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乌尔旗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
项目编号
202404087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1999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7 至 2025-06
项目执行人
吴海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森林
保护议题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内蒙古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大兴安岭区
项目摘要
乌尔旗汉地处大兴安岭北段,气候寒冷,主要兽类有驼鹿、貂熊、雪兔、赤狐、野猪、黄鼬、白鼬、马鹿、猞猁、水獭、紫貂等,具有典型的泰加林物种特征。自十九世纪开始,人类大量涌入致使野生动物受到严重侵扰,来自于林间围栏、猎套的威胁在上一轮受到重视,乌尔旗汉野生动物保护行动组建志愿者团队,开展了以林间围栏影响调查、消除为主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真正的致危因素还是人们对野生动物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认识不够,野生动物在生态平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成效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基于此,本轮行动计划以当地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线,通过壮大志愿者团队扩大保护影响,调查林场历史文化发展历程追溯威胁根源、提振保护意愿,不断丰富校园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强化保护传承。行动中围绕林间围栏影响、拆除效果的调查分析评估行动作用,提出更具体的保护措施建议,以“探索乌尔旗汉野生动物保护融入林业森林经营日常工作”的行动案例对本地和周边在保护政策上产生积极影响,最终达到让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根植内心、加快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恢复进程的愿景。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下一轮三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轮三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对大兴安岭乌尔旗汉森工公司下属的十五个林场内的围栏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掌握并详细记录了近6000平方公里林区内新旧围栏的位置、长度、面积、类型、用途、建设时间和管理现状等信息。同时,项目还通过访谈、痕迹调查和红外相机布设,大致掌握了该区域内大中型兽类的种类、分布和历史变化等情况。通过在围栏内外布设红外相机和对比动物的踪迹、对生境类似但围栏有无的两个沟系进行野生动物数量的对比调查,项目认为围栏的确改变了野生动物的行为,尤其是对狍子和野猪等有蹄类动物的迁移影响较大。

在本轮实施中,项目最突出的亮点是建立和培养了一支由20多名当地林场职工组成的优秀志愿者队伍。在过去的五年间,志愿者们在六个林场拆除了林间废弃围栏共8处总计33,660米,还推动林业公司为1处用于幼苗保护的新建围栏设置了野生动物的通道。志愿者们还通过拆除、回收变卖、移除后循环再利用、在围栏上增加通道口、使用气味剂驱赶野生动物等方式,多角度探索了能有效减少围栏建设或减少其影响且经济上可行的方式。项目基于这些积累的实践经验,向森工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围栏建设和管理的建议。项目还通过在当地中小学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清理林间猎套、协助当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展野生动物调查等志愿活动,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当地人开始关注并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些林场甚至主动拆除了一些废弃不用的林间旧围栏。志愿者队伍也在整个项目的执行的过程中,提升了野生动物调查、宣传教育、数据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

随着大兴安岭地区野生动物和森林植被的恢复,原来以森林抚育和木材生产为主的森工企业,也需要考虑如何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森林经营和管护的全范围和全过程中。因此,在下一轮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继续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保护团队的能力,更深入地掌握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和变化趋势,持续监测围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探索如何将企业的森林调查、经营、管护、防火等工作与野生动物保护相结合。此外,基于乌尔旗汉丰富且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项目还将开展相关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探索并推动当地开展有特色的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在乌尔旗汉逐步积累森林可持续经营与野生动物保护协调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影响大兴安岭其他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