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Si Chuan
人类干扰对金顶齿突蟾分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2001045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40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44892.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9019.2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0-04 至 2021-03
结项通过时间
2021-07-16
项目执行人
胡军华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四川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在当前人类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不断加剧,如何维持濒危物种在人类干扰影响下的可持续生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两栖动物扩散能力弱,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本项目以中国特有濒危两栖动物——金顶齿突蟾为指示物种,整合野外生态调查、社区访问调查、3S技术、生态建模、栖息地质量评估等研究手段,从分布和栖息地变化等角度来探讨人类干扰的影响。本项目立足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物种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全球变化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资助理由
金顶齿突蟾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仅分布于四川的高海拔山地溪流中。该物种由于现有分布区狭窄、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少、种群数量稀少等原因,被IUCN列为濒危(EN)物种。由于金顶齿突蟾的生境较为特殊,对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十分敏感,因此,其濒危状况亟待更新与评估。

项目如能顺利开展,不仅可掌握该物种的最新保护现状,了解其生境选择和主要干扰因子,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提高保护地管理部门的相关科研与监测能力。此外,该物种的分布区域位于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该项目的开展也会贡献于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通过系统整理文献和GBIF数据库的物种分布数据,发现金顶齿突蟾仅分布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保护区、乐山市峨眉山景区和阿坝藏族彝族自治州汶川县。基于此,项目在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域设置了80条样线并开展了野外调查,最终仅在四川洪雅瓦屋山和峨眉山景区发现了该物种的分布。以发现个体为中心设置样方,记录了包括个体离样线中线垂直距离、水的PH值、岸边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水面郁闭度、岸边及溪底条件、人为活动情况、距最近深水距离、水流速度、土地覆盖/利用类型、溪水清澈程度在内的11个微生境因子以分析其栖息地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金顶齿突蟾通常栖息于海拔2677-2938米、水温7.6-10.8℃、PH6.76-8.48、水流较缓的清澈山顶小溪沟内,溪底一般为砂石或小石块、腐殖质较多,岸边植被一般为低矮灌木(箭竹、杜鹃为主),多为天然林及次生天然林,栖息环境的水面郁闭度与植被盖度较高。

此外,项目还就人类活动对瓦屋山种群及栖息地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旅游设施修建等活动可能对金顶齿突蟾的现有栖息地及物种生存产生影响。瓦屋山种群现有栖息地环境与历史情况的对比发现,栖息地气温上升、降雨减少,这些可能也会对金顶齿突蟾的生存造成影响。然而,以上这些潜在威胁影响的科学评估尚需更长时间的监测、调查和研究。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瓦屋山保护区、卧龙保护区和峨眉山景区管理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与合作,就两栖动物的野外调查方法至少培训了两名工作人员,推动了保护区对该物种的调查和保护。
项目活动
2020
Nov15
自然好声音,不只有猿声、鸟叫与蝉鸣,还有它们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2022
Mar25
金顶齿突蟾(Scutiger chintingensis)隶属于无尾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齿突蟾属 Scutiger;模式产地为四川峨眉山金顶,是中国特有无尾两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