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执行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上线的iDOLPHIN网站,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中华白海豚分布、种群数量、保护现状的综合性呈现,为该物种的科学决策和保护行动提供了依据,填补了该物种综合保护信息平台的空白。用户可在网站的“种群仪表盘”中,通过交互式地图和图表等可视化信息,直观、清晰并快速地了解该物种在三娘湾、粤东、厦金海域的三个小种群及珠江口、雷州湾海域的两个大种群,从2010年至今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趋势、濒危程度、主要威胁因子、灭绝风险、个体活动范围与已建保护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项目团队还在网站的“保护证据”栏目中,按“研究-计划-实施-评估”四个模块,对文献整理出的128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展示。用户可在此查找、下载或上传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相关政策文件及各类保护行动信息。
项目团队还开创性地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通过野外拍摄、合作共享、培养公民科学家等方式,积累了来自5个野外种群的37727张中华白海豚的背鳍照片,识别出了3187头个体及其位置信息。基于该AI模型上线的iDOLPHIN微信小程序,不仅可帮助科学家和管理者在野外研究和保护实践中识别个体,还可让渔民、观豚爱好者等公众也参与到该物种保护信息的收集中来,并在iDOLPHIN网站上实时呈现这些信息。
从2021年至今,项目团队除持续并及时更新、扩充iDOLPHIN网站和小程序的保护信息外,还与广东省检察院、中科院深海所、南澎列岛国家级保护区等十多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保护机构等开展交流与合作,根据各方的需求不断完善两个数字应用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度。项目招募了32名志愿者和5名渔民,参与保护信息的收集与管理,累计获取公民科学家上传的保护信息235个、个体识别照片14,799张。项目还通过联合其他公益组织举办中华白海豚影像展,与九元航空、微众银行、微软等企业合作开展科普宣传、在网站上为白海豚个体颁发数字身份证并鼓励公众认领等活动,提升了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社会影响力。
在下一轮的三个执行年中,项目将针对科研团体、保护管理/决策者、公众这三大类主要用户,基于目标用户的画像及需求分析,来丰富iDOLPHIN网站和小程序的内容,完善其功能,使网站成为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中华白海豚保护信息资料库,并让iDOLPHIN小程序成为公民科学家和保护行动者乐于且易于使用的保护工具。项目还将继续鼓励和培养更多志愿者参与到该物种的日常拍摄、信息整理、科学研究和各类保护行动中去。此外,项目还将联合其他相关的保护机构,上线白海豚保护的微信公众号,建立民间保护网络,通过整理、写作、编译和发表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的文章,并每年发布中华白海豚保护观察报告,使更多公众能及时掌握该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的空缺和需求,了解相关的保护行动及成效。项目最终将基于中华白海豚的AI个体识别,以网站、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在科研单位、管理/决策部门、公益机构和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推动更多在地保护行动的落地与威胁的应对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