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
Nan Ling
南岭-武夷山地熊蜂资源调查与保护——以黑足熊蜂受威胁评估为例
项目编号
202007024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9.9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5811.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99.9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6907.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0-10 至 2021-12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2-07
项目执行人
安建东(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福建、江西、湖南、广东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武夷山区、南岭区
项目摘要
熊蜂属隶属于膜翅目蜜蜂科,是一类十分重要的传粉昆虫。中国已知熊蜂125种,占全球已知熊蜂物种总数的50%,是全球熊蜂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过去缺乏系统调查,我国所有熊蜂物种的受威胁程度并未做评估。黑足熊蜂(Bombus atripes)是全球比较稀有的蜂种,主要分布我国秦岭以南地区,是华南地区指示物种熊蜂之一。19世纪60-80年代的调查表明,黑足熊蜂在我国南岭-武夷山地仍有分布。近10年来申请团队在华南地区调查时,在南岭-武夷山地均未发现黑足熊蜂。据预测,黑足熊蜂可能是我国受威胁的物种之一。所以,本项目计划连续3年在南岭山地(重点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地(重点在福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熊蜂属系统调查,重点记录黑足熊蜂栖息生境和传粉植物,结合本团队近10年来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境内黑足熊蜂的分布现状;对比历史记录数据,按照IUCN红色名录标准,评估黑足熊蜂受威胁程度,提交《南岭-武夷山地熊蜂资源调查及黑足熊蜂保护建议报告》;同时,撬动保护区、民间机构和公众参与熊蜂保护活动。研究结果将为评估其它熊蜂物种和制定熊蜂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资助理由
熊蜂因个体大、浑身绒毛、耐低温等特性,是许多高山植物、高原植物及一些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昆虫,在相关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几十年来, 受气候变化、植被破坏、农药使用、农作物单一种植、过度放牧、外来入侵种等的影响,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熊蜂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情况,许多发达国家也出台了保护传粉昆虫的国家战略规划。虽然中国是全球熊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数据缺乏,中国尚未能对已知125种熊蜂的受威胁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本项目拟用三年时间对最可能受威胁的黑足熊蜂开展野外调查,了解其分布、种群数量及历史变化趋势,以科学评估其受威胁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和行动建议。项目团队还将撬动多方力量共同开展熊蜂的科普宣传工作,推动保护区和民间组织参与熊蜂的调查和保护。这些工作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和社会价值,并能为以后开展熊蜂属其他物种的受威胁程度评估及熊蜂的整体保护探索经验、奠定基础。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项目通过检视馆藏熊蜂标本,确认近90年来(1912-2021)在中国境内采集的黑足熊蜂共计421头,其中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3头,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9头,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52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157头。项目根据其中412头有详细采集地点信息的标本进行了黑足熊蜂历史分布特性的初步分析,并利用项目团队近10年(2009-2021)的调查数据,初步预测了全国适合黑足熊蜂分布的区域。为进一步按照IUCN红色名录标准评估黑足熊蜂的受威胁程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项目团队还在南岭-武夷山地区先后开展了6次(19人次)的野外调查,采集到了9种共486头熊蜂标本。其中,1头黑足熊蜂为南岭地区自1984年来的首次发现,1头仿熊蜂为武夷山地的新纪录种,红尾熊蜂为广东和湖南的新记录种。项目记录了每一种熊蜂在该地区的传粉植物并绘制了9种熊蜂在该地区的分布地图。以上结果对于调查较北方地区少、很多熊蜂物种的分布特性及其活动规律尚不清楚的南岭-武夷山地区而言,补充了许多关键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也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熊蜂的多样性和传粉植物特性。此外,项目还培训了10位当地志愿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来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学生参与了野外调查。这不仅为项目的野外工作补充了人力,也为本地将来开展熊蜂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培养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