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
Da Wanqu
粤港澳大湾区印太江豚的种群现状评估
项目编号
201904023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46.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536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65799.8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18134.13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19-07 至 2020-12
结项通过时间
2021-06-24
项目执行人
林文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东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印太江豚属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由于生活在渔业生产活动较为集中的浅海海域,误捕是造成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经严重枯竭,渔业生产活动也相应发生改变。而资源和人类活动改变对印太江豚造成的影响却一直不甚清楚。我们此前的研究通过构建生命表,发现珠江口的印太江豚种群一度以3.6%的速度逐年衰退,但近期呈现缓慢恢复趋势。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海域印太江豚的田野数据几近空白。我们无法通过观测数据直接证实该种群的动态变化,更难以深入探讨种群动态演化的内源性因素(如生存力改善、出生率提升或外部群体的个体迁入)及造成相应种群动态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
   珠江口的印太江豚我国唯一一个已知发生种群修复的鲸类群体,对这一种群的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种群修复的机制,并将这一经验应用于其他鲸豚类种群。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即,我们希望设定跨行政区域近海鲸类资源调查方案,并在本项目结果上制定中长期调查计划,使印太江豚成为近海岸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成为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标签。
资助理由
印太江豚属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由于生活在渔业生产活动较为集中的浅海海域,兼捕是造成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经严重枯竭,渔业生产活动也相应发生改变。而资源和人类活动改变对印太江豚造成的影响却一直不甚清楚。团队此前的研究通过构建生命表,发现珠江口的印太江豚种群一度以3.6%的速度逐年衰退,但近期呈现缓慢恢复趋势。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海域印太江豚的田野数据几近空白。我们无法通过观测数据直接证实该种群的动态变化,更难以深入探讨种群动态演化的内源性因素(如生存力改善、出生率提升或外部群体的个体迁入)及造成相应种群动态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

珠江口的印太江豚我国唯一一个已知发生种群修复的鲸类群体,对这一种群的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理解种群修复的机制,并将这一经验应用于其他鲸豚类种群。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即,项目希望设定跨行政区域近海鲸类资源调查方案,并在本项目结果上制定中长期调查计划,使印太江豚成为近海岸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成为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标签。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在第一个执行年内,项目通过获取的2011-2020年期间101头死亡印太江豚的年龄信息,用模型构建了静态生命表并进行了种群生存力分析。结果发现大湾区印太江豚的种群数量延续了2006-2014期间的稳定发展趋势,这个种群的受威胁状况为近危水平,其灭绝风险要小于该物种的全球水平。本项目在2019年10月和2020年8月开展了两次野外调查,但由于双观测平台调查方法的遇见率低,调查受到台风等极端气候影响、调查人力和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共获得了11条江豚的野外观测数据。由于数据量不足,项目没能按预期估计出大湾区江豚的种群密度和数量,但收集的组织样本的种群遗传学分析显示,大湾区的江豚种群可能为一个独立小种群,其分布的边界可能在汕头至惠州沿海。此外,项目通过生态栖位模拟重建了湾区印太江豚的潜在栖息地,并通过实地考察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本项目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数据分析,掌握了2010年以来珠江口印太江豚种群的动态演变趋势,并提出应将湾区的印太江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遗传单元进行管理和保护。此外,项目还通过讲座和媒体采访等,向公众传递了项目成果及大湾区鲸豚保护需求和管理建议。
项目活动
2021
Dec21
印太江豚是珠江口最常见的搁浅鲸类之一,它是珠江口近海生态系统重要的一员。但我们对印太江豚的认知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