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
Bei Buwan
基于公民科学的北部湾滨海湿地保护行动
项目编号
2022070761C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999.8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99999.8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10 至 2023-10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1-31
项目执行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负责人:陶镜如)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湿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西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多样的滨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一直面临复杂的威胁问题,相应地也需要综合应用多条路径进行适应性处理。美境自然一直致力于探索以公民科学的方式动员和培养在地公民科学家参与监测底栖生物多样性、水鸟、鲎类种群、环境威胁,识别北部湾地区重要的滨海湿地,并据此通过培养本土内生保护力量和联合外部力量采取适应性的保护行动,影响地方的政策和执法,以期达成保护目的。
面对该现状我们计划:1)与科研机构合作持续通过公民科学的方式开展该地区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调查和监测,确保本底数据的持续有效记录和公民科学家的基础调研能力的提升;2)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把需要在地直接应对的问题,通过推动社区参与、管理部门沟通等在地工作进行应对;3)尝试搭建多方参与的威胁响应网络以加深现有合作伙伴的合作深度和效率,各展所长,协同应对北部湾区域性的威胁问题。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为使监测数据能得到更好的应用,在持续多年对广西北部湾7块重要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威胁进行公民科学监测中,项目首次将其中一块重要湿地纳入了IUCN亚太区鲎监测网络,使其年度的幼鲎种群及栖息地监测结果能与国内外其他栖息地的数据进行整合、比较与分析。项目还尝试通过口述史调查的方法,记录了下村这个传统渔业社区的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现状,挖掘了社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联合北海滨海湿地公园共动员7家赶海户一起制定了《北海下村友好赶海规范》并制作了一套赶海工具包在赶海户中推广。这份规范包括了赶海经营者自身行为规范、游客友好赶海行为引导、不文明行为劝导和参与巡护与监测的内容,由渔民自愿遵守。以上活动使得该社区群众开始对友好赶海和社区保护地等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之后进一步动员社区保护滨海湿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项目还通过联合北海市场监督局、北海市生态环境局、北海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和北海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共同发起了海洋友好消费倡导,完成了超过180家海鲜餐厅的《海洋友好消费倡导》宣传牌的挂牌,所有商家承诺不买卖鲎、海龟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效规范了市场和消费行为。这次倡导活动第一次覆盖了北海市所有1县5区,不仅在后续的监督中发现所有餐厅都实现了承诺,而且还获得了当地4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这也使得项目在探索如何推动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公众消费者和保护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减少违法买卖与消费行为对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第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团队将整合过去3年持续监测获得的数据,对外发布《2021-2023年北部湾7个重要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保护行动报告》,并通过为现有和新的公民科学家建立成长档案、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开展滨海湿地科考行以及录制视频教学课程等方式,建立起公民科学家的培养和成长体系,整体提升以公民科学手段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参与性、科学性和持久性。项目还将继续通过口述史调查、与下村合作举办赶海文化节、成立社区行动小组、讨论社区保护地等活动,进一步动员社区,增强社区保护行动的信心,从而探索出在下村推动社区为主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滨海湿地的可行路径。
项目成果
2019-2020年,项目通过每年招募和培养区内外大学生建立公民科学调查队伍,开展了8块滨海湿地每年夏季的幼鲎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和多样性、威胁的野外调查及底栖生物资源利用的社区入户访谈,并在2019年冬和2020年春对12块滨海湿地开展了迁徙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威胁调查。基于这些调查监测的结果,项目联动北部湾海南和广东地区开展类似工作的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公益伙伴,对北部湾12块重要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面临的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自媒体和北部湾滨海湿地研讨会等方式共同发布了《北部湾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公众监测报告与保护建议(2019-2020)》,以此推动公众监督和政策倡导,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滨海湿地面临的威胁错综复杂,虽然项目收集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弥补了当地相关保护信息的空白,但这种公民科学队伍培养方式及人员组成无法承担起长期连续的监测任务,监测本身也无法直接推动各类威胁的解决。因此,从2021年起,项目逐步开始探索培养更多本地非大学生的公民科学家,调整监测策略,并开展更多行动直面和应对威胁。

截止2023年底,项目已初步构建起包括培训计划、系列教程、管理办法和讲师库在内的公民科学家培养与成长体系。除每年继续通过招募大学生建立科考行志愿者团队外,还培养了近50多名本地可参与监测和保护工作的公民科学家。基于公民科学,项目通过每年在不同地块开展不同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掌握了2021-2023年内,坡尾底、竹林盐场、榕根山、螃蟹档、渔洲坪、山心沙岛和西场这七个重要滨海湿地的鲎、水鸟、底栖生物及威胁的变化趋势。

项目在2021年还联合3个市级政府部门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在北海市内180多家海鲜餐厅/大排档发起了海洋友好消费倡导活动,通过不吃鲎消费承诺,有效杜绝了当地针对海洋保护生物的消费和买卖行为,当地主流媒体的后续报道也提升了本地和周边地区市民和游客的海洋友好消费意识。

此外,针对项目地新出现的大量游客无序赶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幼鲎及其栖息地的破坏,项目从2022年开始在动员社区应对此威胁上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通过在北海湿地国家公园的下村进行村民和公民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口述史记录和人类学田野调查、下村影像志社区艺术摄影活动等,有效发动村民讨论和思考政策、市场、生计、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环境面临的调整,挖掘出了丰富的传统赶海文化与智慧,还有4户人家自愿加入生态赶海学习小组,参加了生态赶海导赏的培训,并积极参与到项目联合北海市林业局和其他部门共同举办的2023年全民观鸟暨生态赶海节中,与公民科学家一起对游客进行宣传,鼓励将捕捉采挖行为转向自然观察和放生,直接影响了下村、银滩和冠头岭的游客和公众8000余人次。
项目活动
2023
Sep01
2023年疫情结束后,生活好像有了新的开始,北海慢慢恢复往日的繁华。
2023
Oct23
北海候鸟群飞的季节动态与赖以为食的潮间带底栖生物紧密相关,同时两者都受到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
2023
Jul17
7月16日,科考行一期志愿者、二期公民科学家,以及各位专家老师与美境工作人员来到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针对未来几天野外调查的室内培训。
2023
Sep28
九月底的北海即将迎接中秋国庆长假的全国游客,同时守候陆续秋迁过境或停留越冬的万千水鸟和猛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再次面临挑战,亟需多方联合应对和协调。
2024
Jan16
北部湾(Beibu Gulf)横跨中国广西南部和越南的北部沿海,是候鸟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的重要中途停歇和越冬地区。这片区域拥有多种多样的湿地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庇护所,包括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和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