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
Amphibians
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项目编号
2024070841C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991.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10 至 2025-09
项目执行机构
厦门市雎鸠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负责人:罗忠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福建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武夷山区、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两栖类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受胁物种占比高。福鼎蝾螈、潮汕蝾螈和小腺蛙是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濒危两栖类,它们的栖息地却均没有被自然保护区覆盖。其中2个受胁蝾螈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信息仍停留于上世纪。两栖类动物的分布依赖于小微湿地,呈现分散和依环境变化快速迁移的特点。因此,本项目期望建立基于公民科学的调查、监测和保护网络(第一期建立22人的跨地区团队);并以小腺蛙为示范,通过培训和完善科普工具,吸引社区爱好者参与调查和监测、栖息地恢复、督促政府部门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探索公众全过程参与的受胁两栖类监测与保护新模式(第一期完成2个点位监测)。组织各地两栖类公民科学家,全面普查福鼎蝾螈、潮汕蝾螈以及历史上的东方蝾螈分布地,掌握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生物学信息和面临的威胁,解决本底不清、保护缺乏数据支持的问题(第一期获得16个分布点,调查覆盖面积占全省约50%)。探索低成本小微湿地就地重建和物种迁移,降低物种保护与社区生产的矛盾冲突(第一期实现1个重建栖息地小腺蛙入住和部分水池鱼类清理)。进而,通过提高公众对两栖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及区分出适合公民科学参与保护的物种,解决受胁两栖类难以保护的问题。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系统整理了潮汕蝾螈、福鼎蝾螈和小腺蛙的历史资料及专家提供的信息,并针对历史分布点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志愿者们在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的历史分布区县均找到了该物种,而且还在1个未曾有福鼎蝾螈记录的县级行政区域内找到了1个新的村级分布点,在2个曾有记录的县内找到了3个新的村级分布点,并在5个未曾有潮汕蝾螈记录的县内找到了6个新的村级分布点。此外,志愿者们还对小腺蛙的分布和微生境进行了再次调查,在15个已知分布区中的13个点找到了小腺蛙,新增了已知分布的7个县的20个村级分布点及未曾有历史记录的1个县的2个村级分布点,记录的该物种分布的最高海拔也升至1100 m。对于调查到的分布点,志愿者们也对生境、微生境、习性和威胁因素进行了记录。以上调查结果,项目通过论文发表、自媒体传播及培训,扩展了公众和科学界对这三个物种分布数量及受威胁情况的认知。项目还重新设计了“八闽两栖类”小程序的版面,增加了两栖类基础知识和法律风险提示,添加了物种描述、图片及音频资料,开展了科普活动,以此吸引志愿者加入,并在实际调查中培养出了一支由22人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针对两栖动物较难吸引志愿者的痛点,项目将通过编制福建两栖类图鉴、完善微信小程序、撰写科普文章和论文等方法,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并通过志愿者培训和外出学习,重点提升志愿者在生境和微生境调查和记录方面的能力。项目将继续发挥志愿者在野外调查方面的优势,扩展调查范围,继续开展三个目标物种在福建省内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生境、生活史和威胁因素的调查。项目还将继续探索小腺蛙的栖息地恢复工作,并推动太姥山风景区加强对福鼎蝾螈的监测与保护。此外,项目还将探索如何推动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三种物种的保护,以及如何影响宗教机构减少对保护有影响的放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