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Si Chuan
甘松资源调查、评估及社区保护
项目编号
202010062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604.2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5939.85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0249.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01 至 2022-06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8-04
项目执行人
魏培(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草甸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四川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为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藏药原料。主要依据该物种在印度地区严重的种群下降趋势,IUCN(2015)将甘松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极度濒危”。《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甘松评估等级为“无危”,但其自然种群数据十分缺乏。同时由于甘松根状茎及其副产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需求量和国际贸易量逐年增长,但缺乏系统的保护与管理,甘松资源或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在我国,甘松采集关乎地方生计,采挖行为普遍,保护与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本项目选取青藏高原牧区为研究区,深入调查当地甘松自然种群的分布,种群、群落及生境特征,模拟预测其适生区和潜在资源量;同时调查地方生计和社区传统知识,结合甘松生活史分析种群动态特征,验证采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项目为甘松在中国受威胁现状评估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结合栖息地生境和人为活动从生活史角度明确甘松自然种群可持续的限制因子,综合地方生计和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企业、科研共同参与的甘松可持续利用、管理和保护示范。项目成果将以数据集、科学论文及甘松社区保护与管理示范的形式呈现。
资助理由
甘松为喜马拉雅山区的特有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中国西南地区,生长于海拔3300-5200m的草原、灌丛、高山草甸和沼泽草甸。甘松在我国是藏医、中医常用药,其根茎被普遍用作药和香料。在全球范围内,由于逐年增加的贸易需求,该物种被过度采集,加之放牧和栖息地丧失等间接威胁,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印度和尼泊尔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在过去10年里,印度喜马拉雅地区的甘松野外种群减少量超过80%,类似的威胁正在不丹及中国蔓延。中国的甘松自然种群和受威胁现状数据缺乏。有证据表明,一些牧民大量采挖开花前的甘松植株,破坏了其生活史,影响了该物种的有性繁殖。本项目拟在四川红原县开展试点工作,对甘松的自然种群、群落和栖息地的特征开展全面而科学的调查,评估其潜在资源量和关键干扰因子,并在厘清地方生计和传统知识与甘松利用的关系基础之上,探索构建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企业、科研等共同参与,多方受益的甘松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框架。该项目将有利于中国全面评估甘松自然种群在国内的资源总量和保护现状,并有望为受威胁的传统药用植物开展资源和保护现状评估及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案例与社区保护范式。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完成了对四川阿坝州红原县52个甘松分布点和12个代表性样地的初步调查,获得了甘松生境条件、典型群落特征等数据;结合生物气候模型,对甘松的适宜生境和主导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筛选,模拟出甘松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潜在适生区;结合群落调查数据,建立了甘松资源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模型,对甘松资源量进行了初步模拟。此外,项目还对红原县10个乡镇共计219户代表性牧民进行了生计调查及传统知识访谈,调查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药材资源认知、采挖行为、生态保护意识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决定等信息,分析了决定居民采挖行为的主要因素,初步获得了威胁甘松可持续采集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