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7月-9月,质兰共批准了8个笃行计划项目。本季度资助总金额为: 1,229,763.70元。
笃行计划项目
质兰基金会2025年第三季度的笃行计划项目征集于2025年7月1日8:00正式启动,7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36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其中共有2个新项目获得资助。
此外,本季度还有6个笃行计划项目通过外部评估,获得了连续资助,将从202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详细情况见下表。
笃行计划项目资助名单
序号
名称
项目申请人
资助金额(元)
配套资金(元)
笃行计划第二轮 · 第二执行年
1
金钱松种群调查、评估与社区保护
团体类:重庆大学 杨永川
149,998.20
4,7000.00
2
多元核心驱动的甘加草原社区保护
个人类:桑杰
149,800.00
\
笃行计划第一轮 · 第一执行年
1
以民间力量促进黄渤海辽宁海域斑海豹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
机构类:盘锦湿地保护协会
199,991.00
60,000.00
2
以桂平唐鱼为伞护种的溪流生态保护对策研究与社区行动倡导
团体类: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熊芳园
100,000.00
69,600.00
笃行计划第一轮 · 第二执行年
1
张掖北部荒漠兔狲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机构类: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
199,980.00
71,000.00
笃行计划第一轮 · 第三执行年
1
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机构类:厦门市雎鸠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199,996.50
\
2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
团体类: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张廷梅
129,998.00
69,000.00
3
滇东南懒猴种群调查与保护
团体类:四川农业大学 倪庆永
100,000.00
30,000.00
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二轮·第二执行年
「金钱松种群调查、评估与社区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四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通过大量扎实的野外调查和访谈,系统查清了福建南平朱熹墓、江西庐山风景区、浙江中国金钱松森林公园、江苏西郊公园、江苏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安徽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湖南衡山风景名胜区内金钱松主要人工种群的分布、种植规模、群落结构、群落特征、健康状况和管理现状,填补了国内该方向研究上的空白。项目所建的8个样地15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发现:金钱松人工种群树龄集中在40年左右,属于中龄林,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型森林公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址与纪念地中;在森林公园中,金钱松占绝对优势地位,柏科和壳斗科也是优势科;在风景名胜区中,主要混种有杉木、柳杉、水杉等针叶树种和红果山胡椒、刺槐、五裂槭等阔叶树种;在文化遗址与纪念地中,物种的丰富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类,以松科(如金钱松)和柏科为优势科。项目针对人工种植种群对所处生境的适应性,初步创建了“健康-适应-分布”的三维分析框架及量化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发现:金钱松人工种群各分布区的保护有效性呈现显著差异,凡实施科学补植、健康监测及种源管理的地区,人工种群对栖息地的适应性显著高于全依赖自然更新或被动维护的地区;金钱松人工种群的整体健康情况处于不良的临界适应状态,推测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人工种群的土壤碱化,影响了菌根共生系统,导致人工种群的健康受损,有些人工种群的健康状况还受到了游客活动、气候胁迫和人为改造等压力的影响。
项目还完成了金钱松自然种群的生活史年度监测,并完成了种子原位播种实验样地的年度监测。项目开展的多因子控制实验结果发现,金钱松野生种群的天然更新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种子萌发阶段,需要土壤中有高密度的种子和良好稳定的生境,而在幼苗的建成阶段,对光照的需求相比基质和凋落物覆盖度更重要。金钱松的自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恢复应保证高播种量(≥40粒)并控制土壤含水率在15%-20%。在幼苗建立阶段,则应当选择林窗或适当疏伐以保障光照。金钱松母树种子产量年度监测结果显示,金钱松的结实可能具有显著的“大小年”遗传习性,有些年份会有“零结实”的现象。
