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
项目编号
202404086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687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9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10638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7 至 2025-06(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7-24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张廷梅(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项目摘要
黑颈鹤是中国9种鹤中保护成效最明显、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的一种。在东部种群重要越冬地的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黑颈鹤为伞护物种的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其数量已从2019年的近千只增至2024年的1380余只,大火烈鸟、紫水鸡、赤狐、黄喉貂等保护动物也在不断打破保护区新记录。虽然保护成效明显,但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希望三年项目实施,组建项目组和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确保项目落实;组织相关人员到社区共建共管做得好的保护地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社区调查,与群众商讨形成各方认可的长海子片区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撬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第一年年度目标已实现。在长海子片区建立了以法治保障为前提,社区治理为主体,自然教育为补充的“法治保障+社区治理+自然教育”的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实现黑颈鹤栖息地禁牧管理,形成群众签字按手印的长海子片区《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承诺书》,组织青少年儿童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加强黑颈鹤保护的认知和行为规范,带动当地各群体形成“共抓大保护”的氛围和合力。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第二个执行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保护区化压力为行动,转被动为主动,及时调整管护模式,以“法治保障+社区治理+自然教育”的新策略,在长海子片区与者海镇多发村委会及村民、者海镇综合执法队、者海镇中心校建立起互信互利的社区共建共管同盟,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项目工作组,让保护区能在第一时间汇聚群众智慧,使自下而上的社区需求能及时反馈到保护区,再经保护区到达相关政府及部门,相关的政府决策也能再经保护区及时对接到社区各工作层面。

在这套初步建立起的社区共建共管机制下,保护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与近百名家长签订了《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承诺书》;通过普法宣传、联合执法、组织村民会议、入户访谈、向上争取生态补偿资金、共建食物源基地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和回应群众的想法和诉求,帮助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云南会泽念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试行)》和《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试行)》,上百名群众代表签字表示认可,并最终在2023年秋成功实现了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禁牧。村民的保护积极性也有明显提升,在项目期内主动救助了金雕、灰鹤和黑鹳等多只野生动物。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保护区将进一步撬动本地的农业农村、环保、文教体育、人社等相关部门参与到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的实施中来,支持多发村村民开发生态友好产品、对接相关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社区共建共管的内生动力;在发子塘村民小组推动科普画廊建设和生态示范村建设的启动工作,引导村民规范养殖行为、粪污处理、三堆和垃圾处理,优化村庄环境;组织多发村群众开展生态种养业科技培训和麦编、藤编、竹编、刺绣、服务业等劳动技能培训,提升社区的绿色发展能力;在村民中选拔人才,培养自然教育导师,设计独具本地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以此,进一步提升社区的保护意愿和积极性,减少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人为干扰。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落地实施第一年制定的黑颈鹤保护与社区共建共管行动计划中,保护区体现出很强的执行力和协同多部门参与的能力。项目撬动中央财政资金101.8万元,在位于长海子片区内的多发村发子塘村民小组,成功启动了生态村建设,极大提升了村民的保护积极性。在与者海镇、会泽县农业农村局、曲靖市生态环境局会泽分局等共同制定出《多发村生态示范村建设方案》后,保护区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打造黑颈鹤和湿地保护科普宣教画廊等部分的建设工作,共完成涵管填埋82米、排污管道建设60米、沟渠清理和建设350米、墙体粉刷1980平方米和科普宣教画49幅,建成了2个10 立方米大三格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保护区还通过引入企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多发村探索芍药+牡丹的生态种植,带动110农户252人参与,人均收入2000余元,集体收入比上一年增收33000元。保护区还基于村民的培训需求,组织了66名村民参与生态种养殖、竹编、礼仪等劳动技能的培训,让100余人掌握了实用技术。

在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的落地实施上,截止本年度结束,已兑付多发村305户群众(占总户数的约35%)资金426万元,用于补偿因禁牧和参与湿地保护而遭受的损失。这些农户还承诺在种植过程中及时清理地膜且不用有毒有害农药,用生态友好的方式种植黑颈鹤等鸟类喜食的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农作物收获后,符合品控要求的进行市场销售,卖相不佳的留在地里作为湿地鸟类的食物来源。监督工作由保护区联合村委会、护鹤员及当地的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合作进行。在本执行年内,项目地内未监测到或被举报有任何违法放牧和其他违反保护承诺的行为,驱赶鸟类等往年曾有的威胁行为也明显减少,长海子片区内本地村民的湿地和鸟类保护意愿明显增强。

此外,项目在大桥片区杨梅山村绘制完成49幅共680余平方米的科普宣教画廊,并引入了外部自然教育机构,与保护区共同成立“在地念湖自然中心”,依托原有的基础设施,确定两条自然教育小径,联合区内村庄一起合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项目通过参加外部培训,培养出3名本地的自然教育师,并联合国际鹤类基金会,开发出了《小鹤学堂》课程体系(16门课),该课程体系现已推广至保护区及周边所在的大桥乡和者海镇19所小学31个班级,覆盖学生超1400名。项目还在本地两所相关的小学开展了“自然教育小先生”的培训和冬(夏)令营、行走的思政课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以上这些以人鹤和谐共处为目标、自然教育为特色的科普宣教活动,在当地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