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
Amphibians
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项目编号
202407084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991.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99991.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10 至 2025-09(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8-26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机构
厦门市雎鸠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负责人:罗忠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福建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武夷山区、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两栖类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受胁物种占比高。福鼎蝾螈、潮汕蝾螈和小腺蛙是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濒危两栖类,它们的栖息地却均没有被自然保护区覆盖。其中2个受胁蝾螈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信息仍停留于上世纪。两栖类动物的分布依赖于小微湿地,呈现分散和依环境变化快速迁移的特点。因此,本项目期望建立基于公民科学的调查、监测和保护网络(第一期建立22人的跨地区团队);并以小腺蛙为示范,通过培训和完善科普工具,吸引社区爱好者参与调查和监测、栖息地恢复、督促政府部门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探索公众全过程参与的受胁两栖类监测与保护新模式(第一期完成2个点位监测)。组织各地两栖类公民科学家,全面普查福鼎蝾螈、潮汕蝾螈以及历史上的东方蝾螈分布地,掌握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生物学信息和面临的威胁,解决本底不清、保护缺乏数据支持的问题(第一期获得16个分布点,调查覆盖面积占全省约50%)。探索低成本小微湿地就地重建和物种迁移,降低物种保护与社区生产的矛盾冲突(第一期实现1个重建栖息地小腺蛙入住和部分水池鱼类清理)。进而,通过提高公众对两栖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及区分出适合公民科学参与保护的物种,解决受胁两栖类难以保护的问题。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系统整理了潮汕蝾螈、福鼎蝾螈和小腺蛙的历史资料及专家提供的信息,并针对历史分布点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志愿者们在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的历史分布区县均找到了该物种,而且还在1个未曾有福鼎蝾螈记录的县级行政区域内找到了1个新的村级分布点,在2个曾有记录的县内找到了3个新的村级分布点,并在5个未曾有潮汕蝾螈记录的县内找到了6个新的村级分布点。此外,志愿者们还对小腺蛙的分布和微生境进行了再次调查,在15个已知分布区中的13个点找到了小腺蛙,新增了已知分布的7个县的20个村级分布点及未曾有历史记录的1个县的2个村级分布点,记录的该物种分布的最高海拔也升至1100 m。对于调查到的分布点,志愿者们也对生境、微生境、习性和威胁因素进行了记录。以上调查结果,项目通过论文发表、自媒体传播及培训,扩展了公众和科学界对这三个物种分布数量及受威胁情况的认知。项目还重新设计了“八闽两栖类”小程序的版面,增加了两栖类基础知识和法律风险提示,添加了物种描述、图片及音频资料,开展了科普活动,以此吸引志愿者加入,并在实际调查中培养出了一支由22人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针对两栖动物较难吸引志愿者的痛点,项目将通过编制福建两栖类图鉴、完善微信小程序、撰写科普文章和论文等方法,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并通过志愿者培训和外出学习,重点提升志愿者在生境和微生境调查和记录方面的能力。项目将继续发挥志愿者在野外调查方面的优势,扩展调查范围,继续开展三个目标物种在福建省内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生境、生活史和威胁因素的调查。项目还将继续探索小腺蛙的栖息地恢复工作,并推动太姥山风景区加强对福鼎蝾螈的监测与保护。此外,项目还将探索如何推动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三种物种的保护,以及如何影响宗教机构减少对保护有影响的放生活动。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公民科学家的培养上,项目通过发行《福建常见两栖类图鉴》、改版“八闽两栖类”小程序、发布15篇科普文章和46种蛙类的鸣声、开发蛙鸣AI识别模型并实现福建省39种蛙类鸣声的识别,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两栖类观察的门槛,吸引了400多人加入了两栖类调查和保护的爱好者微信群,新培养出12名能识别常见蛙类的在地公民科学家,使公民科学家队伍的总人数超过了50人。截止目前,在福清灵石森林公园、连江高岳村和宁德太姥山风景区,当地志愿者已成为两栖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监测主力。

本年度开展的三种濒危两栖动物的分布现状和威胁调查,覆盖了福建省90%的县域和浙江的泰顺和庆元县,调查面积较上一年提高了40%,调查到的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的分布点和数量均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监测到的小腺蛙分布点及种群数量也稳中有升,基本掌握了这三个物种本年度在福建的主要分布点和威胁状况。项目在霞浦县发现了福鼎蝾螈的新纪录,在永安市和泰宁县发现了潮汕蝾螈的新记录;在福鼎、莆田城厢区以及泉州洛江区、泉港区和丰泽区发现了小腺蛙的新纪录。项目还记录了两种蝾螈的卵和蝌蚪形态、小微生境和生活史等重要信息。项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访谈、观察并查阅地方年鉴,发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将水田改为种植茶叶或经济作物,造成了两种蝾螈栖息地的急剧萎缩,而在个别地区,放生的外来物种也是威胁之一。以上调查结果都通过小程序对外公布,不仅极大提升了公众对这三种两栖动物的科学认知,也为各方的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就地保护行动上,项目团队在灵石森林公园建立了“在地志愿者监测为主、保护机构配合”的模式,成功开展了小腺蛙栖息地修复试点的后续监测工作,并获得了森林公园和当地镇政府的支持。通过一整年的监测,掌握了小腺蛙利用修复点繁殖、越冬和栖息的情况。项目还针对福鼎蝾螈所面临的放生和栖息地消失的威胁,充分利用该物种作为传统祈雨仪式中吉祥物的文化价值,调动了地方政府、种植户、风景区及寺庙管理机构对该物种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初步形成了 “景区管理部门主导、茶叶生产商和景区寺庙配合”的栖息地保护方式,由景区管理处对参与机构提出不得在栖息地内放生的要求,对受到污染威胁的水坑进行环境治理,项目团队则通过制作和发放《太姥山风景区福鼎蝾螈监测和管护手册》等方式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项目还通过在镇中心小学开设了10节自然教育课程, 引导学校、老师、学生了解和关注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福鼎蝾螈的保护现状。
项目活动
2025
Jan06
雎鸠生态自2019年开始,开展福建地区小腺蛙、潮汕蝾螈、福鼎蝾螈等濒危两栖类调查、监测,为这些濒危两栖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基础信息数据集两栖类的活动范围小,地域性特点十分显著,监测和保护工作需要以在地的志愿者为主,方能持续,为此,雎鸠生态招募在地志愿者参与两栖类监测和保护工作。
2025
Sep13
经过2个月的野外测试,福建蛙鸣AI识别模型正式上线了!测试数据结果显示,单蛙鸣识别准确率达到80%以上,测试数据甚至区分出弹琴蛙和粤琴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