在下一个执行年里,项目将开展金钱松人工种群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收集人工种植与管理的历史信息,解析人工种群的遗传结构,界定独立进化单元与管理单元,构建全国范围的金钱松遗传管理单元建设方案,提出金钱松人工种群的科学性管理建议。项目还将继续开展天然种群的母树与幼苗监测、种子生产动态监测、林家塘原位播种实验的季度监测与样地维护,并在林家塘建立生境改良试点,开展本底调查,进行林窗疏伐与土壤改良,验证关键限制因子的调控途径,同时组织社区参与监测与管护,完成改良试点报告。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多元核心驱动的甘加草原社区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四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上一轮执行中,项目已探索出“种草”“竖招鹰架”“线上驻村”三类有效方式,将当地牧人培养成为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社区草场保护与恢复的主体。本执行年,项目通过组织方式的进一步探索与优化,取得了更明显的效果。在项目的影响和技术支持下,一位先锋牧人自发联系哇代村,由村集体召集了22名牧人,在23.1亩黑土滩上共播撒草籽400余斤,竖立招鹰架10根。项目团队还组织了42位牧人,在甘加六个部落村的公共草场上约118亩黑土滩,播撒了400公斤草种并安置了35根招鹰架,以解决公共草场各部落村都不愿带头行动的问题。通过上述实操、课堂培训及青海访学,项目还招募和培养出五位当地牧人监测员,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监测草场恢复成效的方法,能独立完成定期的监测记录,共同撰写观察评估报告,还总结出了“坡面条播、足量压实、草籽与羊粪渣混播”、“将科学种草方式与煨桑的传统供养方式结合更能获得牧人支持”等成功经验,并提炼出了从联络部落村、选址、选草种、定时间、定种草方式、种草、竖鹰架到后期跟踪监测的一整套流程和技术方法。在项目的影响下,参与过草场恢复的牧人已能从之前被动参加,转变为独立开展和完成种草、制作和竖鹰架活动,有些牧人已自发在自己的草场开展试验。
“线上驻村”是以微信群带动当地牧人关注和讨论环境与草场议题的方式,以此撬动本地牧人转变观念、自觉自发地行动。本年度,项目探索出“日常讨论—主题共学—月度公示”的运营方式,通过分层管理、积分制、生态知识双周分享和年终颁奖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参与牧人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参与的20名核心牧人不仅积极分享日常观测到的野生动植物、讨论气候变化、草场退化和垃圾等环境议题,其中三位先锋牧人还自发组织了草原垃圾清理的活动,带动了所在部落村的共66牧人参与。
在影响本地儿童和青少年上,项目与甘加中心小学合作,根据本地学生日记与作文,改编整理出了儿童绘本——《来自甘加的声音》。这本以本地牧童"扎西"的日常生活为叙事主线的绘本,包含“扎西和雪豹”“补饲”“保护牛羊健康”“鼠兔和大鵟”“转场”“禁牧区”六个部分,共22幅精美手绘插画。在与西科小学合作开展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绘本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项目还通过组织“先锋牧人”进行短视频拍摄,来向本地牧人传递“草场需要牧人”的保护理念。全年制作的包括《牧人监测员的监测日记》在内的5个视频短片,累计播放约7.5万次,最高单条达2万次,并在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在甘加本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下一个执行年,项目将坚持传统知识与科学知识相融合的原则,继续发挥自身作为“草原学校”的平台作用,探索通过自然教育、本地植物与传统文化认知等活动,让牧区儿童与青少年重建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针对中青年为主的“先锋牧人”,项目将继续通过外出访学、草场恢复成效的科学监测、担任观鸟游学活动的领队及自然教育导师、支持其自己组织草场恢复等小型活动,来提升其科学认知、社区影响力、代际文化传承力、组织和领导能力,使其能自主设计和实施保护行动。针对当地普通牧人,则继续通过“线上驻村”和草场修复等活动提供参与和学习机会,并通过短视频、微信文章、绘本等形式,围绕“草场需要牧人”这一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性梳理和传播。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新项目·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一执行年
「以民间力量促进黄渤海辽宁海域斑海豹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
