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猴
Nycticebus coucang
滇东南懒猴种群调查与保护
项目编号
202507045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0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10 至 2026-09(第3年)
项目执行人
倪庆永(四川农业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西双版纳区
项目摘要
懒猴是懒猴科(Lorisidae)灵长类的总称,为小型树栖夜行性动物,具有独特的生理、生态及行为特点,在国内仅存两种,即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和倭蜂猴(Xanthonycticebus intermedius),均被IUCN评估为濒危(EN),并列入CITES附录I。云南东南部是历史资料及访查记录中记载的两个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但其原生种群的分布缺乏确切证据,且数十年中其具体分布地点及数量始终处于模糊状态。另外,受长期的捕猎及人类活动影响,本区域内懒猴种群面临的威胁日益加剧,但本底数据及专业认知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种群现状评估及针对性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前两个年度中,本项目通过全面系统的访查及实地样线调查,已获得蜂猴和倭蜂猴在本地区分布的实证,确定了种群重点分布范围,并对其栖息地进行了系统评估,初步明确了当前懒猴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此基础上,本年度项目将设计合理的保护策略并进行实地验证,同时通过社区访谈、意识评估及招募监测专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懒猴监测体系,探索可行的社区共管保护模式,并与各个利益相关方合作拟定初步的懒猴保护行动计划。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4月至9月,在麻栗坡县境内,项目团队通过数十个关键人物的访谈确定了懒猴的重点分布区,并通过实地的样线调查,获得了3个地点倭蜂猴个体的影像数据,确认了5个新的倭蜂猴重点分布区,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从河口、马关到麻栗坡的滇东南地区倭蜂猴分布的重点区域。项目还基于两个执行年的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并参考无人机采集数据,建立了Maxent和Invest模型,根据人为活动程度、植被类型及覆盖度、温度等关键因子对懒猴栖息地及其适宜性进行了量化评估,完成了《滇东南懒猴栖息地特征评估报告》。评估结果表明温度、降水、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均对懒猴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现有倭蜂猴的种群分布更偏好人为干扰少、气候稳定(干季均温>12℃)、降水充足湿润(年降水量1500-1800 mm)的原始林边缘及次生林区,也进一步确认了该物种正面临严重的栖息地破碎化和连通性不足的威胁。项目团队因此推测,在项目地,非法捕猎及贸易已不再是倭蜂猴种群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农田、人工林地、公路扩张等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电击、路撞、群体交流阻碍正严重威胁该物种的生存。

以上这些可视化且量化的滇东南倭蜂猴种群分布及栖息地现状数据,已被用于推动IUCN灵长类专家组将(北)倭蜂猴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2023-2025)”之一,并为IUCN红色名录评估该物种的濒危等级提供了重要信息。项目收集、整合和分析的包括救护记录、目击记录、分布热点、种群密度与变化趋势、适宜栖息地特征等在内的最新生物和生态学数据,不仅回答了长期以来科学界对倭蜂猴原生种群分布存在的争议,还为下一步保护区和当地林草部门制定保护和监测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项目团队还协助河口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马关古林箐和麻栗坡老山省级保护区确定了15条懒猴的固定监测样线,制定了标准化的懒猴监测规范及社区共同参与的懒猴监测方案。项目为保护区培养的15名监测人员已掌握了懒猴行为识别、GPS巡护轨迹记录等技能,已能独立开展基础监测工作。目前大围山及古林箐保护区已将懒猴的监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开始实施。为推动懒猴成为滇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项目还通过官媒和自媒体宣传、与保护区一起开展社区宣教工作、以及招募村民成为懒猴信息汇报员,扩大了公众对懒猴的认知以及当地保护部门对该物种的重视,项目提出的针对栖息地连片性的修复及电击防护等保护建议,也已获得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在下一个执行年中,项目团队将基于之前已掌握的懒猴分布、密度、威胁等信息,协助当地的保护区和林草部门,从社区中招募和培养懒猴监测员,以进一步加强保护区的懒猴监测能力。项目会在栖息地破碎严重、有懒猴跨越公路或电线的目击记录的地区,探索建设人工冠桥,以增加栖息地的连通性并减少懒猴被路杀或电击的风险。项目还将联合关键利益相关方,通过社区调查、访谈和会议等方式,共同协商和制定出区域性的懒猴保护行动计划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