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
Changdao Islands
长岛群岛秋季迁徙候鸟调查与保护项目
项目编号
202504067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405.2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7 至 2026-06(第2年)
项目执行机构
青岛市观鸟协会(负责人:于涛)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减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山东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黄渤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东部沿海鸟类主要迁徙路线上,是猛禽和鸣禽等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由于保护区位于山东唯一的海岛县——长岛县上,岛屿众多、陆地面积极为分散,所以管护难度很大,仍面临盗伐、偷猎、污染、火灾等威胁。
  2024年一期项目执行中在大黑山岛、砣矶岛与保护区合作,通过志愿者团队建设、迁徙季鸟类巡护与监测、社区调查等工作,初步构建 “政府 - 科研 - 民间机构 - 志愿者” 四方协同保护机制,实现大黑山岛日间鸟网清零,砣矶岛盗猎案件下降 80%,并发现小竹岛白额鹱繁殖地,完成猛禽迁徙路径追踪等科研突破。但当前仍存在巡护监管系统性漏洞(如夜间盗猎)、监测巡护覆盖不足(仅大黑山岛、砣矶岛部分区域)、社区参与深度有限(本地志愿者仅 4 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二期项目工作中,将进一步拓展监测和巡护范围(北隍城岛),构建本地志愿者团队、优化巡护方案修复巡护漏洞,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社区工作,提升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激活社区内生保护动力,实现长岛鸟类保护的可持续性。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秋,项目团队与保护区紧密合作,共招募和培训外来志愿者 29 人和本地志愿者4人,在过往非法布网捕鸟严重的大黑山岛和砣矶岛,开展了为期40天的秋迁鸟类巡护工作,累计巡护时长超过 1000 小时,有效解决了保护区内岛屿分散和人力不足的痛点。项目以“保护区+当地政府+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合作形式,首次开展“分批次、全时段”巡护,在大黑山岛,未发现任何盗猎行为;在砣矶岛,仅发现并拆除了非法鸟网 1 具,盗猎案发率则较 2023 年下降了 80%。项目还通过两岛8个村的社区访谈,初步揭示了当地人口老龄化严重、捕鸟行为隐蔽化、存在消遣型捕鸟的现象以及当地村民保护认知上的盲区与误区,为下一年进一步开展社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期项目的亮点是,不仅有效减少了盗猎行为,还首次掌握了项目地迁徙猛禽的本底数据及迁徙规律。在大黑山岛和砣矶岛,项目累计记录到猛禽 23 种、43876 只,并记录到当年全国第二个 “万猛日”——单日监测记录到猛禽 10360 只。项目还联合科研单位同期环志了103只猛禽,并为21只猛禽佩戴了 GPS 追踪器,从而在国内首次完整记录了 2 条渤海海峡的猛禽迁徙路径,并较为完整地解析了风向对猛禽跨越渤海海峡时路线选择的影响。此外,项目还在小竹岛首次发现了超 500 只的白额鹱最大繁殖种群,确定这是目前国内已知的白额鹱最大繁殖地,填补了黄海区域海鸟繁殖地记录的空白。

下一个执行年,项目将通过协助保护区建立起多部门的沟通机制、扩展监测和巡护范围至北隍城岛,优化巡护监测路线与行动计划,保障本年度迁徙猛禽和其他鸟类安全迁飞过渤海海峡,并掌握本年度秋迁猛禽的数量、路线和迁徙规律以及白额鹱种群的繁殖和受威胁状况。项目还将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本地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分层培训,实现本地志愿者的多元化,并提升其独立开展保护行动的能力。此外,项目将通过开展目标社区生态史、生计史和生活史的调查,举办护鸟茶会、自然课程进校园、游学营和媒体宣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不同目标人群保护认知、态度和行为的了解,提升当地不同目标人群对鸟类保护的支持度,探索进一步撬动社区参与保护的可行路径。
项目活动
2025
Jul18
2025年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季迁徙季巡护工作,为适应实际情况,完善巡护方案,新增北隍城岛监测点,共大黑山、砣矶岛、北隍城岛3个巡护区域,预计累计招募28名志愿者,其中外部志愿者24人、本地志愿者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