资助理由: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生活在温带、寒温带海岸和海域的海洋性哺乳类动物,也是唯一在中国海域有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中国渤海的辽东湾结冰区是全球西太平洋斑海豹八个繁殖区中最南端的一个。斑海豹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历史上其种群数量曾达到约8000头,但也遭遇过大量的捕杀。近几十年来,栖息地遭受的侵占与破坏、食物资源的减少以及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该物种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斑海豹数量持续处于较低水平,最低时仅约1200头。之后,随着保护区的建立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种群数量开始恢复,2006年和2007年的调查结果约为2000头。目前,该物种在辽东湾的繁殖季仍面临幼崽被非法盗猎的威胁。2019年繁殖季曾发生过100只幼崽被盗猎、其中39只死亡的重大事件。此外,气候变暖造成的繁殖期海上冰区的提前融化,导致无法独立生存的幼崽常被冲至海岸受伤或搁浅,却又无法得到快速且有效的救助。过去虽有一些个体被成功救助,但仍存在因操作不当或救助不及时导致的死亡案例。
本项目团队从2021年起就开始对辽河口斑海豹的上岸点、上岸数量、洄游规律及面临的威胁进行连续监测,并已联动周围4个城市的渔民和志愿者一起协助主管和执法部门开展巡护和救助工作。在未来的三年里,本项目除继续开展繁殖和上岸季节的斑海豹监测外,还将发动当地渔民和社区参与盗猎和破坏栖息地行为的举报,并协助执法部门开展反盗猎巡护与栖息地保护等工作,增强对盗猎行为的震慑作用,巩固辽河口区域斑海豹的保护成效。项目还将通过扩展和优化已初步建立的“五城联动、社区参与”的斑海豹民间救助网络,提升网络成员的响应效率与专业化水平,逐步将保护范围扩展至黄渤海辽宁海域全域,助力斑海豹种群的稳步恢复。终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有助于完善黄渤海辽宁海域斑海豹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体系,并有望为全球小型濒危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提供民间力量有效参与的实践案例,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以桂平唐鱼为伞护种的溪流生态保护对策研究与社区行动倡导」
资助理由:
野生唐鱼是一类生活在亚热带山涧溪流的小型鲤科唐鱼属动物。它们体型娇小、色彩靓丽,对水质、水文及河岸带环境高度敏感,是健康溪流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的分布范围狭窄且呈点状分布,种群规模小。由于栖息地被破坏,该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锐减,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唐鱼曾长期被认为是所在属中唯一的物种,但最近几年的研究已将六种原被鉴定为唐鱼的物种独立为该属的新种,桂平唐鱼(Tanichthys guipingensis)就是其中之一。该物种直到2022年才被科学命名,目前仅知分布于广西桂平市境内的珠江流域红水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淡水鱼类。虽然该物种目前在广西已参照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进行严格管理,但对该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生存状况和面临威胁仍知之甚少,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就地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已知的种群可能面临栖息地丧失、水环境污染、非法捕捞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威胁。本项目拟在三年内通过社区访谈、样线调查及环境DNA调查,全面掌握项目地桂平唐鱼的种群现状、分布、栖息地特征和威胁因子,并评估现有保护措施的成效。项目还将识别出优先需要保护的河段,并了解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诉求与潜力,最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联合渔业、林草部门及当地社区共同制定出以桂平唐鱼为旗舰和伞护种的溪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方案,开展基于社区的保护试点。终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虽以特有鱼类的保护为切入点,在保护行动上却着眼于原生溪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整体保护,这不仅能从根源上解决鱼类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而且有可能探索出一种基于社区的野生鱼类就地保护模式,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意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二执行年
