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Si Chuan
甘松资源调查、评估及社区保护
项目编号
202301001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74.8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144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4 至 2024-09
项目执行人
魏培(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草甸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四川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为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藏药原料。主要依据该物种在印度地区严重的种群下降趋势,IUCN(2015)将甘松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极度濒危”。《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甘松评估等级为“无危”,但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同时由于甘松根状茎及其副产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需求量和国际贸易量逐年增长,但缺乏系统的保护与管理,甘松资源或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在我国,甘松采集关乎地方生计,采挖行为普遍,保护与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本项目选取青藏高原牧区为研究区,深入调查当地甘松自然种群的分布,种群、群落及生境特征,模拟预测其适生区和潜在资源量;同时调查地方生计和社区传统知识,结合甘松生活史分析种群动态特征,验证采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项目为甘松在中国受威胁现状评估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结合栖息地生境和人为活动从生活史角度明确甘松自然种群可持续的限制因子,综合地方生计和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企业、科研共同参与的甘松可持续利用、管理和保护示范。项目成果将以数据集、科学论文及甘松社区保护与管理示范的形式呈现。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完成了对四川阿坝州红原县52个甘松分布点和12个代表性样地的初步调查,获得了甘松生境条件、典型群落特征等数据;结合生物气候模型,对甘松的适宜生境和主导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筛选,模拟出甘松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潜在适生区;结合群落调查数据,建立了甘松资源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模型,对甘松资源量进行了初步模拟。此外,项目还对红原县10个乡镇共计219户代表性牧民进行了生计调查及传统知识访谈,调查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药材资源认知、采挖行为、生态保护意识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决定等信息,分析了决定居民采挖行为的主要因素,初步获得了威胁甘松可持续采集的因子。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将扩大调查范围至松潘县、阿坝县和若尔盖县,进一步补充野生甘松群落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甘松资源评估模型的精度,以期获得相对可靠的国内潜在甘松资源量的估计值。此外,项目还将通过调查不同采挖强度下甘松种群的动态情况、补充调查与评估与甘松利用相关的当地传统文化知识,初步构建出一个甘松野生资源的可持续采集、利用和管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