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
Amphibians
基于公民科学的福建三种特色濒危两栖动物调查、监测和保护
项目编号
2025071071C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996.5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10 至 2026-09(第3年)
项目执行机构
厦门市雎鸠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负责人:罗忠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湖泊、农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福建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武夷山区、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福鼎蝾螈、潮汕蝾螈和小腺蛙是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濒危两栖类,由于缺少公众关注和专项研究,加上栖息依赖于小微湿地,呈现分散和依环境变化快速的特点,信息失真,保护工作存在空缺。在质兰基金会支持下,雎鸠生态自2023年开始,针对上述3个物种开展调查、监测和保护,以期建立起以社区、公民科学家、志愿者为主体的濒危两栖动物保护新模式。过去两个执行年,项目建立了约60人的跨地区公民家团队,基本掌握了3个濒危物种的分布态势和受胁因素,识别出优先保护物种福鼎蝾螈;在福清灵石建立了以NGO、公园管理处、志愿者协同运行的小腺蛙保护模式,成功进行了栖息地实验性修复工作。联合福鼎太姥山景区管理机构,共同协调当地关联机构开展福鼎蝾螈栖息地保护工作,唤醒福鼎蝾螈在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烙印,初步建立起以社区机构为主的福鼎蝾螈保护模式。

第三执行年,项目将通过发行图鉴、改善小程序体验,提倡新的两栖类观察方法,以科学调查和研究,还原这些濒危物种真实状况,提高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带动更多机构参与福鼎蝾螈保护,开展福鼎蝾螈栖息地实验性修复,巩固和完善基于社区的保护机制。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在公民科学家的培养上,项目通过发行《福建常见两栖类图鉴》、改版“八闽两栖类”小程序、发布15篇科普文章和46种蛙类的鸣声、开发蛙鸣AI识别模型并实现福建省39种蛙类鸣声的识别,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两栖类观察的门槛,吸引了400多人加入了两栖类调查和保护的爱好者微信群,新培养出12名能识别常见蛙类的在地公民科学家,使公民科学家队伍的总人数超过了50人。截止目前,在福清灵石森林公园、连江高岳村和宁德太姥山风景区,当地志愿者已成为两栖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监测主力。

本年度开展的三种濒危两栖动物的分布现状和威胁调查,覆盖了福建省90%的县域和浙江的泰顺和庆元县,调查面积较上一年提高了40%,调查到的福鼎蝾螈和潮汕蝾螈的分布点和数量均较上一年有所增加,监测到的小腺蛙分布点及种群数量也稳中有升,基本掌握了这三个物种本年度在福建的主要分布点和威胁状况。项目在霞浦县发现了福鼎蝾螈的新纪录,在永安市和泰宁县发现了潮汕蝾螈的新记录;在福鼎、莆田城厢区以及泉州洛江区、泉港区和丰泽区发现了小腺蛙的新纪录。项目还记录了两种蝾螈的卵和蝌蚪形态、小微生境和生活史等重要信息。项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访谈、观察并查阅地方年鉴,发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将水田改为种植茶叶或经济作物,造成了两种蝾螈栖息地的急剧萎缩,而在个别地区,放生的外来物种也是威胁之一。以上调查结果都通过小程序对外公布,不仅极大提升了公众对这三种两栖动物的科学认知,也为各方的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就地保护行动上,项目团队在灵石森林公园建立了“在地志愿者监测为主、保护机构配合”的模式,成功开展了小腺蛙栖息地修复试点的后续监测工作,并获得了森林公园和当地镇政府的支持。通过一整年的监测,掌握了小腺蛙利用修复点繁殖、越冬和栖息的情况。项目还针对福鼎蝾螈所面临的放生和栖息地消失的威胁,充分利用该物种作为传统祈雨仪式中吉祥物的文化价值,调动了地方政府、种植户、风景区及寺庙管理机构对该物种保护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初步形成了 “景区管理部门主导、茶叶生产商和景区寺庙配合”的栖息地保护方式,由景区管理处对参与机构提出不得在栖息地内放生的要求,对受到污染威胁的水坑进行环境治理,项目团队则通过制作和发放《太姥山风景区福鼎蝾螈监测和管护手册》等方式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项目还通过在镇中心小学开设了10节自然教育课程, 引导学校、老师、学生了解和关注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福鼎蝾螈的保护现状。

第三个执行年,项目将继续通过完善小程序和蛙鸣AI识别工具、更新和发放《福建常见两栖类图鉴》2.0版、组织培训和比赛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展公民科学家的招募渠道,吸引更多公众关注两栖类的保护,培养更多志愿者参与两栖类的调查、日常观测、监测和保护。项目将在福建未开展过调查的县域继续开展滇源属物种的分布、数量和威胁调查;在柘荣和霞浦对福鼎蝾螈进行更充分的调查,摸清其分布范围,寻找影响这个物种生存的关键环境因子;基于之前收集的潮汕蝾螈的资料,与科学家合作厘清分布于福建的潮汕蝾螈的分类地位。项目还将继续探索公民科学家在地保护模式,在太姥山景区开展福鼎蝾螈栖息地修复试验,推动当地建立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的福鼎蝾螈保护机制,并在灵石森林公园继续开展小腺蛙栖息地保护和栖息地修复试点的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