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生态系统
Desert Ecosystem
张掖北部荒漠兔狲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项目编号
202507005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98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710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10 至 2026-09(第2年)
项目执行机构
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负责人:夏心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项目摘要
兔狲(Otocolobus manu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最不受关注的猫科动物之一。尽管兔狲广泛分布于亚洲,但由于缺乏调查,其分布与种群状况尚不明确。在国内,兔狲记录主要集中于高原地区,而对荒漠地区的关注较少。项目团队的调查显示,甘肃张掖北部荒漠地区可能存在多块兔狲高质量栖息地,部分地区兔狲种群密度可达18.3 ± 7.0只/100平方公里,高于已知密度较高的蒙古中部。与此同时,该区域普遍缺乏对荒漠中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估。根据项目第一年调查显示,灭鼠、近年的干旱气候、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都可能对兔狲栖息地及种群产生负面影响。为降低潜在威胁对兔狲种群的影响,项目计划在张掖北部展开兔狲种群的调查与监测,掌握张掖北部荒漠兔狲的分布与栖息地选择情况、食性、威胁等基础信息,证明该地区兔狲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价值、确定兔狲关键栖息地及主要威胁,通过政策倡导等方式推动当地政府部门对兔狲栖息地的保护行动。针对兔狲高密度分布区域,联合企业开展饮水点、人工巢穴等兔狲栖息地优化工作。同时,通过在地宣教和网络科普传播,提升公众对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项目团队在57个1X1公里网格中布设了128台相机,对临泽县赛车场(20平方公里)、彩龙岭对照样地(17平方公里)和甘州区平山湖乡治沙区(20平方公里)内的野生动物开展了红外相机的全年网格化监测,并通过访谈等方式收集了项目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和当地社区对兔狲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愿。监测结果显示,在赛车场所在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2024年5月至9月生长季内,兔狲的相对多度指数(RAI)与过去两年的生长季相比,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从2022年的0.04减少到了2024年的0.005;鼠类的生长季RAI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从0.035减少到0.007。该地区兔狲及其取食的鼠类的减少,可能与该区域2023年2月风电场开始运营、2023年生长季内开展的政府灭鼠工程及2023-2024两年生长季的干旱等多重因子相关,但具体哪个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还有待更长期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来揭晓。治沙区是从本年度才开始系统的红外相机监测的,2024全年共有7处拍摄到兔狲,证明这片以人工种植的梭梭或原生的白刺为优势种的沙漠环境也为兔狲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项目对捡拾的兔狲粪便进行食性分析后发现,在治沙区的沙漠环境中,兔狲主要捕食大沙鼠和子午沙鼠;而在赛车场的土质荒漠环境中,粪便中鼠类的相对比例显著少于治沙区,显现其食性则更趋多元,除鼠类外,还包括了蒙古兔、麻雀、雨燕等,这一食性的差异也可能与灭鼠工程相关。项目还发现由于治沙区距人类居住区域较近,此地兔狲的生存还面临流浪狗的威胁。此外,项目还通过发布和提交《河西走廊荒漠风电区域兔狲保护报告》、开展多场科普讲座、培训当地林草系统基层技术人员、在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等方式,努力提升公众和当地主管部门对该地区以兔狲为代表的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基于以上调查和监测成果,项目团队在2025年上半年,用配套资金在赛车场和治沙区建设了5处野生动物饮水点、12处22个人工洞穴,以解决干旱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沙漠环境下兔狲赖以躲避、栖息和繁殖的洞穴容易塌陷以及天然洞穴易被流浪狗攻击的问题。

在下一个执行年中,项目将继续在赛车场、彩龙岭、治沙区三个区域内开展红外相机年度监测,以掌握兔狲等野生动物的年度动态变化。为更准确地掌握鼠类的种群数量和变化趋势,项目还将在三个区域增设鼠类调查样方。对于已建成的人工洞穴和饮水点,项目将通过持续监测,掌握野生动物的使用情况,并评估其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提升上的效果和必要性,总结相应的经验和教训。项目还将继续跟踪和监测这片以兔狲为代表的高价值荒漠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各类威胁,并通过与政府联合开展科普宣教和发布《张掖荒漠常见动植物科普手册》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及当地政府部门对荒漠生态价值的认知,为后续政策倡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