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金钱松种群调查、评估与社区保护
项目编号
202507105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49998.2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470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10 至 2026-09(第5年)
项目执行人
杨永川(重庆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武陵山区、黄山—怀玉山区、武夷山区、鄱阳湖区
项目摘要
金钱松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古老孑遗植物之一。目前,金钱松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自然种群数据缺乏、自然种群更新受阻、社会/科研关注度低以及缺乏科学的保护体系。在过去三个执行年,项目组已通过野外长期监测、室内外实验、基因测序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金钱松自然种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查与评估。这是对金钱松就地保护方式的深入探究,而人工种群的建立则可以被视为物种迁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自然种群、人工种群的系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金钱松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方式之间的互补作用、探究科学的保护体系,并扩大项目保护范围。作为世界五大庭院树种之一,金钱松被广泛引种,存在大量金钱松人工种群与散生古树个体。本项目旨在通过野外调查、基因测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金钱松人工种群及散生古树进行分布有效性评估、保护和管理状况评估、遗传信息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往期工作成果,构建全国范围的大格局金钱松保护体系,凝练以金钱松为代表的一类伴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框架体系,与各级管理部门对接,力争形成保护典型案例,推进保护指南编制。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四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团队通过大量扎实的野外调查和访谈,系统查清了福建南平朱熹墓、江西庐山风景区、浙江中国金钱松森林公园、江苏西郊公园、江苏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安徽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湖南衡山风景名胜区内金钱松主要人工种群的分布、种植规模、群落结构、群落特征、健康状况和管理现状,填补了国内该方向研究上的空白。项目所建的8个样地15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发现:金钱松人工种群树龄集中在40年左右,属于中龄林,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型森林公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和文化遗址与纪念地中;在森林公园中,金钱松占绝对优势地位,柏科和壳斗科也是优势科;在风景名胜区中,主要混种有杉木、柳杉、水杉等针叶树种和红果山胡椒、刺槐、五裂槭等阔叶树种;在文化遗址与纪念地中,物种的丰富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类,以松科(如金钱松)和柏科为优势科。项目针对人工种植种群对所处生境的适应性,初步创建了“健康-适应-分布”的三维分析框架及量化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发现:金钱松人工种群各分布区的保护有效性呈现显著差异,凡实施科学补植、健康监测及种源管理的地区,人工种群对栖息地的适应性显著高于全依赖自然更新或被动维护的地区;金钱松人工种群的整体健康情况处于不良的临界适应状态,推测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人工种群的土壤碱化,影响了菌根共生系统,导致人工种群的健康受损,有些人工种群的健康状况还受到了游客活动、气候胁迫和人为改造等压力的影响。

项目还完成了金钱松自然种群的生活史年度监测,并完成了种子原位播种实验样地的年度监测。项目开展的多因子控制实验结果发现,金钱松野生种群的天然更新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种子萌发阶段,需要土壤中有高密度的种子和良好稳定的生境,而在幼苗的建成阶段,对光照的需求相比基质和凋落物覆盖度更重要。金钱松的自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恢复应保证高播种量(≥40粒)并控制土壤含水率在15%-20%。在幼苗建立阶段,则应当选择林窗或适当疏伐以保障光照。金钱松母树种子产量年度监测结果显示,金钱松的结实可能具有显著的“大小年”遗传习性,有些年份会有“零结实”的现象。

在下一个执行年里,项目将开展金钱松人工种群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收集人工种植与管理的历史信息,解析人工种群的遗传结构,界定独立进化单元与管理单元,构建全国范围的金钱松遗传管理单元建设方案,提出金钱松人工种群的科学性管理建议。项目还将继续开展天然种群的母树与幼苗监测、种子生产动态监测、林家塘原位播种实验的季度监测与样地维护,并在林家塘建立生境改良试点,开展本底调查,进行林窗疏伐与土壤改良,验证关键限制因子的调控途径,同时组织社区参与监测与管护,完成改良试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