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Yun Nan
云南野生绿孔雀极小种群致危因子研究及保护能力提升
项目编号
202310002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1 至 2025-06
项目执行人
顾伯健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项目摘要
近三十年来,云南省野生绿孔雀的种群数量与分布区大范围减少。现存的种群与人类活动区交错重叠,受放牧、采集、甚至偷猎等多种人类活动影响严重。部分极小种群还从未得到任何保护措施的覆盖,缺乏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栖息地质量等基本信息。
本期项目拟在玉白顶保护区建立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在前两期对绿孔雀对于放牧等人为活动响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植被小样方,结合觅食地、水源地等特定区域布设的红外相机进一步尝试在机制上揭示放牧与绿孔雀更为详细的关系。同时,基于访谈、痕迹样线等方法完成云南省绿孔雀历史及潜在栖息地的调查,以明确各分布点绿孔雀种群减少或区域性灭绝的主要原因,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和保护建议。同时在前期查明有绿孔雀极小种群分布的禄丰县彩云镇韭菜地、楚雄市新村镇对其进行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的摸底调查,明确致危因素,形成相关保护建议。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基于过去两年101个红外相机点位的持续监测数据和本年度的社区调查,项目用占域模型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了绿孔雀对放牧、捡拾野生菌等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内尚未发现目前强度的放牧活动对绿孔雀存在消极影响;可能由于拾菌季节与绿孔雀的繁殖期不重叠,也尚未发现捡拾野生菌对绿孔雀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已有的一些观察发现,由于绿孔雀会取食土黄牛粪便中的虫子、牛的踩踏可能抑制了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生长、以及村民在干旱季节为牛羊补给的饮用水也惠及了绿孔雀,因此,土黄牛的散放可能对绿孔雀有积极的影响。项目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给保护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放牧管理、其它同域分布雉类的管护、扩大保护区边界等建议,这些都为保护区理解放牧与绿孔雀保护之间的关系,精细化管理绿孔雀的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是本执行年项目的亮点。此外,项目还利用声学监测设备对绿孔雀的叫声进行了收集、辨识、监测和声学研究,对未来利用声学设备和AI识别开展绿孔雀的个体识别、鸣叫规律及种群监测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保护区也在参与上述所有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了管理人员和护林员的相关调查与巡护能力,并通过联合森林公安加强执法,震慑了可能的盗猎行为。

项目还实地调查了云南省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内26个县绿孔雀的历史和潜在栖息地,并对当地农民、放牧者和护林员等进行了访谈,初步掌握了绿孔雀各小种群的现存栖息地质量及受胁原因,并识别出楚雄州和普洱市内多个尚未建有自然保护地、存在较大保护空缺的绿孔雀栖息地。

项目在第三个执行年中,拟通过玉白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体系继续积累数据,尝试从林下植被、入侵植物、取食与饮水行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定量研究放牧对绿孔雀的影响机制。项目还将完成云南省剩余绿孔雀历史与潜在栖息地的回访与调查,以整体掌握绿孔雀在云南各历史分布点消失的原因、现有栖息地的受威胁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此外,项目还将通过培养当地人来完成对楚雄禄丰和新村两地小种群的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的基线调查,为后续推动社区开展绿孔雀保护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