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Birds
中国城市繁殖鸟类监测网络建设
项目编号
P20250102-2024100573B
项目类型
定向资助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00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1 至 2025-12(第1年)
项目执行人
刘阳(中山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城镇
保护议题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浙江、广东、四川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当前,中国在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体系化不足的问题。鸟类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监测工作在区域覆盖、物种类别、公众参与度和数据连续性等方面均有较大空缺。现有监测主要集中于珍稀濒危物种或迁徙水鸟,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地和滨海湿地,忽略了城市区域和众多常见陆鸟的动态变化。此外,监测技术方案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进行大尺度的时空比较,公众科学的潜力也未得到充分挖掘。本项目针对上述不足,旨在构建一个基于公众科学的繁殖鸟类监测网络,为中国大陆城市鸟类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长期、系统的数据支持。项目将结合北美、欧洲等地的成功经验与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设计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指南和实施方案,并通过试点城市的验证和推广,探索公众科学与专业研究结合的最佳实践,逐步建立多城市协作的监测网络。 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填补中国鸟类监测的数据空白,还将推动公众科学理念的普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资助理由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物种。对鸟类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时空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开展长期、科学、系统和大范围的监测,可以反映大时空尺度上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可为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在国际上,北美、欧洲以及日本等地自上个世纪起就已开启了基于公民科学的大范围鸟类监测,其中英国和北美的繁殖鸟类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研究、气候变化应对、政府决策与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等多个领域。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针对如黑脸琵鹭、勺嘴鹬、中华秋沙鸭、大鸨等珍稀濒危物种都开展过基于公民科学的同步调查与监测。国家和民间也开展过诸如黄河流域水鸟同步调查、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等针对迁徙水鸟的监测。整体来看,现有的大范围鸟类监测主要利用了鸟类在迁徙季集群利于调查的优势,针对珍稀濒危物种或迁徙水鸟而开展,覆盖范围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地和滨海湿地,国内尚缺乏针对陆地常见鸟类尤其是繁殖鸟类的大范围和长期的监测。

基于项目团队在成都市已连续两年开展的春季繁殖鸟类的定量化监测所积累的经验,充分利用现在发展迅猛的城市观鸟人群和组织以及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日益关注,本项目拟在三年里,推动观鸟群体在中国大陆的几个试点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个基于公民科学的繁殖鸟类监测网络,为未来该网络能进一步覆盖主要城市而奠定基础,也有望为中国城市鸟类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提供长期、科学系统、定量化的数据支持。项目将结合北美、欧洲和国内的相关经验,设计一套操作性强、标准化的监测技术指南,然后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社会经济现状,选择典型性和有代表性的试点城市进行实践和推广。项目将联合试点城市的公益组织、科研单位和志愿者团队等,通过建立数据收集、共享和分析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和认证体系以及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培养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有能力和意愿长期参与监测工作。项目还将通过数据共享 等方式与城市在地的林草和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合作,有力推动监测成果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本项目不仅有助于填补中国现有标准化鸟类监测工作中的数据空白,还将有助于在公众中普及科学理念和精神,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体系。

质兰基金会的理事会认为本项目是国内首个利用公民科学手段建设全国城市繁殖鸟类监测网络的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同意予以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