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
Qi Lianshan
祁连山西段旱峡-石油河豺种群现状评估与保护探索
项目编号
202210013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953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47674.67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6651.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1 至 2023-12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2-22
项目执行人
余辰星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荒漠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祁连山区
项目摘要
豺(Cuon alpinus)属于中型犬科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IUCN红色名录中受胁等级为濒危。豺全球种群数量估算不足一万只,并仍在下降。在中国境内,历史上豺曾广泛分布于大部分省区,但过去30年间经历了严重的分布萎缩和剧烈的种群下降,如今仅在祁连山-阿尔金山、藏东南-四川西部及云南南部有少量的确切记录。目前国内对豺的关注严重不足,对豺的分布状况和种群数量尚未有系统的调查研究。
祁连山是中国豺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祁连山西部的旱峡-石油河地区位于甘肃盐池湾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保护区交界处北部,这三个地区所在的甘肃-青海交接地带近年来多次记录到较为集中、频繁的豺群活动。然而旱峡-石油河地区由于未在保护区的管辖范围内,同时也存在采油采矿及放牧活动等人为干扰,豺种群的生存状况尚不明确。本项目拟通过在该区域开展红外相机调查,掌握当地豺的分布状况、种群规模及威胁因素,评估人类活动对豺群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管理策略。并积极探索可行的保护地周边区域保护模式,推进与实施在保护区主导下,社区、企业共同参与的在地保护行动,最终推动保护区对当地豺种群的有效管理,为祁连山地区的豺种群保护树立模范。
资助理由
历史上豺曾广泛分布于中亚、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但如今却已从75%的历史分布区消失,现仅在印度、泰国、缅甸、中国、印尼等11个国家尚有确切的记录。而且,绝大部分现存的栖息地都呈现出严重的破碎化。从有限的调查和目击数据来看,其全球分布范围仍呈现下降趋势,IUCN红色名录将该物种评估为全球濒危(EN)种。豺在我国虽也曾分布广泛,但在过去的30年里,该物种经历了分布区的大幅缩减及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现在只有西部六个省区还有分布记录,而且国内有关豺的分布、种群数量与保护现状的信息也极度缺乏。

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的祁连山地区是我国已知的豺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酒泉分局盐池湾片区和青海片区已开展了一些与豺相关的野外调查工作,记录到了较为集中频繁的豺群活动。位于祁连山西段的旱峡-石油河区域,近两年来当地牧民也多次目击到豺群活动。考虑到该区域的豺群位于盐池湾片区的东北部,不在国家公园的管辖范围内,但却可能与国家公园内的豺群同属一个种群。因此,本项目拟在未来三年内通过开展社区访谈和红外相机调查,掌握该区域内豺的分布、种群规模及生存状况,分析该区域豺群与国家公园豺群之间的关系,了解当地社区对豺的态度,评估放牧、开矿等人类活动对豺群生存的影响,推动国家公园与社区、开矿企业、当地林草主管部门之间紧密合作并制定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与行动。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不仅对豺的研究与保护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自然保护地外如何有效推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首次在项目地拍摄到了大量豺、雪豹、狼等野生动物的照片与视频,证明了该地区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项目团队所拍摄到的当地豺群进食育幼等行为学影像,为研究豺北方种群的生活史和生存现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中央电视台、玉门电视台等官媒都对此进行了报道,项目团队也通过自媒体等多种途径对此进行了宣传,提升了该地区和项目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红外相机布设、牧民访谈、实地调查、遥感解译、林草管理部门拜访等工作,项目团队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季节豺的大致活动范围和牧民的放牧地点与方式,发现在放牧强度高的夏季,豺群的分布范围较冬季有所缩小,而且,传统上对豺狼的负面态度、野生动物对牛羊的捕食、野生动物肇事后难以得到补偿等因素,都使得当地牧民对参与豺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愿较低。项目地内因此仍存在许多铁夹和猎套,红外相机也拍摄到了断腿的豺个体,显示这些报复性放置的狩猎工具极可能对豺等野生动物造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