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
Zhang Ye
张掖北部荒漠兔狲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项目编号
202310030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764.4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141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99764.4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16536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1 至 2024-12(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3-31
项目执行机构
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负责人:夏心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项目摘要
兔狲(Otocolobus manu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不受关注的猫科动物之一。尽管兔狲广泛分布于亚洲,但由于缺乏调查,其分布与种群状况尚不明确。在国内,兔狲记录主要集中于高原地区,而对荒漠地区的关注较少。项目团队的调查显示,甘肃张掖北部荒漠地区可能存在多块兔狲高质量栖息地,部分地区兔狲种群密度可达18.3 ± 7.0只/100平方公里,高于已知密度较高的蒙古中部。与此同时,该区域普遍缺乏对荒漠中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估。根据初步调查,部分风电建设区域的兔狲数量已明显减少,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可能对兔狲栖息地及种群产生负面影响。
兔狲对生境偏好特殊,尤其偏好裸露岩石、沟壑和其他遮蔽物较多的地方,这使其更容易受到栖息地退化的影响。为降低潜在威胁对兔狲种群的影响,保护荒漠生物多样性,推动保护政策制定,项目计划在张掖北部展开兔狲种群的调查与监测,全面掌握项目地兔狲的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种群数量、食性、威胁等基础信息,证明该地区兔狲的保护价值、确定其关键栖息地及主要威胁,基于此制定并逐步完善保护策略和保护行动。
资助理由
兔狲是我国拥有的12种猫科动物之一。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兔狲对猎物和生境有特殊的需求,主要捕食鼠兔、小型啮齿动物以及小型的鸟类和两爬动物,偏好裸露岩石、沟壑和其他遮蔽物较多的地方,需要岩缝或其他动物挖的洞穴来躲避天敌和育幼,而且所需的家域面积也比较大,因此并不能只靠建自然保护地来实现保护。草地开垦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过度放牧和开矿等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猎杀和草原灭鼠等造成的直接死亡或猎物的减少使得该物种在全球的分布和种群健康持续受到威胁。种群动态信息的缺失也增加了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是兔狲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且将兔狲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然而,我们对其整体的分布、数量、威胁及保护现状仍缺乏全面的研究。在前期的调查中,猫盟及中科院团队在甘肃张掖北部的荒漠中,已发现了较高密度的兔狲种群,此外还记录到鹅喉羚、石貂、亚洲野猫、波斑鸨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这说明该地区不仅是兔狲的重要栖息地,而且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也很高。遗憾的是,这片荒漠生态系统并未建有保护地,而且还正面临大规模的新能源开发建设。由于缺乏对这片区域野生动物的调查和长期监测,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很可能被忽视或低估,开发项目对生态的影响也亟需研究与评估。因为已有证据显示,一些区域在风电建成运营后,兔狲数量明显减少。项目团队拟在未来三年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掌握张掖北部荒漠地区兔狲的分布、种群密度及变化,了解其栖息地特征和食性,确定关键栖息地和主要威胁因子。尤其是项目将通过固定样地的长期监测,探究兔狲种群对风电场建设和运营的响应情况。项目还将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培养在地保护力量,提升当地人对兔狲及其保护需求的认知,并协同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可持续的合作保护机制,共同制定保护策略,开展相应的保护行动。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不仅能推动兔狲及其所代表的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而且有助于评估和了解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此同意予以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