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猫
Chinese Desert Cat
人类活动对青海祁连山浅山带荒漠猫种群的威胁评估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2501076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7.7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609.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4 至 2026-03(第3年)
项目执行人
李晟(北京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农田、灌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青海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祁连山区
项目摘要
荒漠猫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是唯一的中国特有猫科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和中国红色名录分别评估为易危(VU)和极危(CR)。目前对于荒漠猫的调查和研究十分有限,缺少实地展开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本项目团队第一年调查发现,青海门源县分布有稳定的野生荒漠猫种群,对人类改造后的环境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也因此面临着多种人类活动的威胁。第二年对荒漠猫生态位进行量化评估,发现门源县荒漠猫对人类相关资源利用率高,因此容易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荒漠猫与人类活动有明显时间分离,但偏好利用人造林和农田边缘,且人类活动伴生的啮齿目动物是其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年中,本项目计划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定位颈圈追踪的方式,对门源县荒漠猫种群进行持续监测和追踪,并将研究范围拓展至远离城镇的近自然栖息地区域。此外,还将整合红外相机数据、社区入户访谈数据、物种分布记录、威胁信息等,从多尺度对荒漠猫生存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基于评估结果,我们将起草荒漠猫保护行动计划,并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提交国家公园等相关单位,提升当地对该物种的保护能力。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项目团队在30平方千米的青海祁连山浅山带内,通过90多个位点的红外相机布设、200多份粪便样品的食物DNA检测以及11只荒漠猫个体卫星颈圈信息的跟踪,进一步掌握了在植物生长季和非生长季,荒漠猫的日活动节律、平均家域面积、核心家域面积以及主要捕食的动物种类。在本项目区内结果发现,荒漠猫与人类的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时间分离,偏好利用次生灌丛和农田边缘的区域,明显呈现出对人类活动和建筑物的规避;啮齿目、兔形目和鸡形目动物是荒漠猫的主要食物来源,与人类活动伴生的物种(如田鼠、鼢鼠、家鼠等)占其食物的45%左右。

基于以上所掌握的栖息地时空利用特征,项目团队进一步识别出荒漠猫易于遭受路杀的位点和可能遭受到的人为干扰,并以此向地方管理部门提出了包括以下保护建议:1)在植物生长季,加强对次生灌丛中违规放牧、游乐或生火等活动的管理;2)继续保护次生灌丛,并在农田边缘设置缓冲区,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维持荒漠猫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质量;3)实施科学的啮齿类动物管理计划,避免使用对荒漠猫可能有害的灭鼠药物;4)在规划新的道路时,尽量避免穿越荒漠猫的核心家域或活动频繁区,并在关键位点设置限速标志。通过沟通与交流,当地管理部门已表示将在后续工作中将荒漠猫作为重点关注物种,已协调当地的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加强了对伤、病荒漠猫和因人兽冲突而被困个体的救助,并在本项目团队的协调下,成功完成对1只被救助个体的身体状况评估和野外放归。此外,项目团队还发布了多篇科普文章,为地方和国家媒体的相关报道提供科学素材,由此提高了项目地荒漠猫保护工作的知名度。

在未来一年里,项目仍将用红外相机和颈圈定位跟踪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项目地内荒漠猫的种群密度、栖息地利用、同域分布物种和面临的威胁等开展持续监测,以进一步掌握这个分布在城镇周边的荒漠猫种群的动态及栖息地变化趋势。项目还将在门源县选取一片面积相近、远离城镇的近自然栖息地开展同样的研究,以分析荒漠猫在活动偏好、栖息地利用和威胁等方面的差异。项目还将整合历年的调查数据,协同其他研究结果(如同域分布的小型哺乳动物的数据),综合分析荒漠猫与其他兽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了解这种互作对该物种栖息地利用与活动模式的影响。通过整合红外相机数据、物种分布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等,项目还将在门源、祁连山及全国三个尺度上系统评估荒漠猫的分布状况,以了解门源县荒漠猫在生态学上的代表性。最后,项目将整合三年的研究成果,综合评估青海门源县荒漠猫的生存状况、与人类的关系及面临的威胁,基于此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商讨、制定和实施项目地荒漠猫的保护行动计划,以此进一步推动该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