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
Bei Huanghai
北黄海濒危大滨鹬数量动态、食物变化、能量积累研究及人-鸟和谐的绿色发展模式探索
项目编号
202010035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767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01 至 2021-12(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1-27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张守栋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人与野生动植物共存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辽宁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黄渤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黄渤海区域广袤的滨海滩涂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这一世界上受胁鸟种数量最多的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鸟类栖息地。位于黄海区域最北部的鸭绿江河口湿地,是目前已知IUCN濒危物种大滨鹬的最重要的能量补给地,春季北迁期有近5.5万只大滨鹬在此停歇并补充能量。在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上,由于滩涂围垦、港口建设、过度采集底栖生物、海产养殖、环境污染等原因,其栖息地已大量丧失或质量严重下降,这使得大滨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种群数量以年均5.1%的数量急剧减少。在鸭绿江河口湿地,大滨鹬喜食的光滑河蓝蛤种群数量从2013年就开始减少,到2020年已减少了99.7%。由于大滨鹬转而部分取食人工养殖的四角蛤蜊幼苗,渔民用鞭炮驱赶已影响到其正常的取食和能量补给。此外,已有的数据也表明,当地渔民在潮间带和潮下带交汇区设置的丝网,每年会造成上千只水鸟撞网淹死,直接威胁到大滨鹬的生存。本项目拟在鸭绿江河口湿地持续开展春季迁徙季大滨鹬的种群数量、可获取食物及能量摄入情况的长期监测,与当地渔民和保护站合作,寻找人鸟和谐共处的方案,减少捕虾蛄及蟹类的丝网设置对水鸟的伤害,并评估增殖放流对栖息地恢复的可行性。
资助理由
从鸭绿江口至长江口的中国渤海、黄海海岸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续分布泥质滩涂海岸,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这一世界上受胁鸟种数量最多的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鸟类栖息地。位于最北段起始处的鸭绿江河口湿地,是这个海岸带上最关键的迁徙候鸟栖息地之一,也是目前已知的IUCN濒危物种大滨鹬的最重要的能量补给地,春季北迁期有近5.5万只大滨鹬在此停歇并补充能量。在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上,由于滩涂围垦、港口建设、风电开发、过度采集底栖生物、海产养殖、环境污染等原因,其栖息地已大量丧失或质量严重下降,这使得大滨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种群数量以年均5%的数量急剧减少。在鸭绿江河口湿地,大滨鹬喜食的光滑河蓝蛤种群数量从2013年就开始减少,到2020年已减少了99.7%。由于大滨鹬转而部分取食人工养殖的四角蛤蜊幼苗,渔民用鞭炮驱赶已影响到其正常的取食和能量补给。此外,已有的数据也表明,当地渔民在潮间带和潮下带交汇区设置的丝网,每年会造成上千只水鸟撞网淹死,直接威胁到大滨鹬的生存。本项目拟在鸭绿江河口湿地持续开展春季迁徙季大滨鹬的种群数量、可获取食物及能量摄入情况的监测,与当地渔民和保护站合作,寻找人鸟和谐共处的方案,减少报复性行为,减少捕虾蛄及蟹类的丝网设置对水鸟的伤害,并开展栖息地恢复试验,以恢复滨海湿地中的光滑河蓝蛤的种群数量,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和保护价值。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在2021年大滨鹬春季北迁期,本项目通过6次大滨鹬种群数量监测、3次固定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监测和182段取食视频的食物摄入速率监测结果发现,在鸭绿江口湿地,大滨鹬的种群数量仍显著低于2011-2012年,其可利用食物与2014-2020年的数据基本持平,与食物丰富的2011-2012年相比没有显著的恢复。依据过去对大滨鹬迁飞至繁殖地所需能量和摄入食物的科学估算,本年度大滨鹬的食物可利用性仍然较低,仍面临食物匮乏的窘境。此外,项目发现渔民为捕捉虾姑所设置的丝网,对鸻鹬类水鸟有严重的生命威胁。项目团队发现被丝网伤害甚至致死的水鸟达到了21种507只,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环志个体。可喜的是项目通过社区教育,使62名渔民主动或参与救助了36只斑尾塍鹬、33只大滨鹬及6只黑腹滨鹬。项目通过在社区投苗养殖区对渔民燃放鞭炮驱赶水鸟的行为和投苗情况的研究发现,渔民改变在滩涂上投放四角蛤蜊的大小和投苗时间的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渔民的损失、减少鞭炮的数量和对大滨鹬的能量积累速率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渔民养殖活动与水鸟保护之间的冲突,还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能促进人鸟共存的措施。以上这些监测、研究与保护工作扎实有成效,不仅回答了许多保护中实际面临的问题,还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行动确定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