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人为水下噪声威胁下的安庆河段长江江豚保护对策研究与行动倡导
项目编号
202504012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7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7 至 2026-06(第1年)
项目执行人
黄龙飞(安庆师范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保护议题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安徽
项目摘要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且唯一的淡水鲸类,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洞庭两大通江湖泊中。近年来,“十年禁渔”等举措初步遏制其种群衰退趋势,但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长江干流密集的航运与工程活动,对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正构成严峻威胁。长江江豚高度依赖声波进行环境感知与交流,以上活动所产生的水下噪声正严重干扰其捕食、抚幼等关键行为,并影响到种群的恢复。

长江安庆段为干流江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个体占比超32%。其中,鹅毛洲-官洲江段(以下称安庆河段)港口密集、通航频繁且栖息地类型多样,是野外江豚研究与保护的重点区域。本项目拟在该区域实施为期三年的“调查-诊断-干预”系统性江豚保护研究。首先,结合船基目视调查与被动声学监测,掌握江豚种群分布与栖息特征;而后,借助定点声学监测与分析,量化水下噪声特征及其对江豚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制定船舶限速(降噪)、固岸材料优化(降低声反射)、施工时段规划(避开江豚敏感时期)的科学建议,供当地江豚保护区参考实施。同时,协助保护区向涉江单位、企业以及社区传播研究成果,以建立多方协作的长效保护机制,实现人豚和谐共生。
资助理由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小型齿鲸,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及鄱阳湖中。2022年的科考结果显示,其野外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由于偏好水流较缓、食物资源丰富的水域,在长江干流中,约有80%的江豚栖居在近岸300米的浅水域,其中长江安庆段是干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栖息地之一,种群密度最高,约有192头,占整个干流江豚数量的32.3%。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食物资源不足、水体污染、船只螺旋桨碰撞造成的个体伤亡、水下噪音污染、河岸硬化和港口航道建设等工程对江豚栖息空间的压缩以及栖息地的破碎化。

近年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长江大保护政策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在长江安庆段,鱼类资源有所恢复、水质状况逐步改善,涉水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管理也日益规范。然而,项目团队前期的声学监测显示,该河段由于贯穿城区,航运频繁、工程繁多且存在大量固化河岸,水下噪声的强度常超过江豚听觉敏感频带,对其导航、觅食和交流存在极高的干扰风险。密集往来的船舶与涉水工程所产生的持续性、高强度的水下噪声,叠加自然泥沙河岸经混凝土/块石硬化后增强的边界声反射,有可能会严重干扰江豚的觅食与声呐定位,影响母子豚之间的沟通等重要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其脱离原有栖息地,造成栖息地和种群进一步破碎化。

本项目在未来三年内将在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鹅毛洲洲尾至官洲洲头江段这一全长约57 km的河段,通过走航目视调查与拖曳式被动声学监测,掌握该河段江豚的种群数量、分布特征、水下噪声污染情况,评估水下噪声对江豚听觉、发声及分布的影响,尤其是通过比对块石硬化河道和自然泥沙河道的水下噪声特征,量化评估硬化河道对江豚的影响,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船舶限速、固岸材料优化、施工时段规划的降噪建议。项目还将协助保护区建立与科研单位、长江航道局和安庆石化等多方的沟通与合作机制,通过技术指导,协助保护区试验降噪管理措施,验证其保护成效,总结相关经验,为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江豚的保护、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减少噪音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终审委员会一致认为,水下噪声污染是淡水和海洋近岸生活的鲸豚类物种普遍面临的威胁之一,该项目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项目地江豚的保护和保护区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其他面临类似威胁的鲸豚类物种的保护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意予以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