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海雕
White-bellied Sea Eagle
广东万山群岛及周边区域白腹海雕繁殖地与繁殖种群调查及保护
项目编号
202501002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29999.99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9056.19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4 至 2026-03(第2年)
项目执行人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东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项目第一年度的调查发现万山群岛是白腹海雕重要的繁殖地,共发现9个繁殖对。项目第二年度计划继续全面监测万山群岛的白腹海雕繁殖地和繁殖种群,有可能在万山群岛发现新的白腹海雕繁殖地点,同时尝试更有效的繁殖监测方式,邀请大学生、自然爱好者等作为志愿者参与调查和保护行动。

项目第一年度发现的白腹海雕繁殖地,都在珠海市万山区担杆镇辖区内。项目第二年度计划继续向市、区、镇政府管理部门宣传白腹海雕保护项目,在既有白腹海雕繁殖、又是担杆镇政府所在地的外伶仃岛开展保护白腹海雕的宣传活动,推动以白腹海雕为主题打造地方特色形象,争取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配合白腹海雕的保护行动。

项目第一年度和香港相关方面就白腹海雕的调查监测进行了沟通,项目第二年度计划进行珠海-香港白腹海雕繁殖的同步调查,实现信息共享,掌握珠江口外海岛白腹海雕繁殖的总体情况。同时向广东沿海各地的自然保护区、观鸟团体征询白腹海雕繁殖的信息,争取在三年项目期满时建立白腹海雕调查监测网络。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 - 2024 年繁殖季,在珠海市万山群岛海域内,项目团队对30个海岛进行了调查,共发现7个白腹海雕的繁殖对和巢,其中5对集中在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在所有繁殖对中共有 4 对繁殖成功,出飞了 4 只幼鸟。团队还观察到 10 月白腹海雕开始筑巢,12 月新巢筑成,推测产卵和孵卵期在 1 - 2 月,育雏期为 3 - 5 月,且多选择在无人岛或岛屿无人区的向海陡坡的树上筑巢。项目团队通过社区访谈和野外调查还发现,白腹海雕过去曾遭遇严重的盗猎,如今该物种繁殖种群数量稀少,主要威胁为缺乏适合繁殖的栖息地。如今仅少数开发程度低、人为干扰少且有高大乔木的海岛上才有繁殖。此外,繁殖期该物种对人为干扰极其敏感,巢附近的人为活动极易导致其弃巢和繁殖失败。若繁殖期遭遇持续恶劣的天气如低温、雨雾等,也可能导致该物种繁殖失败。项目以上所掌握的白腹海雕在这一区域的分布、数量、繁殖行为、周期和成功率等状况以及面临的威胁有效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为保护该物种及栖息地,项目团队通过培训、合作调查及联合举办“首届粤港澳白腹海雕节”等方式,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护林员和当地的志愿者都积极参与到白腹海雕的调查和保护中来。保护区已经成为白腹海雕保护和监测的主体,并从广东省林业厅成功申请到了调查监测该物种的专项经费。当地担杆村也已成为保护和监测白腹海雕的重要支撑力量,安排船只承担每次调查,在日常渔业生产活动中反馈白腹海雕的目击信息,并协同保护区护林员出海巡护。“首届粤港澳白腹海雕节”也成功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以及相关保护组织的关注与参与,有效提升了该物种在管理部门和公众中的知名度,为白腹海雕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第二个执行年的白腹海雕繁殖季,项目团队将继续在万山群岛开展调查,以期掌握整个万山群岛该物种繁殖地和繁殖种群的分布现状,更深入地了解其繁殖行为、特征及面临的威胁。项目还将争取与香港的保护机构开展同步调查,共享研究和保护信息,并通过招募和培训广东沿海各地的鸟类、鲸豚、海洋观察者及海钓爱好者来提供白腹海雕的目击信息,以期更全面地掌握广东沿海和香港这一整片区域的白腹海雕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也藉此网络撬动更多人参与到该物种的研究和保护中来。此外,项目还将通过联合保护区、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一起联合编制该物种保护行动计划,让白腹海雕的保护能被纳入到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