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鸟冲突
Human-bird Conflict
中国东南沿海水产养殖和迁徙水鸟的冲突调查和保护实践
项目编号
202401065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8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5481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800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4144.22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4 至 2025-06(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7-18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主动放弃)
项目执行人
梁丹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湿地
保护议题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浙江、福建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中国东南部沿海既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区域,也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越冬地。申请人的前期调查表明,浙江和福建沿海的蛏苗养殖塘中架设了大面积的防鸟网。这些防鸟网在水鸟春季迁徙和越冬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代价:造成了大量水鸟的死亡,其中包括多种受胁物种,而且对个别物种的种群可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这一水产养殖和迁徙水鸟保护间的“冲突”长期受到忽视,我们目前对这一“冲突”的范围、社会经济机理、生态影响程度、可能的缓解措施的了解均十分有限。因此,本项目拟结合野外生态学调查和社会经济学等多学科调查方式,评估中国东南部沿海蛏苗养殖防鸟网的时空分布以及对越冬水鸟种群的生态影响,了解该冲突产生的关键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期为这一被长期忽视的“冲突”的缓解提供基于科学的方案。同时,本项目通过在养殖社区开展迁徙鸟类保护宣传,尝试建立“人鸟冲突”保护联盟,和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探讨和开展有利于缓解“冲突”的保护行动,并积极推动有利于保护养殖户生计的同时缓解迁徙鸟类死亡的政策建议。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经卫星影像识别及实地踏查,在浙江和福建两地共探明19处滩涂蛏田架有防鸟网。通过在其中12处主架网地设置66条统计样带,项目测量和统计出了架网的面积并抽样计数了挂网海鸟的数量。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春(2-3月)冬(12月)的三个月期间,共发现挂网鸟类22种、3000多只;在挂网鸟类中,鸻鹬类占88%,鸥类4%、鹭类4%、雁鸭类2%、雀形目1%、猛禽 1%。,其中不乏国家 I、II 级保护物种或IUCN 红色名录中的受威胁物种,如黑嘴鸥 (国家 I 级;易危 VU)、黑脸琵鹭(国家 I 级;濒危 EN)、大滨鹬(国家 II 级;濒危 EN)、白腰杓鹬(国家 II 级;近危 NT)、阔嘴鹬(国家 II 级)。项目还开发了一种可量化估测防鸟网面积及挂网鸻鹬类的方法,并由此估算出这12处主架网地冬春的三个月内,网的面积可超过10平方公里,总计可能造成7000多只鸻鹬类鸟类的死亡,虽然此方法仍有待完善,但架设防鸟网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的确不容忽视。

项目在对架网规律及其社会经济驱因的初步调查中还发现:1)主架网地多为蛏苗养殖区,架网多用来防范水鸟取食个头偏小的蛏苗;2)蛏苗养殖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在滨海滩涂利用上会与越冬水鸟产生一定的时空交叠;3)蛏苗在当年9月到次年3-4月上市后,少数养殖场会应滩涂租赁方要求或为讨回预付的拆网押金,在规定日期前主动将防鸟网拆除。因此,冬季蛏苗上市,若能及时清除防鸟网,可大大减少其对春季候鸟的伤害。项目团队在调查期间,也对蛏苗养殖户就架设防鸟网对当地越冬候鸟的影响进行了宣传,并与当地鸟类保护机构和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一些养殖户因此主动拆除了防鸟网,有些则将防鸟网更换成了对鸟类无伤害的塑料袋链。

本项目期的亮点在于,不仅揭示了过去人们未曾关注到的迁徙鸻鹬类可能面临的一个威胁——水产养殖中架设的防鸟网,而且还在科学上量化分析了其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并提出了制定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行业标准、倡导使用非致死性防鸟措施、在养殖期结束后及时拆除网具、制定蛏苗养殖业生态补偿标准、鼓励渔业互保协会或商业保险公司将蛏苗养殖纳入保险赔偿业务范围之内等诸多有可能解决此冲突的建议。项目还通过论文的发表、自媒体的宣传及提交政策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公众和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

