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壁关
Tong Biguan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犀鸟物种分布和繁殖巢穴现状调查及社区宣传教育项目
项目编号
202007035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6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4115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42503.88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6032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0-10 至 2022-03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6-22
项目执行人
张利祥(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项目摘要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纬度最北的龙脑香热带雨林,是国内唯一记录有5种犀鸟分布的区域。目前能稳定监测到双角犀鸟、冠斑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等3种犀鸟在保护区有繁殖。2015年在保护区找到4个犀鸟繁殖巢,获得犀鸟在盈江繁殖的确凿证据。2016年、2017年相继发现11个和20个繁殖巢。目前,以盈江为主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容易观察和拍摄野生犀鸟的地方。2019年保护区科学考察期间,在瑞丽片区发现目前我国境内最大的犀鸟种群,共观察记录到140余只(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目前,针对保护区内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犀鸟种群调查和保护研究还属于空白。基础数据的缺乏不利于制定针对性的科学的保护管理计划,所以紧急需要开展一次系统的犀鸟种群现状调查。项目计划通过访问调查、野外样线调查、繁殖期巢穴统计,掌握保护区3种犀鸟分布、种群数量及繁殖巢情况。调查结果进一步用于指导铜壁关保护区犀鸟的动态监测和生境巡护实施;并对犀鸟繁殖期间巢穴选择、自然增长率和保护胁迫因素等进行分析,形成物种保护计划,并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
资助理由
犀鸟是一类高度依赖热带雨林生存和繁殖的鸟类。由于犀鸟取食大型植物果实,帮助种子传播和植物更新,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境内犀鸟最为重要的栖息地,对于维系中国境内的犀鸟种群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护区现有分布的三种犀鸟:双角犀鸟、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在最新公布的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征求意见稿)中均已从国家二级升级为国家一级。其中双角犀鸟和花冠皱盔犀鸟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物种,而冠斑犀鸟则已处于近危(NT)状态。

近年来观鸟活动在该地区蓬勃开展,保护区也加强了对上述三种犀鸟的观测和研究,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繁殖群体,但对于保护区内三种犀鸟的整体分布、数量和保护现状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保护区拟在三年内开展系统性的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长效的巡护和监测体系,确定该物种的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尤其是通过观鸟撬动社区积极参与犀鸟的保护,这将会为三种犀鸟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打下坚固的基础,并显著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德宏州是国内唯一记录有5种犀鸟分布的区域,但犀鸟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基础数据的缺乏影响了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铜壁关保护区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与历史数据,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组建并培训了调查队伍,克服了疫情期间的各种困难,在2021年3月前对全州有热带季雨林分布的芒市、瑞丽、陇川及盈江四个县市的21个乡镇41个村庄开展了社区访问调查,共调查到过去三年内5种犀鸟的目击位点共83个。之后基于访谈结果,确定了盈江、瑞丽和芒市三个重点区域的36条样线,实地调查记录了犀鸟的种类、分布、数量、生境植被、巢穴、营巢树种、行为等数据,从而系统掌握了整个德宏州五种犀鸟的分布、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巢穴数量、栖息地特征等信息,有效填补了犀鸟种群和保护现状上的关键信息空白。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项目还在保护区内外共建立了8条犀鸟野外巡护和监测样线,协调护林员定期开展巡护工作,并制作了繁殖期犀鸟活动时间记录表,在每年3-8月的繁殖季重点对个体繁殖交配、入巢、食物投喂时间及出巢时间等重要信息进行记录。此外,保护区还在云南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国大会期间,对有犀鸟分布的太平乡石梯村、苏典乡、支那乡等区域开展了2次大型的犀鸟保护宣传活动并发放了宣传材料。以上成果都使得保护区在犀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上,研究和管护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