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Gan Su
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研究与保护实践
项目编号
202101001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84.95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268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85034.75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204515.04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04 至 2022-09
结项通过时间
2022-11-07
项目执行人
杨霁琴(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祁连山区
项目摘要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记录有19属36种兰科植物,是祁连山东段林区兰科植物的一处集中分布区,根据野外调查与社区调查的结果,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及其生境仍面临着人为活动的干扰,包括放牧、林下采挖等干扰因素,项目将通过在兰科植物优先保护区域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建立和完善兰科植物的监测、科研、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并实施有效监测和精细化管理;通过与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试点,尝试人工种植食用菌等方式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区参与到保护行动中,使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掌握了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种类、分布与主要威胁,调研详实,结果可靠;识别出了兰花保护的优先区,培养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制定出了《2021-2023年连城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保护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保护区的兰花保护和管理实践;项目还获得了第二批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用于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

第二年项目将完成4-5处兰科植物固定样地的建设,并对样地内所有兰科植物进行长期定株跟踪监测,以掌握兰科植物种群动态、物候、微生境气候等,并监测不同程度的放牧、林下采集活动对兰科植物生长关键期的影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区兰科生境及林下资源管理计划;与对林下资源依赖较大的社区合作,达成社区共管协议,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并与保护区合作开展羊肚菌人工种植试点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科研高校合作,对观赏性较高的山西杓兰开展种子共生萌发实验,获得共生萌发体系,掌握共生真菌种类。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

项目团队根据之前兰科植物调查结果,建立了4个50mX100m的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24个监测样方中的15种兰科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全年的监测,掌握了2021-2022年兰科植物花果期的生长情况。同时,项目通过布设禁牧对照样方及16台红外相机,就放牧等人为活动对兰科植物的影响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兰科植物受损情况也随之增加。项目还在竹林沟来家庄社首次开展了社区共管试点,探索羊肚菌的人工种植,以减少保护区的放牧和林下采集活动。保护区与该社区在本执行年里形成了初步的社区共管协议框架,编制了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手册,建成了64平米的羊肚菌人工种植大棚,并初步积累了羊肚菌的种植和管理经验。项目还开展了山西杓兰种子萌发的野外及室内实验,野外埋设种子袋110个,室内光照培养箱制作种子盒70盒,最后共培养出2个共生原球茎,还与本地的大学合作申请到了省上的自然基金,未来将继续开展山西杓兰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的研究。在第二个执行年中,保护区两个基层管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兰科植物监测、社区共管等方面的意识和专业能力提升显著,这为下一步推动保护区加强兰科植物的研究监测、科学管理放牧活动和促进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