「张掖北部荒漠兔狲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项目团队在57个1X1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28台相机,对临泽县赛车场(20平方公里)、彩龙岭对照样地(17平方公里)和甘州区平山湖乡治沙区(20平方公里)内的野生动物开展了红外相机的全年网格化监测,并通过访谈等方式收集了项目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和当地社区对兔狲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愿。监测结果显示,在赛车场所在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2024年5月至9月生长季内,兔狲的相对多度指数(RAI)与过去两年的生长季相比,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从2022年的0.04减少到了2024年的0.005;鼠类的生长季RAI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从0.035减少到0.007。该地区兔狲及其取食的鼠类的减少,可能与该区域2023年2月风电场开始运营、2023年生长季内开展的政府灭鼠工程及2023-2024两年生长季的干旱等多重因子相关,但具体哪个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还有待更长期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来揭晓。治沙区是从本年度才开始系统的红外相机监测的,2024全年共有7处拍摄到兔狲,证明这片以人工种植的梭梭或原生的白刺为优势种的沙漠环境也为兔狲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项目对捡拾的兔狲粪便进行食性分析后发现,在治沙区的沙漠环境中,兔狲主要捕食大沙鼠和子午沙鼠;而在赛车场的土质荒漠环境中,粪便中鼠类的相对比例显著少于治沙区,显现其食性则更趋多元,除鼠类外,还包括了蒙古兔、麻雀、雨燕等,这一食性的差异也可能与灭鼠工程相关。项目还发现由于治沙区距人类居住区域较近,此地兔狲的生存还面临流浪狗的威胁。此外,项目还通过发布和提交《河西走廊荒漠风电区域兔狲保护报告》、开展多场科普讲座、培训当地林草系统基层技术人员、在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等方式,努力提升公众和当地主管部门对该地区以兔狲为代表的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基于以上调查和监测成果,项目团队在2025年上半年,用配套资金在赛车场和治沙区建设了5处野生动物饮水点、12处22个人工洞穴,以解决干旱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沙漠环境下兔狲赖以躲避、栖息和繁殖的洞穴容易塌陷以及天然洞穴易被流浪狗攻击的问题。
在下一个执行年中,项目将继续在赛车场、彩龙岭、治沙区三个区域内开展红外相机年度监测,以掌握兔狲等野生动物的年度动态变化。为更准确地掌握鼠类的种群数量和变化趋势,项目还将在三个区域增设鼠类调查样方。对于已建成的人工洞穴和饮水点,项目将通过持续监测,掌握野生动物的使用情况,并评估其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提升上的效果和必要性,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项目还将继续跟踪和监测这片以兔狲为代表的高价值荒漠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各类威胁,并通过与政府联合开展科普宣教和发布《张掖荒漠常见动植物科普手册》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及当地政府部门对荒漠生态价值的认知,为后续政策倡导奠定基础。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第三执行年
「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公民科学家的培养上,项目通过发行《福建常见两栖类图鉴》、改版“八闽两栖类”小程序、发布15篇科普文章和46种蛙类的鸣声、开发蛙鸣AI识别模型并实现福建省39种蛙类鸣声的识别,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两栖类观察的门槛,吸引了400多人加入了两栖类调查和保护的爱好者微信群,新培养出12名能识别常见蛙类的在地公民科学家,使公民科学家队伍的总人数超过了50人。截止目前,在福清灵石森林公园、连江高岳村和宁德太姥山风景区,当地志愿者已成为两栖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监测主力。
本年度开展的三种濒危两栖动物的分布现状和威胁调查,覆盖了福建省90%的县域和浙江的泰顺和庆元县,调查面积较上一年提高了40%,调查到的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的分布点和数量均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监测到的小腺蛙分布点及种群数量也稳中有升,基本掌握了这三个物种本年度在福建的主要分布点和威胁状况。项目在霞浦县发现了福鼎蝾螈的新纪录,在永安市和泰宁县发现了潮汕蝾螈的新记录;在福鼎、莆田城厢区以及泉州洛江区、泉港区和丰泽区发现了小腺蛙的新纪录。项目还记录了两种蝾螈的卵和蝌蚪形态、小微生境和生活史等重要信息。项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访谈、观察并查阅地方年鉴,发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将水田改为种植茶叶或经济作物,造成了两种蝾螈栖息地的急剧萎缩,而在个别地区,放生的外来物种也是威胁之一。