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加
Gan Jia
社区中心——基于自然的甘加草原保护与修复
项目编号
202401061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2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91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19917.31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6169.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4 至 2025-03(第4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5-08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桑杰
第三方托管机构
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草甸、湿地
保护议题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项目摘要
基于前三年有关大鵟监测与保护、草场适应性治理、草场保护日常化行为探索的成果和经验,团队认为在甘加进一步探索社区文化与科学方法协同的社区保护和草场修复难点在于,一是作为草场保护主体的牧人,因为生计、语言、社区习惯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动探索草场退化解决方案的意愿和以集体形式参与保护的能力。二是牧人在对接科学的草场修复方法方面,缺少将本土生态知识与自然科学方法相结合的经验和学识。未来三年,团队希望通过支持直接、见效快的草场保护/修复行动(如集体种草和安置招鹰架),配合甘加本地行动者参与草场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加强本地牧人共同主动、科学地管护草原的意愿。最终总结并形成适应甘加本地的“社区中心-基于自然”的草场保护模式,并逐渐在此前“牧人需要草场(生活)”的理念基础上传播“草场需要牧人(守护)”的环保理念,以期将被动保护(为了生计)转变为主动参与(基于能力与信心,为了责任与羁绊)。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下一轮三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轮三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对大鵟等草原猛禽的种类、分布、繁殖和面临的威胁开展了调查,确认了甘加草原是大鵟的繁殖地,与政府部门和牧民形成了猛禽保护行动上的共识,并通过与当地牧民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系统收集整理了与本地生物多样性、草原管理与治理相关的传统知识,编写了双语版的猛禽文化手册和四万多言的《来自甘加的声音:本土生态知识概览》。两本手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全面展现了甘加草原上牧民日常生活、畜牧、耕作、管理和治理草场、追求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宛如一幅多彩画卷,生动描绘了甘加的牧民与草原上各种生命之间相互依存、休戚共生的复杂关系。项目团队还入驻到牧民家中,全程观察和记录牧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具体的放牧知识与技术、牧民与自然的关系到牧民的身份认同等内容,最终完成了《牧民游牧生活调查记录》这篇生态人类学视角的报告。项目还发动近30户牧户加入了线上驻村微信工作群,鼓励这些牧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自然、了解生态知识、上传拍摄的野生动植物照片、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以此识别出了牧民最关心、最愿意参与的生态保护行动,并成功动员了20多名当地牧民,通过竖鹰架和种草活动,参与了黑土滩的治理。

以本地牧民为主的项目团队,在第一轮的项目执行中,最初只是围绕大鵟等猛禽开展保护实践。然而,当意识到草场的保护需要一个更加整体、系统的视角后,他们转而围绕传统游牧知识的收集、提振牧民管理自身草场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团队自身的保护能力来开展活动,从而逐渐理解了牧民对家乡生态的关注点,并发现当前的保护概念、方法和技术难以在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落地转化为行动。于是他们又深入观察牧民的日常生活,初步探索出了能让保护行动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发动更多当地牧民产生集体保护行动的方式方法。

项目团队从环保行动-收集本土知识-本土知识的运用-撬动牧民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基于问题不断寻找和探索保护行动的路径,这个自我成长和行动的过程,以及在发动牧民认识草场保护的重要性、看到传统草场治理的智慧、愿意采取行动去应对自身草场的问题上积累的经验都是极有价值的,也是项目最大的亮点。项目也通过制作手册、发表文章、视频征集、组织摄影展和读书会、拍摄纪录片及自媒体的传播,在甘加草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获得了大部分牧民的认可,主动参与志愿保护行动的牧民也从数十人增长到四百多人。

在下一轮的项目执行中,项目团队将围绕 “社区、科学、长效行动”这三个关键词,具象化并有效传播“草场需要牧民”的理念,探索实践“社区中心-基于自然”的草场保护和恢复模式。充分发挥种草、安置招鹰架、线上驻村这三类活动的作用,让牧民在观察猛禽、鼠兔、草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观测草场质量和恢复效果等过程中,持续关注草场(尤其是集体共有草场)的退化问题,让牧民和草场之间建立起更多情感、责任、生活上的羁绊,并有足够的信心、能力和知识去集体、科学地开展有效的草原恢复行动,减少毒杀鼠兔等行为。并通过打造牧民关心的本地旗舰物种,加强对传统文化、游牧生活、宗教理念的传播,逐步将“本地牧人自发的环保行动”升级为“本地牧人社区自发的、科学的、系统的草场保护与恢复行动”。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4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上一轮执行中,项目已探索出“种草”“竖招鹰架”“线上驻村”三类有效方式,将当地牧人培养成为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社区草场保护与恢复的主体。本执行年,项目通过组织方式的进一步探索与优化,取得了更明显的效果。在项目的影响和技术支持下,一位先锋牧人自发联系哇代村,由村集体召集了22名牧人,在23.1亩黑土滩上共播撒草籽400余斤,竖立招鹰架10根。项目团队还组织了42位牧人,在甘加六个部落村的公共草场上约118亩黑土滩,播撒了400公斤草种并安置了35根招鹰架,以解决公共草场各部落村都不愿带头行动的问题。通过上述实操、课堂培训及青海访学,项目还招募和培养出五位当地牧人监测员,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监测草场恢复成效的方法,能独立完成定期的监测记录,共同撰写观察评估报告,还总结出了“坡面条播、足量压实、草籽与羊粪渣混播”、“将科学种草方式与煨桑的传统供养方式结合更能获得牧人支持”等成功经验,并提炼出了从联络部落村、选址、选草种、定时间、定种草方式、种草、竖鹰架到后期跟踪监测的一整套流程和技术方法。在项目的影响下,参与过草场恢复的牧人已能从之前被动参加,转变为独立开展和完成种草、制作和竖鹰架活动,有些牧人已自发在自己的草场开展试验。

“线上驻村”是以微信群带动当地牧人关注和讨论环境与草场议题的方式,以此撬动本地牧人转变观念、自觉自发地行动。本年度,项目探索出“日常讨论—主题共学—月度公示”的运营方式,通过分层管理、积分制、生态知识双周分享和年终颁奖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参与牧人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参与的20名核心牧人不仅积极分享日常观测到的野生动植物、讨论气候变化、草场退化和垃圾等环境议题,其中三位先锋牧人还自发组织了草原垃圾清理的活动,带动了所在部落村的共66牧人参与。

在影响本地儿童和青少年上,项目与甘加中心小学合作,根据本地学生日记与作文,改编整理出了儿童绘本——《来自甘加的声音》。这本以本地牧童"扎西"的日常生活为叙事主线的绘本,包含“扎西和雪豹”“补饲”“保护牛羊健康”“鼠兔和大鵟”“转场”“禁牧区”六个部分,共22幅精美手绘插画。在与西科小学合作开展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绘本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项目还通过组织“先锋牧人”进行短视频拍摄,来向本地牧人传递“草场需要牧人”的保护理念。全年制作的包括《牧人监测员的监测日记》在内的5个视频短片,累计播放约7.5万次,最高单条达2万次,并在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在甘加本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