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Qing Hai
黄河源阿尼玛卿马麝种群分布调查与社区保护
项目编号
2024040901C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2464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34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7 至 2025-06
项目执行机构
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久美)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灌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减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青海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三江源—羌塘区
项目摘要
 黄河源流域的森林峡谷区域,不仅是麝类物种的关键栖息地,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集中的地方。黄河在青海省的流域长度占其总长的三分之一,流域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生态景观和连续的栖息地。

在本项目的阶段,我们将推动社区马麝监测团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收集并传播与马麝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以此提升马麝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知识。在社区内部,我们计划开展“宝麝之家”活动,以增强社区成员对保护马麝的积极态度和荣誉感。

我们还将结合现行政策,并与科研院校合作,对黄河源流域进行调查的数据整合,编写区域马麝分布报告。此目标是向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建议,以促进马麝更全面的保护。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下一轮三年的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轮三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访谈、走样线和红外相机布设,项目发现在阿尼玛卿地区,马麝主要分布在玛沁县东倾沟乡、雪山乡、下大武乡以及同德县河北乡的山区和黄河峡谷两岸的灌木林或针叶林中。项目还通过大量的社区走访和讨论了解到: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马麝种群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减少后,已从2010年起开始恢复,然而盗猎现象仍偶有发生。之后,项目深入到有马麝分布的多个社区中,探索出了可行且有效的在地保护方法。项目通过开展系列宣传、培训等活动,培养了几十位能开展巡护和马麝监测的牧民,其中来自三个社区的5名牧民组建了马麝监测队,日常就在自家草场及周边地区进行巡护。他们通过掌握的定点目视和走样线方法,调查和监测马麝的数量、年龄和活动节律。2023年一名监测队员在巡护中发现了盗猎的痕迹,及时汇报给了当地的森林公安,帮助其成功抓捕了一个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的犯罪团伙。由于马麝有固定的家域,就生活在牧民们的草场上,因此,发动牧民开展反盗猎巡护的效果明显,有两个社区没有出现盗猎现象,而且监测到的马麝数量也有明显的增长。

项目还通过组织收集与马麝保护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播以马麝为代表的自然圣境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组织外出考察和学习,在四个社区培养出了十多名社区骨干。这些骨干如今已成为自然圣境和马麝保护的中坚力量,不仅能在社区内组织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活动,还协助项目设计完成了一套完整的黄河源自然圣境生态文化行课程,以及一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以马麝为主题的口述故事绘本集。这套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且富有创意的课程和绘本,为未来开展社区宣传和教育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项目通过自然文化行和媒体等进行的宣传,也成功吸引了更多地方政府及部门关注马麝的调查和保护。

在下一轮实施中,项目将继续秉持社区为主体的马麝保护策略。除支持马麝监测小组继续开展日常巡护和监测外,项目还将培养监测队员进一步观察和记录马麝的行为习性,识别其栖息地内草和灌木的种类与变化。项目将建立马麝影像故事制作小组,让至少三位牧民学会用短视频拍摄、讲述和传播马麝及野生动物的故事,并在项目地培养更多当地牧民成为社区骨干,让他们不仅能参与到自然圣境生态文化行、青少年自然教育等项目活动中来,还能主动监测和保护自家草场上的马麝,或发动周边牧民开展因地制宜的保护行动,让更多牧民为拥有马麝而感到骄傲。项目将给这些家庭冠以“宝麝之家”的称号,提升其荣誉感和归属感。项目还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与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共享成果、加强合作,进一步扩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共同推动马麝和自然圣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