以上调查结果都通过小程序对外公布,不仅极大提升了公众对这三种两栖动物的科学认知,也为各方的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就地保护行动上,项目团队在灵石森林公园建立了“在地志愿者监测为主、保护机构配合”的模式,成功开展了小腺蛙栖息地修复试点的后续监测工作,并获得了森林公园和当地镇政府的支持。通过一整年的监测,掌握了小腺蛙利用修复点繁殖、越冬和栖息的情况。项目还针对福鼎蝾螈所面临的放生和栖息地消失的威胁,充分利用该物种作为传统祈雨仪式中吉祥物的文化价值,调动了地方政府、种植户、风景区及寺庙管理机构对该物种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初步形成了 “景区管理部门主导、茶叶生产商和景区寺庙配合”的栖息地保护方式,由景区管理处对参与机构提出不得在栖息地内放生的要求,对受到污染威胁的水坑进行环境治理,项目团队则通过制作和发放《太姥山风景区福鼎蝾螈监测和管护手册》等方式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项目还通过在镇中心小学开设了10节自然教育课程, 引导学校、老师、学生了解和关注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福鼎蝾螈的保护现状。
第三个执行年,项目将继续通过完善小程序和蛙鸣AI识别工具、更新和发放《福建常见两栖类图鉴》2.0版、组织培训和比赛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展公民科学家的招募渠道,吸引更多公众关注两栖类的保护,培养更多志愿者参与两栖类的调查、日常观测、监测和保护。项目将在福建未开展过调查的县域继续开展滇源属物种的分布、数量和威胁调查;在柘荣和霞浦对福鼎蝾螈进行更充分的调查,摸清其分布范围,寻找影响这个物种生存的关键环境因子;基于之前收集的潮汕蝾螈的资料,与科学家合作厘清分布于福建的潮汕蝾螈的分类地位。项目还将继续探索公民科学家在地保护模式,在太姥山景区开展福鼎蝾螈栖息地修复试验,推动当地建立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的福鼎蝾螈保护机制,并在灵石森林公园继续开展小腺蛙栖息地保护和栖息地修复试点的监测工作。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落地实施第一年制定的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中,保护区体现出很强的执行力和协同多部门参与的能力。项目撬动中央财政资金101.8万元,在位于长海子片区内的多发村发子塘村民小组,成功启动了生态村建设,极大提升了村民的保护积极性。在与者海镇、会泽县农业农村局、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等共同制定出《多发村生态示范村建设方案》后,保护区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打造黑颈鹤和湿地保护科普宣教画廊等部分的建设工作,共完成涵管填埋82米、排污管道建设60米、沟渠清理和建设350米、墙体粉刷1980平方米和科普宣教画49幅,建成了2个10 立方米大三格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护区还通过引入企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多发村探索芍药+牡丹的生态种植,带动110农户252人参与,人均收入2000余元,集体收入比上一年增收33000元。保护区还基于村民的培训需求,组织了66名村民参与生态种养殖、竹编、礼仪等劳动技能的培训,让100余人掌握了实用技术。
在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的落地实施上,截止本年度结束,已兑付多发村305户群众(占总户数的约35%)资金426万元,用于补偿因禁牧和参与湿地保护而遭受的损失。这些农户还承诺在种植过程中及时清理地膜且不用有毒有害农药,用生态友好的方式种植黑颈鹤等鸟类喜食的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农作物收获后,符合品控要求的进行市场销售,卖相不佳的留在地里作为湿地鸟类的食物来源。监督工作由保护区联合村委会、护鹤员及当地的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合作进行。在本执行年内,项目地内未监测到或被举报有任何违法放牧和其他违反保护承诺的行为,驱赶鸟类等往年曾有的威胁行为也明显减少,长海子片区内本地村民的湿地和鸟类保护意愿明显增强。
此外,项目在大桥片区杨梅山村绘制完成49幅共680余平方米的科普宣教画廊,并引入了外部自然教育机构,与保护区共同成立“在地念湖自然中心”,依托原有的基础设施,确定两条自然教育小径,联合区内村庄一起合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项目通过参加外部培训,培养出3名本地的自然教育师,并联合国际鹤类基金会,开发出了《小鹤学堂》课程体系(16门课),该课程体系现已推广至保护区及周边所在的大桥乡和者海镇19所小学31个班级,覆盖学生超1400名。