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Gan Su
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与保护实践
项目编号
202210078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8161.9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35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75062.77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26518.6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1 至 2024-06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9-11
项目执行人
杨霁琴(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祁连山区
项目摘要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记录有19属36种兰科植物,是祁连山东段林区兰科植物的一处集中分布区,根据野外调查与社区调查的结果,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及其生境仍面临着人为活动的干扰,包括放牧、林下采挖等干扰因素,项目将通过在兰科植物优先保护区域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建立和完善以兰科植物为指示物种的林下生境监测及放牧对林下生境的影响监测体系,对保护区放牧管理提供对策支持;通过与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试点,尝试人工种植食用菌等方式,提高基层保护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工作的能力,争取政府及当地社区发展部门的外部资源支持社区经济提升,进而推动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开展保护管理工作,使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

项目团队根据之前兰科植物调查结果,建立了4个50mX100m的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24个监测样方中的15种兰科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全年的监测,掌握了2021-2022年兰科植物花果期的生长情况。同时,项目通过布设禁牧对照样方及16台红外相机,就放牧等人为活动对兰科植物的影响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兰科植物受损情况也随之增加。项目还在竹林沟来家庄社首次开展了社区共管试点,探索羊肚菌的人工种植,以减少保护区的放牧和林下采集活动。保护区与该社区在本执行年里形成了初步的社区共管协议框架,编制了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手册,建成了64平米的羊肚菌人工种植大棚,并初步积累了羊肚菌的种植和管理经验。项目还开展了山西杓兰种子萌发的野外及室内实验,野外埋设种子袋110个,室内光照培养箱制作种子盒70盒,最后共培养出2个共生原球茎,还与本地的大学合作申请到了省上的自然基金,未来将继续开展山西杓兰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的研究。在第二个执行年中,保护区两个基层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兰科植物监测、社区共管等方面的意识和专业能力提升显著,这为下一步推动保护区加强兰科植物的研究监测、科学管理放牧活动和促进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掌握放牧与保护区林下植被之间的复杂关系,项目团队将在第三个执行年中建立和完善以兰科植物为指示物种的林下生境及放牧对林下植被影响的监测体系,以期为保护区在不同分区内科学管理放牧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此外,项目还将在社区共管试点村,进一步推动社区开展羊肚菌的人工种植,提高基层保护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发展部门的外部资源来支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区理解并支持保护区的管护工作,使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对本项目三个执行年的工作进行了整体评估,认为项目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19-2024这五年里,项目团队不仅摸清了保护区内19属36种兰科植物的分布、数量及生境状况,识别出了兰花保护的优先区域,还通过制定并实施《2021-2023年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保护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了保护区在兰科植物科研、监测、保护和管理上的能力与水平,取得了如下丰硕的成果:1)发现了戟形虾脊兰这一保护区新纪录;2)发表相关论文5篇,编写专著1部,并出版了保护区的《兰科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图册;3)设定了巡护关键月,加强了优先保护区域的巡护与监测,有效减少了放牧等人为干扰;4)开展的社区共建活动不仅提升了基层护林员的社区工作能力,还带动两个试点社区通过成功种植羊肚菌提升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过去单一依赖放牧的社区生计模式也产生了有益于生态保护和增加社区收入的积极影响。

本项目实施中的亮点之一是建立了基于科学的兰科植物长期监测体系,已建设的4处固定样地中生长着15种1000余株兰科植物,设有面积不同的监测样方32个,实现了对不同海拔(2000-3100米)、类群(附生兰、地生兰、腐生兰)、生境类型(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和人为干扰程度下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状况的动态监测。产出的数据已能有力地证明过度放牧可能造成兰科植物更高的异常死亡率,为保护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本项目可为其他类似从林场转型过来的保护区如何加强自身的管护能力提供有益的示范。评估委员会建议保护区未来能进一步建设现有的兰科植物长期监测体系,增加气候变化对植被影响的监测,提升分析监测数据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保护区的管理。此外,也建议保护区加强与基层政府、其他在社区共建方面富有经验的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调动更多外部资源来提升社区共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