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鸟
Bucerotidae
多维度推进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保护
项目编号
202504063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7 至 2026-06(第4年)
项目执行人
张利祥(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横断山南段区
项目摘要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可同时监测双角、花冠皱盔和冠斑 3 种犀鸟稳定繁殖的区域。在质兰资助下,保护区连续实施 3 期犀鸟项目,成果丰硕:完成犀鸟种群数量与分布、巢穴及主要营巢树四数木、食源树种及物候等基础调查;掌握 3 种犀鸟繁殖周期、日活动节律、繁殖巢“供不应求”等关键信息;组建巡护队1支有效开展栖息地保护;与雪梨村委会成立共建共管,推进观鸟规范管理与科普宣教;完成人工巢箱 3 代改造,成功招引犀鸟入巢繁殖等。
当前保护工作仍面临:犀鸟繁殖巢穴供需矛盾突出,人工巢箱推广困难;共管社区观鸟产业群众参与度、受益面等情况不明,制约共建共管深化;栖息地违规与不文明观鸟行为时常发生等挑战。保护区意在通过:采用 “人工巢箱优化 + 天然巢洞修复” 方式,探索解决巢穴不足问题。开展犀鸟繁殖期监测和栖息地巡护,记录年度种群数量、巢穴利用等情况,建立数据库,确保犀鸟繁殖出巢成功率100%。开展观鸟产业现状和问题调查评估、巡护队能力建设提升、犀鸟保护和观鸟产业培训,建立多方协调机制、巡护队和村小组激励机制和量化考评标准等,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推动犀鸟及栖息地长效保护,实现犀鸟繁殖种群稳中有升。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执行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0-2022年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完成德宏州芒市、瑞丽、陇川、盈江四个县市的涉及热带季雨林分布的21个乡镇41个村庄的社区访问调查,以及36条样线的实地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州五种犀鸟(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棕颈犀鸟、白喉犀鸟)的分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巢穴数量和栖息地特征等信息,填补了全州犀鸟种群和保护现状的信息空白。

从2023年起,项目聚焦保护区在盈江县洪崩河范围内的冠斑犀鸟、双角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通过年度繁殖种群和行为监测、自主或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栖息地专项调查,全面掌握了过去三年内犀鸟的巢穴数量与分布、繁殖行为与规律、繁殖成功率及其动态变化,获得了三种犀鸟的食性、筑巢树种和食源植物的种类、分布、物候等信息,发现了观鸟行为虽没有影响到犀鸟的繁殖成功率,但对双角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的繁殖期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监测和研究结果为了解犀鸟的生存现状、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区发现不同种犀鸟间、犀鸟和鼯鼠间存在巢洞竞争行为,犀鸟种群增长可能已受巢穴数量限制。针对此需求,保护区从2023年起开始了人工巢箱制作和安装试验,经过3代人工巢箱改造提升以及15个犀鸟人工巢箱的制作与安装,在2024年3月,首次成功招引到一对花冠皱盔犀鸟入住人工巢箱,从而实现了零的突破。监测结果显示,在保护区的洪崩河区域,2021年犀鸟繁殖21巢,新增1巢,繁殖成功21巢;2023年共繁殖26巢,成功23巢;2024年繁殖的29巢幼鸟全部成功出巢,其中旧巢复用23巢、新增4巢、人工巢箱招引1巢。

犀鸟年度繁殖成功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保护区在洪崩河区域开展的社区共管共建工作。2023年,保护区首次与雪梨行政村签订了社区共管协议,支持村民成立了观鸟合作社。双方共建了一支由4名村民骨干组成的社区巡护队,对栖息地开展定期巡护,减少人为干扰。双方还在进入保护区的社区关键入口设置了2个卡点,由社区协助保护区对观鸟人群及其行为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总长40余公里的5条巡护监测样线,除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巡护外,社区巡护队在2023年共巡护170人次,实现了90%进入保护区观鸟的人员都能按要求进行实名登记,犀鸟栖息地破坏案件为零,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观鸟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管控。社区巡护队员在2024年增加至11人,来源覆盖三个自然村,巡护和监测能力继续提升,全年共完成383人次栖息地的巡护。通过联合督查、科普宣教、鸟点规范管理、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指导社区观鸟产业发展、引导村民发展食源点拍摄、巢拍等观鸟新体验等活动,保护区的犀鸟和栖息地保护等工作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普遍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不仅使观鸟行为更加有序、人为干扰持续减少,也使共管社区生态观鸟旅游稳健发展,持续带动社区增收创收。保守估计,2024年带动社区创收45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7.8万元。

基于过去五年的研究、监测和社区共管成果以及犀鸟及其栖息地保护面临的挑战,项目已制定了《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就地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6-2030年)》。未来三个执行年中,为了提升社区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推动犀鸟及栖息地的长效保护,实现犀鸟繁殖种群稳中有升,保障每年繁殖出巢的成功率都能实现100%,项目将依据此行动计划,探索人工巢箱的优化及天然巢洞的修复,争取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有效解决犀鸟繁殖现有巢穴的供需矛盾。项目还将进一步深化社区共建共管,与四个自然村制定并签署《犀鸟保护村规民约》,让更多社区成员参与到栖息地巡护等保护工作中来,并通过建立多方协调机制、量化考评标准和奖惩机制,实现对观鸟点和观鸟行为的精细化、常态化和科学化管理,并促进社区观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保护区将每年持续开展犀鸟繁殖期的监测和巡护工作,记录年度种群数量、巢穴利用、繁殖规律和人为干扰等情况,建立数据库,定期评估各项保护管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