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Qin Ling
秦岭细鳞鲑种群动态监测、繁殖生态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2210021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2.2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12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92.2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0495.64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1 至 2023-12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1-28
项目执行人
夏继刚(重庆师范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河流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陕西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秦岭区
项目摘要
秦岭细鳞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第四纪冰期自北南移的孑遗物种。该物种为典型的陆封型冷水性山麓鱼类,地域分布范围狭窄、生境特殊,是秦岭溪流生态系统重要的旗舰物种、伞护种。由于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非法捕捞等因素致使该物种分布区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部分种群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然而,长期以来,对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的监测与保护十分匮乏,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与保护行动。鉴于该物种种群衰退的严峻形势,亟需摸清其自然种群本底数据、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探明物种本身的生态与保护需求。本项目拟在我们近十年来对秦岭细鳞鲑扎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该物种保护的根源性问题,深入开展(1)种群动态监测、(2)繁殖特性与生态需求研究、(3)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保护与生态恢复,并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推动系列学术交流与科普传播、构建科学的秦岭细鳞鲑监测与保护体系、推动实际的保护行动。项目成果将以数据集、科学论文、保护手册或行动指南、科普传播、自然教育等形式呈现,可为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长期监测以及秦岭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依据与行动方案,并为其它珍稀溪流鱼类监测与保护提供示范,产生重要的生态和社会影响。
资助理由
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陆封型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秦岭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涧溪流及深潭中。长期以来,国内都缺乏该物种野生种群的分布、数量、威胁及保护现状的调查、监测与评估。项目团队通过前期文献资料整理及已开展的社区访谈和野外调查工作,发现秦岭细鳞鲑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种群间受威胁状况差异较大,亟需对该物种的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开展科学系统的调查与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相应的保护行动。因此,本项目团队拟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分别选取能代表秦岭南坡和北坡种群总体状况的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出适合基层保护工作者使用的秦岭细鳞鲑种群野外调查和监测方法,在两个保护区建立起自然种群的动态监测体系,从而初步掌握两个区域种群的分布、数量、年龄结构与动态变化。项目还将通过产卵场的调查和繁殖特性的研究,掌握秦岭细鳞鲑的繁殖需求及产卵场的环境特征,评估水利筑坝、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对该物种生殖洄游的影响,从而推动两个保护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产卵场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此外,项目还将与保护区及甘陕秦岭细鳞鲑野生种群保护网络合作,通过培训、交流、科普宣传等方式将技术与成果在其他分布区内进行运用与推广。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团队基于已掌握的秦岭细鳞鲑光偏好特性和生态习性,通过开展大量扎实细致有效的野外调查工作,摸索出了可行且无损伤的秦岭细鳞鲑野生种群调查方法。通过沿河设置数十个样段和数千个样点,团队掌握了渭河和汉水流域的陇县蒲峪河、洋县酉水河、周至田峪河、佛坪半边河在海拔900-1600米范围内秦岭细鳞鲑的种群密度、季节和空间的分布格局及种群年龄结构。结果发现,陇县蒲峪河的秦岭细鳞鲑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为增长型种群;洋县酉水河的种群呈中部集中式,总体呈钟形,为稳定偏衰退型种群;周至田峪河的种群因河道施工、旅游活动等的破坏,状况最差,个体数量极为稀少,种群可能处于急剧衰退过程中;佛坪半边河段也为衰退型种群,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项目团队通过设置的200个初孵仔鱼样点,初步掌握了产卵场的海拔分布范围,探究了该物种的繁殖行为与胚胎发育特点,并首次拍摄到胚胎孵化与破膜瞬间的珍贵影像视频。项目还对产卵场的环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总结出了海拔、流速、底质和石蛾等多个重要的环境特征,为下一年开展更深入的栖息地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项目团队还通过参加大型学术研讨会、开展科普公益活动及在CCTV10科普该物种的保护,极大提升了社会影响力。项目培养的两名在地基层护林员参与并掌握了野外调查方法,这也有助于提升在地的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