更多社区成员参与到栖息地巡护等保护工作中来,并通过建立多方协调机制、量化考评标准和奖惩机制,实现对观鸟点和观鸟行为的精细化、常态化和科学化管理,并促进社区观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保护区将每年持续开展犀鸟繁殖期的监测和巡护工作,记录年度种群数量、巢穴利用、繁殖规律和人为干扰等情况,建立数据库,定期评估各项保护管理的成效。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绥芬河和密江河两种大马哈鱼产卵场保护行动」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的执行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19至2025年期间,在东宁的绥芬河流域,项目团队通过开展不同年份、季节和河段的鱼类资源、水环境、浮游生物、饵料和人为干扰的调查或监测,访谈社区、渔民和增殖放流站等关键利益相关方,以及开展市场非法贸易的调查,已基本掌握了干流和主要支流中大马哈鱼和马苏大马哈鱼的洄游历史和现状、产卵场的历史和现状、河流及鱼类产卵场现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等信息。调查结果发现,绥芬河干流曾是大马哈鱼和其他洄游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历史上的采砂活动,已造成河床底质和两岸植被均被大面积破坏。虽然2018年起已停止挖沙,但天然的鱼类产卵场已遭受严重破坏。干流在边境点上游40公里处的水电站未修建鱼道、未在运营中考虑鱼类的生态需水量,阻碍了大马哈鱼和其他鱼类洄游至上游产卵,成为该段河流生态系统和各种洄游鱼类最大的威胁之一。项目估计,2023年之前当地政府每年开展的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和渔政执法,使得每年洄游至绥芬河东宁段干流产卵的大马哈鱼数量维持在1000-1500尾左右,其中半数以上为多年来人工增殖放流后长大回来的个体;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马苏大马哈鱼,每年洄游至绥芬河干流的数量则已不足50尾。调查结果还显示,干流中可作为鱼类饵料的有机质较少、季节性洄游的其他鱼类资源总体较少,主要为鱥、蛇鮈、鳑鲏、泥鳅等小型成鱼以及滩头鱼、鲤、鲫、翘嘴(鲌)等鲤科鱼类,且滩头鱼这种重要经济鱼类的洄游数量仍在逐年减少。当地渔民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捕捞是大马哈鱼为代表的鱼类所面临的另一个最严重的威胁。虽然在干流两岸仍存在农业面源等污染,但水质监测表明,尚未对鱼类的生存产生影响。
项目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参与推动了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于2022年10月发布了长期有效的绥芬河十月禁渔期的通告。从那时起,项目通过建立渔民档案、了解不同的捕鱼方式、分析行为动机、识别高风险非法捕捞点以及将部分渔民发展成为巡护志愿者,掌握了每年禁渔期的非法捕捞情况,以及非法捕捞后大马哈鱼的流向。绥芬河干流虽因政府增殖放流项目中止以及执法权移交后的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非法捕捞现象较2022年之前有加重趋势,但项目每年都仍通过在河边多处布置条幅、发放禁渔海报、在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公示举报电话、组织志愿者巡河、举报非法捕鱼设网及非法买卖,协助当地渔政和公安部门的执法,对非法捕捞起到了一定的威慑和减缓作用。此外,项目还通过与边防部队的合作,有效杜绝了绥芬河干流下游2公里和一级支流——胡布图河(界河)中的非法捕捞。
鉴于绥芬河东宁段的增殖放流在维持此河段的大马哈鱼洄游种群以及减少非法捕鱼上所起的积极作用,项目团队从2022年起就一直在呼吁政府重启增殖放流,虽一直未能成功,但在下一轮中,项目将继续与相关的政府部门沟通,持续监测每年的大马哈鱼洄游数量及非法捕鱼现象,推动政府重启增殖放流活动,并继续开展社区宣传、志愿者巡护、非法行为举报和协助执法来减少非法捕捞。此外,在密江河干流上的国家级大马哈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团队将基于过去7年在此地开展的自然教育和研学活动,在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支持当地社区开展生态旅游,撬动社区参与到产卵场、鱼类资源和河流景观的保护行动中去,减少地笼和渔网等非法捕捞现象。项目还将与东宁和珲春两地的渔政、检察院和法院合作,通过整理相关的公益诉讼案例和执法案例、找寻和解决执法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组织两省渔政执法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这两条河流上的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此外,项目还将与科研单位和渔政部门合作,推动政府在密江河上游滚水坝上建造鱼梯,增加河流的连通性,促进密江河大马哈鱼和马苏大马哈鱼种群的增长和其产卵场的恢复。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紧急项目
质兰的紧急项目是指时间紧迫、需求紧急且执行周期不超过6个月,为应对突发性威胁或破坏而紧急采取的保护行动。例如:当某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有可能因水电开发而被淹 没,急需在工程启动之前立即开展野外种群现状调查和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估。
本期公示的紧急资助项目为:
「图开沙漠代表性爬行动物种群分布调查」
项目申请人:安静
项目金额:该紧急项目从2025年5月开始实施,总资助金额为50,000元
入选理由:
位于新疆伊犁霍城县的图开沙漠,紧邻伊犁河谷,总面积约70多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孕育了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尤以多样且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爬行动物最为显著。根据已公布的信息,图开沙漠共有爬行动物5科8种,这里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耳沙蜥以及伊犁河谷特有物种——伊犁沙蜥在中国目前唯一已知的分布地点,还分布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伊犁沙虎和红沙蟒,网纹麻蜥、花条蛇、快步麻蜥等其他爬行动物。
近年来,受光伏项目建设、欢乐世界景区扩建和旅游活动等的影响,以大耳沙蜥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已知栖息地已明显减少。由于目前尚缺乏系统、科学的图开沙漠爬行动物分布、种群密度和生存状况等数据,因此急需在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和启动等决策落地之前开展相关调查。
本项目拟在图开沙漠爬行动物多样性相对富集、面临威胁较为集中的北部地区,通过样线和样方调查,系统且全面地掌握约22平方公里范围内大耳沙蜥的分布、活动范围、种群密度和栖息地特征,科学评估各类潜在和已有的威胁及其对该物种及伴生的伊犁沙蜥、伊犁沙虎、红沙蟒等爬行动物的影响。
项目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符合紧急项目的定义,可为该地区未来的工程建设与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一致同意资助此紧急项目。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7月1日-2025年7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感谢参加本次紧急项目、笃行计划项目评审和连续项目资助评估的质兰顾问(排名不分先后):吴浩瀚,康蔼黎,赵云鹏,曾岩,刘大牛,顾垒,鄢默澍,诸川汇,慕童,巫嘉伟,郭宪光。
封面图片 | 申请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