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Yun Nan
云南野生黑大蜜蜂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实践
项目编号
202304006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813.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12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7 至 2024-12(第1年)
项目执行人
郭军(昆明理工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西双版纳区
项目摘要
黑大蜜蜂又称崖蜂,是蜜蜂属九大蜂种中个体最大的种。在云南主要分布于与缅甸和越南交界的西部和南部地区,是高海拔山区及热带雨林的主要传粉者,它们在维持高山地区自然生态平衡和植物多样性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蜂常将蜂巢建造在垂直岩壁的悬崖上,所产蜂蜜即媒体报道的“崖蜜”,由于产量低,无添加、无药残,价格高昂,供不应求,因此人为猎取猖獗,造成黑大蜜蜂蜂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利益驱使下,很多商贩常采取烟熏、喷洒农药等方式驱赶蜂群,毁巢割蜜,已对崖蜂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侵扰了崖蜂种群的正常繁衍,若遇到恶劣天气等将会造成种群的大量死亡。为减少人为不当猎取对这一野生蜂种资源的持续破坏,本项目联合高校、自然保护区及猎蜜人等多方机构展开调查,开展人为猎取对黑大蜜蜂巢穴的破坏程度及种群现状调查,重点调查崖蜂的野外分布、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上崖蜜不可持续采集及买卖现状。并通过技术培训、媒体报道及科普宣传等方式,推广只割取蜜脾而不驱蜂、毁巢的这种生态友好型猎取方法,减少人为猎取对黑大蜜蜂蜂巢及栖息地的破坏,从而推动对野生黑大蜜蜂资源的保护。
资助理由
黑大蜜蜂是蜜蜂属九大蜂种中个体最大、生态学研究最少的物种。我国的西藏和云南位于该种群全球分布区的北缘。该物种高度适应山地环境,具有随蜜粉源植物的变化而季节性迁徙的习性,夏季迁至高山凉爽地带,冬季则飞至低海拔温暖地带过冬,在维持植物多样性及高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尚未被人类驯化,繁殖期会将蜂巢建造在垂直岩壁的悬崖上,所产蜂蜜因此也被称为“崖蜜”。

由于崖蜜纯天然、产量低、价格高,许多采集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用烟熏、喷洒农药等方式驱赶蜂群,毁巢割蜜。这种涸泽而渔的采集行为会造成种群的大量死亡。已有证据表明一些黑大蜜蜂的分布区已经消失,云南每年崖蜜的产量也在减少。

本项目拟在三年内联合高校、自然保护区及崖蜜采集人,在三个云南已知的分布点及周边区域开展黑大蜜蜂种群数量及变化趋势、生态习性和生存现状的研究,跟踪国内各大电商平台上崖蜜不可持续采集及买卖的现状与趋势,基于传统智慧和生态学研究结果来开发可持续崖蜜采集规范或标准,并通过访谈和培训采集人、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联合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和推广可持续采集-监督评估-品牌建设-知名企业采购的模式,减少不可持续采集对黑大蜜蜂蜂巢、种群及栖息地的破坏,从而推动对野生黑大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创新性地探索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黑大蜜蜂的保护及崖蜜的可持续采集,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而且还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