项目还在本地两所相关的小学开展了“自然教育小先生”的培训和冬(夏)令营、行走的思政课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以上这些以人鹤和谐共处为目标、自然教育为特色的科普宣教活动,在当地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个执行年,在继续落地执行《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和《生态保护补偿办法》上,保护区将通过健全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提炼运用长海子片区人鹤共居特色生态文化以及外出参访学习,来进一步提升社区和保护区的治理能力和共建共管能力;通过监测地膜清理率、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和黑颈鹤的人为干扰,通过合理确定农作物的受损率,使生态补偿资金推动黑颈鹤和湿地保护的成效能可衡量、可量化;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实施《多发村生态示范村建设方案》,并建立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让社区内部各个群体都能从生态示范村的建设中受益。最后,项目还将总结三年的实施经验和成果,运用适应性规划方法制定出未来五年整个保护区的黑颈鹤保护行动计划。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滇东南懒猴种群调查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4月至9月,在麻栗坡县境内,项目团队通过数十个关键人物的访谈确定了懒猴的重点分布区,并通过实地的样线调查,获得了3个地点倭蜂猴个体的影像数据,确认了5个新的倭蜂猴重点分布区,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从河口、马关到麻栗坡的滇东南地区倭蜂猴分布的重点区域。项目还基于两个执行年的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并参考无人机采集数据,建立了Maxent和Invest模型,根据人为活动程度、植被类型及覆盖度、温度等关键因子对懒猴栖息地及其适宜性进行了量化评估,完成了《滇东南懒猴栖息地特征评估报告》。评估结果表明温度、降水、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均对懒猴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现有倭蜂猴的种群分布更偏好人为干扰少、气候稳定(干季均温>12℃)、降水充足湿润(年降水量1500-1800 mm)的原始林边缘及次生林区,也进一步确认了该物种正面临严重的栖息地破碎化和连通性不足的威胁。项目团队因此推测,在项目地,非法捕猎及贸易已不再是倭蜂猴种群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农田、人工林地、公路扩张等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电击、路撞、群体交流阻碍正严重威胁该物种的生存。
以上这些可视化且量化的滇东南倭蜂猴种群分布及栖息地现状数据,已被用于推动IUCN灵长类专家组将(北)倭蜂猴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2023-2025)”之一,并为IUCN红色名录评估该物种的濒危等级提供了重要信息。项目收集、整合和分析的包括救护记录、目击记录、分布热点、种群密度与变化趋势、适宜栖息地特征等在内的最新生物和生态学数据,不仅回答了长期以来科学界对倭蜂猴原生种群分布存在的争议,还为下一步保护区和当地林草部门制定保护和监测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项目团队还协助河口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马关古林箐和麻栗坡老山省级保护区确定了15条懒猴的固定监测样线,制定了标准化的懒猴监测规范及社区共同参与的懒猴监测方案。项目为保护区培养的15名监测人员已掌握了懒猴行为识别、GPS巡护轨迹记录等技能,已能独立开展基础监测工作。目前大围山及古林箐保护区已将懒猴的监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开始实施。为推动懒猴成为滇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项目还通过官媒和自媒体宣传、与保护区一起开展社区宣教工作、以及招募村民成为懒猴信息汇报员,扩大了公众对懒猴的认知以及当地保护部门对该物种的重视,项目提出的针对栖息地连片性的修复及电击防护等保护建议,也已获得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在下一个执行年中,项目团队将基于之前已掌握的懒猴分布、密度、威胁等信息,协助当地的保护区和林草部门,从社区中招募和培养懒猴监测员,以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懒猴监测能力。项目会在栖息地破碎严重、有懒猴跨越公路或电线的目击记录的地区,探索建设人工冠桥,以增加栖息地的连通性并减少懒猴被路杀或电击的风险。项目还将联合关键利益相关方,通过社区调查、访谈和会议等方式,共同协商和制定出区域性的懒猴保护行动计划初稿。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感谢参加本次笃行计划项目评审和项目连续资助评估的质兰顾问和评估专家(排名不分先后):吴浩瀚、康蔼黎、袁兴中、梁旭昶、蒋万胜、莫雅茜、张甲林、尹玉柱、贾亦飞、陈友铃、王英勇、蒋珂、毛康珊、顾垒、张志翔、刘静、韩雪松、田昆、罗杨、何疆海、王继山、陆德泉、杨静、巴雅尔图、李娟、吴岚、李飞。
封面图片 | 申请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