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Fu Jian
福建省中国鲎现状调查及保护
项目编号
202207077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63.76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5501.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63.76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7875.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2-10 至 2023-11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2-29
项目执行人
翁朝红(集美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湿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福建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福建省滨海湿地及海域曾是中国鲎最重要的分布区和栖息地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促进大面积填海造地、港口码头及旅游用地等建设活动,鲎产卵场和育幼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此外,不可持续鲎试剂利用和食用等活动促使过度捕捞使该物种种群资源濒临灭绝。开展福建省鲎资源保护行动急需其栖息地分布、大小、幼鲎种群现状、鲎资源非法捕捞和消费情况等本底数据。 本项目拟对福建沿海中国鲎展开调查,评估福建沿岸中国鲎及其栖息地的生存与保护现状及变化趋势,拟将现存重要育幼栖息地纳入IUCN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并开展长期监测。识别沿岸各县市中国鲎核心育幼栖息地,并为各地渔业管理部门鲎增殖放流提供放流地点建议和技术指导,同时开展鲎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和放流示范,推动各地科学放流。对非法贸易、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开展调查,并加强与各地执法部门(包括海警)互动,推动违法捕捞执法力度。对已识别的幼鲎栖息地的重要性和威胁进行评估,找出优先需要保护的地块,提出保护建议,并对外公布。并通过与相关单位、NGO及在地民众等沟通、合力,推动各方达到保护共识和保护行动。继续组织和发动各方参与推动全省公众鲎科普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从2021年6月到2022年1月,项目团队完成了福建闽南沿岸中国鲎及育幼栖息地的实地调查,在所调查的36个滨海湿地中,确认了12个现存的幼鲎栖息地,掌握了每片栖息地的面积、幼体种群结构及栖息地特点,评估了幼鲎种群的生存现状、栖息地现状、威胁因素及变化趋势,并将识别出的9块核心栖息地中的6块纳入了IUCN亚太鲎观测网络计划来开展长期持续的监测。这次调查所获得的全面、系统且详实的数据,填补了近十年以来的信息空白,也为下一步推动各方共同开展中国鲎及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项目对闽南地区的9个农贸或海鲜市场、26家海鲜酒楼或饭店进行了暗访,对非法贸易进行了现场举报,还访谈了数十位当地的渔民。调查结果发现,渔民捕捞到的中国鲎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自从该物种升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执法部门对非法买卖、食用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后,这些威胁虽仍存在,但已变得更加隐蔽。项目团队还成功推动地方政府在泉州晋江金井塘东建立起福建第一个鲎科普教育基地,并通过两会提案等方式,与相关政府部门就在厦门鳄鱼岛、集美鳌园建立野外鲎科普教育基地达成了初步共识。项目还利用6月8日的“国际海洋日”、6月20日的“国际鲎保育日”、农历七夕等各种节日和活动,开展了6次大型的中国鲎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触达上万线上和线下公众。在第一个执行年里,项目团队通过以上活动有效撬动了社会各方的力量,与高校、研究机构、各级人大代表、NGO、公检法、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建立起广泛且深度的合作,从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项目拟在第二个执行年里开展福建闽北沿岸中国鲎及育幼栖息地的实地调查,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整个福建沿海幼鲎种群及栖息地的生存与保护现状。为进一步促进调查结果在保护中的实际应用,项目团队除将识别出的闽北沿岸的核心栖息地纳入IUCN亚太鲎观测网络计划外,还将对外公布闽南沿海的调查结果。项目还将在第一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地的合作网络,推动其开展各类保护行动。例如,针对非法捕捞和使用的问题,为海警在内的地方执法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以推动其加强执法,进一步打击非法捕捞和食用行为;针对增值放流中出现的问题,编制中国鲎增殖放流技术规程,为当地渔业管理部门提供现场培训和放流示范;继续利用各种节日与活动,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的认知和项目的影响力。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完成了福建省北部沿岸中国鲎育幼场的调查及闽南沿岸的补充调查,掌握了福建沿海中国鲎育幼场的分布、面积、幼鲎种群大小、年龄结构、栖息地现状、威胁因素及变化趋势。调查发现,北部沿海鲎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滩涂泥化及围填海,北部沿海中国鲎栖息地数量、面积和种群数量均少于闽南沿海。新发现平潭象鼻湾、莆田南日岛官澳和湄洲岛西亭澳三个幼鲎核心栖息地,使未来可用于增值放流的鲎核心栖息地达到了16块。与十多年前相比,有6块鲎育幼栖息地已丧失,这说明福建中国鲎栖息地减少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迫切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项目团队将6块鲎育幼栖息地纳入了IUCN亚太观测站网络,提交了本年度的监测数据,为制定区域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项目团队编写了鲎增值放流技术手册,手册对放流季节和时间、鲎苗规格和质量、放流海域条件、生境条件、鲎苗运输、投放方法、标记方法、栖息地保护、放流效果与评价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说明。技术手册分发给了各地渔业管理部门和放流相关的事业单位,推动了鲎的科学放流,提高了保护成效。

项目逐步构建了一个成员多样的鲎保护网络,调动了包括高校、科研单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企业、社区居民和媒体共同参与其中,并通过专题会议、讲座、科普宣传等各类活动,提升了公众的鲎保护意识。尤其是项目团队与海洋渔业部门、公检法单位的互动与合作,提高了执法部门对鲎的关注度和执法力度,也为推进福建省中国鲎的科学保护、依法保护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