针对养殖户对防鸟网的生态影响了解有限、以及养殖户行为背后的详细社会经济机理认识不足等问题,项目第二年拟通过进行社区鸟类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开展社会经济学调研、组织保护行动联盟、并与浙江和福建两省农、林、渔等主管部门和保护区开展座谈讨论减缓措施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冲突的减缓。
项目成果
项目团队完成了宣传册《携手保护——水鸟保护与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的制作与印刷,该手册系统介绍了迁徙水鸟、防鸟网的影响及可行的替代措施。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项目团队在浙江与福建沿海共6市12县区开展了保护宣传活动,形式包括集体座谈、村委会宣传、入户宣传及问卷发放,共覆盖300名以上的养殖户,提高了该区域养殖从业人员对水鸟保护的了解程度。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团队完成了覆盖6市12县74村、共468份问卷的社会经济学调查,还与沿海主管部门进行了18次访谈与座谈。调研结果发现:架网区域主要涉及的水产养殖品为蛏、蚶、海瓜子等经济贝类的人工苗种,尤其以蛏苗最为集中;除采用致死性防鸟网之外,养殖户也普遍使用彩带、塑料袋、播放鸟类鸣声、放鞭炮等其它非致死性防鸟方式;随着环境污染、台风、鸟类取食等多方因素加剧减产风险,养殖户的架网意愿增加,但拆网意愿普遍不强;当地缺乏环境友好型防鸟工具、生态补偿定损的标准和指导办法、对防鸟网的生态影响的认知也不足。项目团队揭示的当地养殖业面临产业衰退与风险叠加、设网主要出于鸟类取食造成的经济损失忧虑、防鸟网的拆除行为受限于人力和政策因素、持续使用防鸟网则受从众心理及行为惯性的影响,为之后设计和开展减缓人鸟冲突的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2025年3月,项目团队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厅提交了调研简报,提出以下四项缓解冲突的建议:一、鼓励养殖户在养殖结束后及时移除防鸟网,减少春季迁徙鸟类死亡,保护迁徙候鸟和海洋生物;二、完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政策,推动渔业互保协会、保险公司等对贝类养殖业的覆盖;三、研究和制定环境友好型防鸟工具标准,推动其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四、加强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本项目最大的亮点是:该简报现已由检察官向浙江、福建等地检察机关分享,推动了政策对话与后续合作。项目团队还与科研人员一同开发了《鸟类防捕记录》小程序这一公民科学平台,并以该平台为基础,通过鼓励沿海鸟会、拆网志愿者使用该平台,推动了农林渔业中公众对防鸟和捕鸟的关注度和相关公民科学数据的收集。
项目活动
2025
Jan22
项目建立了“鸟类防捕记录”平台,这是一个面向所有公民的科学记录平台,聚焦但不限于农林渔产业中人们对鸟类的防捕行为。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上传防捕工具信息、被困动物信息、景观和作物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农林渔业与鸟类的共存现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促进人鸟和谐以及农林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
Mar21
2025年1-2月,“鸟类防捕记录”平台共收集到了154条鸟类防捕记录,其中有117条有效数据。 被困鸟类数量:596只,平均每条记录涉及5.1只动物,其中未识别个体占总数量的29.5%,主要为鸻鹬类水鸟。 被困鸟类物种数:已识别58种鸟类,其中包含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个体数量均为一只,分别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琴鸡,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角鸮、领角鸮、岩雷鸟、白胸翡翠和红喉歌鸲。
2024
Nov01
水鸟保护与水产养殖宣传册题为《携手保护:绿色水产养殖助力水鸟保护》,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东南沿海水产养殖和水鸟保护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水产养殖区的主要保护物种及一些常见种类的迁徙分布规律、食性及受胁因素,同时概述了它们在东南沿海面临的威胁。第三部分描述了目前水产养殖防鸟的现状,并指出其对迁徙水鸟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则提出了缓解鸟类死亡的对策,建议减少鸟类死亡的途径和提升保护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