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Si Chuan
人类干扰下金顶齿突蟾种群调查、栖息地评估及保护
项目编号
202301029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10018.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4 至 2024-03(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5-17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胡军华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四川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在金顶齿突蟾现有分布区内,其种群主要受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然而,除谢锋等于1995年对瓦屋山种群开展了种群状况调查与基础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外(谢锋等,2000),并无其它研究,更无人为干扰下种群、栖息地变化及保护研究。本项目预计在实施过程中于四川盆地西缘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掌握金顶齿突蟾现有种群的现状,系统收集金顶齿突蟾的微生境信息并评估人类活动干扰对栖息地的影响;通过培训等提高当地保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保护行动。基于此,项目团队将在潜在分布区通过样线法开展种群调查,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栖息地调查方法以运用于金顶齿突蟾不同种群微生境调查,探明不同种群的现状及栖息地受胁状况,掌握不同生活史阶段的个体特征,从生活史角度提出相应的保护行动及生境管理措施建议。通过详实的野外调查、初步建立项目团队与保护管理部门合力的合作模式,共同制定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计划,为后续深入开展保护行动等奠定基础;通过科普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提升学术界、保护管理部门和公众对金顶齿突蟾的认识与关注度。本项目的成果将以野外调查技术规程、调查数据集、科学论文、保护手册与行动建议、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2022年项目团队在峨眉山、瓦屋山、卧龙共完成了53条样线(样点)的调查,结果在峨眉山发现了新的分布点并在大相岭发现了新的种群。团队在对峨眉山和瓦屋山的现有栖息地开展全面的微生境调查中发现,部分区域内清洗水池、步道建设等旅游活动侵占或破坏了栖息地。项目通过培训基层管理人员野外调查方法并让他们参与野外实地调查、与景区、林场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召开交流和总结会、提出栖息地保护策略及优化建议等方式,推动瓦屋山景区加强了对生活污水和建筑污水的净化处理,并推动洪雅林场野保科工作人员关注三条主沟及其周边区域的栖息地环境,且在日常巡护中将金顶齿突蟾的保护列为重要内容。项目团队还通过发表论文、开展科普活动以及在新媒体平台发表科普文章等方式,分享了项目成果并扩大了项目在科研领域及公众中的影响力。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拟对大相岭和卧龙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并选择瓦屋山或峨眉山的重点种群开展金顶齿突蟾生活史的补充调查,解析栖息地环境变化对生活史特征及动态的影响。项目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2020年以来的调查结果,对金顶齿突蟾现有种群的分布、密度、生活史特征、生境特征、受威胁状况及保护需求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分析与总结。项目团队还将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选择一个合适的相关管理部门开展深度合作,根据管理部门的需求,编制调查手册,协助其培养基层调查与监测队伍,共同制定和实施该物种的保护行动计划,探索科研团队与管理部门合作保护金顶齿突蟾种群和栖息地的有效机制。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三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终于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找到了金顶齿突蟾,确认了汶川县这一历史分布点仍有该物种的分布。项目还首次在大相岭省级保护区内发现了该物种。这两个分布点相较于峨眉山和瓦屋山的已知分布点,种群数量较少、栖息地的人为干扰也较少。此外,项目还首次完整掌握了该物种在野外从卵到蝌蚪到成体的生活史特征,发现雌性的产卵地具有冷激特征,可能反映了该物种对高海拔氧气的需求和适应;该物种具有重叠产卵的行为,其胚胎发育时间久,孵化率也较低;其蝌蚪在水中发育至变态登陆需3年左右。通过分析栖息地对生活史动态的影响,项目团队发现环境条件的波动(如溪沟水流量的变化)与寄生虫可能是影响该物种生存的主要自然干扰因子,而导致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的景区建设则可能是重要的人为干扰因子。

本项目还与洪雅林场管理部门在金顶齿突蟾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上进一步加深了合作。通过信息和知识共享、现场讲解、实地培训和考核、共同开展野外调查等方式,林场工作人员已能科学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这为进一步推动该林场加强金顶齿突蟾调查和保护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项目团队基于项目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宣传报道等也提升了该物种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