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Peking
北京东部原生农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项目编号
202310057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7976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6505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1 至 2024-12(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5-20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郝建国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河流、森林、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北京
项目摘要
嘉会湖地区是一块难得的原生城市自然景观:一个由农田、半天然林灌草丛、河流构成的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该地区共记录到鸟类273种,是北京市目前唯一已知的大鸨越冬栖息地,自2017年至今已连续8年记录大鸨在此越冬。需针对该项目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提出更为合理的保护对策,维持这一拥有典型华北平原农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项目第一年,项目地已建立了政府部门与民间志愿者共同保护的巡护模式,消除了不文明拍鸟等多种威胁。建立了保护委员会并通过会议形成了保护共识。项目第二年,项目组将继续开展巡护、科普宣传、公众活动等工作,扩大受众人群,争取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委员会干预规划方案,促使建设方案向保留原生态景观的方向发展。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项目团队通过组织开展50余场社区宣传和青少年自然教育活动、媒体及自媒体的持续报道以及志愿巡护工作,引起了社会对项目地的广泛关注,也由此获得了通州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区园林绿化局、台湖镇镇政府、森林公安等政府部门与民间志愿者建立了合作巡护的模式,基本消除了项目地内不文明拍鸟、流浪动物、建设施工、塑料垃圾、盗猎、种植方式改变等威胁。在2022-2023冬季,1只大鸨在项目地顺利越冬,栖息时长共计174天。在此期间,共有57人参与现场守护和监测,累计参与464人次,志愿者人数达到182人,其中新增志愿者26人且有17人通过培训和考评成为巡护骨干。监测结果也发现:玉米收割后在冬季种植小麦会直接导致大鸨放弃此越冬地离开,大鸨喜欢在玉米收割后与其羽色接近的背景地块活动,栖息地内食物的多寡会影响其活动范围的大小;越冬大鸨受到的干扰较往年大幅减少,尤其进入大鸨栖息地捡拾玉米、遛弯等现象减少,放羊人也会有意识的驱赶羊群绕路避让大鸨。

项目团队通过调查完善了项目地的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编写了项目地的鸟类名录(包括大鸨、长耳鸮等鸟类273种)和植物名录(共有植物144种,其中野生种86种,栽培种40种,外来入侵种19种),并与十多位有社会影响力并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业人士共同组建了志愿性质的项目地保护委员会。委员会总结了项目地所具有的重要生态、社会、人文和政治价值,尤其是这里作为北京现有的唯一一块稳定的大鸨越冬地、唯一的长耳鸮繁殖种群所在地、华北平原上典型的原生性农田-河流-湿地-疏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缩影,有望成为多方参与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委员会还制定了具体的保护策略和年度行动方案,递交给了区园林绿化局。项目团队也基于多年的调查经验与监测结果,对项目地的鸟类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规划和设计了保护和恢复方案,以《城市副中心大鸨等鸟类栖息地保护建议》的形式提交给了北京市园林局。

在第二个执行年里,项目拟通过影响属地政府,将项目地鸟类栖息地的守护主体由志愿者队伍逐渐转变为属地政府相关单位,建立多方参与、可持续、可推广的栖息地巡护模式,继续依法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项目还将通过观鸟、科普、现场直播、展览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公众宣传活动,继续扩大项目地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对其核心价值的认可及对保护的支持度,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并通过委员会进行政策倡导,对嘉会湖湿地公园设计与施工方案提出保护建议。
项目成果
为确保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大鸨在北京通州嘉会湖的农田—湿地原生生境中安全经停或越冬,项目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为大鸨在项目地栖息提供了必要的生态和安全保障。一方面,项目团队在每年冬春的迁徙季,依照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制定的《保障大鸨安全越冬工作方案》中约定的职责,按台湖林场职工现场巡护、志愿者辅助巡护及森林公安不定时巡护的多方联合巡护模式,开展大鸨迁飞至项目地的时间、地点及活动区域周边人为干扰的监测和巡护工作。监测结果发现2023-2024迁飞季,大鸨沿袭既往迁飞习惯,落地嘉会湖地区。2023年12月4日,一只大鸨飞临嘉会湖,后因北京暴雪气温骤降、觅食受限,在短暂停留一周后,与随后来的同伴继续南迁。2024年3月7日,一只大鸨北迁时经停嘉会湖地区一周后,继续北迁。2024-2025迁飞季,一只大鸨在嘉会湖临时歇脚一天。自2021年大鸨光顾嘉会湖后,其周边的农田—湿地原生生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也旧貌换新颜,减少了人为干扰,增加了自然野趣:拆除了废旧水泥厂、规范了玉米拾穗行为、管制了航模放飞、越野摩托飙车和燃放烟花等人类干扰,确保了大鸨逗留嘉会湖期间不处于高警戒防备状态,能安然栖居。此外,为营造大鸨冬季觅食适生环境,项目还联合嘉会湖地区村民按大鸨迁飞时间表调整单季玉米收播时间,确保玉米收割与清地管理与大鸨迁飞用地在时空上能完美错峰。

在长期维度上,项目还前瞻性地对接通州区嘉会湖蓄涝区工程责任部门,陈述该工程对大鸨栖息保护的潜在和长远影响,力争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兼顾大鸨迁飞到项目地时的生存需求。截止本项目结项时,经积极参与、沟通和交流,项目与工程有关方已初步形成了有望对冲蓄涝工程对大鸨生态影响的工作思路:1) 在现有大鸨栖息生境得不到保留的情形下,通过地块置换,为大鸨预留其他栖息空间;2)在蓄涝区规划设计中,适当留野,形成由大水面湿地—河流—疏林草地—农田互嵌的半自然生态景观。此外,项目还借助形式多样的、受大都市及其郊区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塑造了“大鸨是北京唯一越冬保护鸟类”的保护理念,就势推动大都市农田—湿地自然生境保护,为吸引大鸨长期光顾营造自然条件。为此,项目与北京市园林管理局共同拍摄了题为“北京市民最喜爱的3种鸟—大鸨”的保护宣传片、设计了大鸨春联套装与“大鸨和它的朋友们”贴纸等系列文创产品、绘制了大鸨保护故事系列漫画和主体宣传背景,并在爱鸟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青少年观鸟比赛中多地巡展,宣传大鸨保护。项目与文景街道开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自然艺术摄影展》,也不忘重点介绍通州区含农田、草地、湿地在内的城市自然景观中的众多野生鸟类。大鸨保护系列漫画及大鸨形象等宣传作品,还跨省入驻山西平遥豹子森林博物馆,将大鸨保护推广至更多迁飞区途径省份。在大鸨逗留北京期间,项目还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为大鸨保护聚拢人气,争取支持。在2023-2024迁飞期间,项目野外直播近20次,共吸引网上观众近万人/次。项目开展的北京青少年观鸟活动,成绩同样不俗,累计举办56场次,共吸引653名青少年和715名家长参与,让北京未来主人翁对北京的鸟与北京的境有了更加直观切身的认识,为鸟类及其生境保护埋下了更多希望的种子。
项目活动
2024
Apr28
2024年3月9日、16日、23日和30日,爱鸟汇连续组织了四场官厅北岸公众观鸟活动,加上4月5日清明期间组织的一场青少年观鸟、4月27日组织的一场公众观鸟,这个迁徙季,我们已组织了六场官厅水库北岸的观鸟活动,参与人数合计80人,共观察记录鸟类137种,数量15020只次
2024
Apr24
2024年4月21日,李英杰受邀在清华附中稻香湖国际学校进行大鸨保护故事的讲座,活动现场参与师生280人,线上观看人数约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