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臂猿
Gibbon
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
项目编号
202501071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2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58821.82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4 至 2026-03(第2年)
项目执行机构
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陈汉龙)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西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桂西南山地区
项目摘要
东黑冠长臂猿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在中国仅有5群35只,现有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且已趋近饱和。因此,确保栖息地恢复技术、增加长臂猿可利用栖息地的面积迫在眉睫。自2012年以来,广西邦亮国家级保护区为恢复长臂猿栖息地已造林约691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已造林地仍需持续多年进行抚育才能实现预期成效,但已造林地缺乏后期抚育、恢复效果有限,造林结果未达成生态恢复效果,未能融入原生景观;(2)栖息地恢复成效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对栖息地恢复工作和后续抚育工作作用的认识并未形成;(3)在栖息地恢复工作中社区参与严重不足,因此难以获得社区支持,恢复工作受放牧等人为活动影响。
本项目将在第一期基础上,贯彻专家会议共识,在保护区许可下增加监测维度和走访频度;在监测走访数据的指导之下,进行适当的抚育与补植工作;在社区共建苗圃中通过社区帮助采集种质与进行育苗,进行演替次生与顶级树种的储备,为下阶段进行补植作准备;基于苗圃采集种苗和本土植物,结合社区周边生态环境,制作环境教育课程并在社区进行推广与授课,增加保护工作的影响力。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针对邦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份启动的、总面积约403亩的七个栖息地恢复地块,项目团队与保护区一起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掌握了主要种植的树种、种植年份、种植密度、存活率、树高、胸径、地径、郁闭度和结果情况,测量了520株种植乔木的生长数据,评估了每个地块的栖息地恢复成效与不足。评估结果显示:多数林地急需除草、除藤、补植或增加树种多样性等后期抚育,有些林地还存在病虫害和动物损害,不同林地的抚育需求重点有别,且需要开展定期的监测。基于2023年秋季和2024年春季的评估结果,项目团队与保护区、长臂猿和植被专家共同讨论确定了采种育苗期、移栽苗木期、林地郁闭期、生态作用期四个阶段的评估体系,并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恢复成效评估标准。例如,在林地郁闭期应评估先锋树种的冠幅与郁闭度、结果情况,以及藤本与次生树种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而在生态作用期则应重点关注先锋树种的结果期与结果生物量,关注演替顶级和次生树种冠幅生长受先锋树种的影响。此外,评估还确定了弄教至弄扣、弄玉米、下皿后山和弄闲小这四个在三年内需重点开展抚育工作的地块。

项目还组织保护区和邦亮村三个屯的代表40人次外出学习参观,提升了社区参与栖息地恢复的积极性,也增加了通过开展自然体验和研学等活动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最终,项目推动上海根与芽与更老屯就共建苗圃暨自然教育基地达成共识,共同完成了基地的规划设计以及前期的整地、蓄水池、引水管道,防牛羊围栏和河沙苗床的建设工作。基地占地面积2亩,建成后,除可通过采种育苗来满足栖息地恢复所需特种苗木的需求外,还将用于开展长臂猿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以此增加当地社区的收入和长期持续参与保护区栖息地恢复工作的积极性。更老屯也承诺将20%参与栖息地恢复抚育和监测的收入用于共建苗圃和支持重阳节敬老、文艺队购买服装等集体活动。2024年基地已采集了岭南酸枣、南酸枣、野柿子、香椿这四种长臂猿利用植物的种子,为下一步栖息地恢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执行年,针对已识别的四个重点地块,项目将协助保护区开始建立长期的栖息地恢复监测体系,对这些地块的栖息地恢复状况进行定期的整体监测,并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下设置固定样地,开展自然恢复、直播种子、天然苗移栽、人工种植苗移栽等不同形式的栖息地恢复试验。项目团队将协助保护区对这些试验的效果进行长期监测、记录和评估,在必要时组织周边四个社区的村民参与人工抚育。项目团队还将组织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社区代表外出参访,学习其他保护区的栖息地恢复经验,并在实践中提升育苗、栽种、抚育和监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将自然教育基地内的苗圃中可用于长臂猿栖息地恢复的树种达到8种、每种可用的苗木达到100-200株。在与社区、保护区共建自然教育基地上,项目将协调各方共同商议在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中的职责与权利,并就未来自然教育基地的接待机制和路线等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