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Fu Jian
福建省中国鲎现状调查及保护
项目编号
202104012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348.8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4513.64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2789.86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07 至 2022-09(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9-03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翁朝红(集美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湿地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减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福建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福建省滨海湿地及海域曾是中国鲎最重要的分布区和栖息地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促进大面积填海造地、港口码头及旅游用地等建设活动,鲎产卵场和育幼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此外,过度捕捞、不可持续消费和商业利用、非法贸易和放生等活动也使该物种的生存雪上加霜。目前福建省鲎及其栖息地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与其他几个产鲎省份相比,最为薄弱。目前福建沿海尚无任何鲎保护区。本项目拟在2012年之后,重启福建沿海中国鲎的调查工作,评估福建省中国鲎及其栖息地的生存与保护现状及变化趋势,拟将现存的重要育幼栖息地纳入IUCN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并开展长期的监测。项目还将对非法贸易、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开展调查,并开展“拒绝食用鲎”倡导活动以减少对该物种的直接威胁。继续通过人大代表、NGO、相关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沟通,推动各方达到保护共识和保护行动。提高公众对珍稀动物鲎的认知并发动更多人来保护鲎,是鲎保护的重要举措。继续组织和发动各方参与推动全省公众鲎科普教育。
资助理由
福建的滨海湿地及海域曾是中国鲎最重要的分布地与栖息地之一。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填海造地、港口码头建设、旅游开发等建设活动使得滨海湿地大量丧失,中国鲎的产卵和育幼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此外,过度捕捞、不可持续的消费与商业利用、非法贸易和放生等活动也使该物种的生存雪上加霜。去年,中国鲎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全球濒危(EN)种,今年又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名录。本项目拟重启福建沿海中国鲎的调查工作,评估福建省中国鲎及其栖息地的生存与保护现状及变化趋势,撬动关键利益相关者对现存的重要育幼栖息地开展长期的监测。项目还拟对鲎的非法贸易等活动开展调查,并开展可持续消费倡导活动以减少对该物种的直接威胁。因此,本项目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从2021年6月到2022年1月,项目团队完成了福建闽南沿岸中国鲎及育幼栖息地的实地调查,在所调查的36个滨海湿地中,确认了12个现存的幼鲎栖息地,掌握了每片栖息地的面积、幼体种群结构及栖息地特点,评估了幼鲎种群的生存现状、栖息地现状、威胁因素及变化趋势,并将识别出的9块核心栖息地中的6块纳入了IUCN亚太鲎观测网络计划来开展长期持续的监测。这次调查所获得的全面、系统且详实的数据,填补了近十年以来的信息空白,也为下一步推动各方共同开展中国鲎及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项目对闽南地区的9个农贸或海鲜市场、26家海鲜酒楼或饭店进行了暗访,对非法贸易进行了现场举报,还访谈了数十位当地的渔民。调查结果发现,渔民捕捞到的中国鲎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自从该物种升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执法部门对非法买卖、食用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后,这些威胁虽仍存在,但已变得更加隐蔽。项目团队还成功推动地方政府在泉州晋江金井塘东建立起福建第一个鲎科普教育基地,并通过两会提案等方式,与相关政府部门就在厦门鳄鱼岛、集美鳌园建立野外鲎科普教育基地达成了初步共识。项目还利用6月8日的“国际海洋日”、6月20日的“国际鲎保育日”、农历七夕等各种节日和活动,开展了6次大型的中国鲎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触达上万线上和线下公众。在第一个执行年里,项目团队通过以上活动有效撬动了社会各方的力量,与高校、研究机构、各级人大代表、NGO、公检法、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建立起广泛且深度的合作,从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