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Guang Xi
广西涠洲岛海域以布氏鲸为主的鲸豚类水生生物研究与保护
项目编号
2021040541B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6.6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58782.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15.2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8441.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07 至 2022-08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8-29
项目执行人
农志文(广西科学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西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广西科学院从2016年开始关注北海涠洲岛附近大型须鲸的动态,并于中科院水生所、北部湾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组建联合研究组开展北海涠洲岛附近海域大型须鲸的研究。本项目计划采用船载截线调查、无人机视频拍摄、声学设备投放、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等方式,对广西涠洲岛海域以布氏鲸为主的鲸豚类动物进行为期三年的基线调查工作,并结合现有的调查研究结果,形成布氏鲸个体识别数据库,分子信息数据库,积累环境要素变化信息,定义布氏鲸的行为谱,收集鲸类水生生物的水下声音信息,进一步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上了解布氏鲸的种群动态变化、栖息选择和利用、行为节律,以及环境要素对布氏鲸迁徙和栖息的影响关系,为物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对该海域有目击记录的大村鲸、印太江豚、瓶鼻海豚等鲸豚类动物的数量、行为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项目计划通过社区访谈、实地监测的方式,了解兼捕、不文明观鲸、海洋污染等情况信息,评估渔业以及旅游活动对鲸豚类水生生物的影响,推动海洋管理部门、社区、保护地等利益相关方为保护鲸豚类水生生物制定相关保护规定和实施保护行动,对保护地进行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推动广西北部湾海域鲸豚类水生生物的保护。
资助理由
布氏鲸是鲸目须鲸属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近岸海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我国大型鲸类研究和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对大型须鲸也缺乏长期系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近年的研究发现,广西涠洲岛附近海域是布氏鲸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发现有大村鲸、印太江豚、鲸鲨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海洋动物,这些物种的生存仍受到兼捕、非法观鲸、海洋污染等威胁的影响。本项目拟在广西涠洲岛附近海域长期开展以布氏鲸为主的鲸豚类动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掌握布氏鲸的种群动态、栖息地利用、行为节律和生态学等特征,并通过社区访谈、实地监测等工作,了解和评估渔业和旅游活动对布氏鲸等鲸豚类动物的影响。项目还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海洋管理部门、社区、保护地等关键利益相关方为以布氏鲸为主的鲸豚类的保护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因此本项目对于填补科研和保护信息空白,推动广西北部湾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项目团队在涠洲岛海域共开展了22个航次、总时长超过116小时、总里程超过2141公里的野外调查,在41个位点共观察到布氏鲸89头次,9个位点观察到印太江豚31头次,共识别出布氏鲸个体26头,其中6头是本调查周期中新发现的个体,加上之前已识别记录的个体,项目团队建立了含有52头布氏鲸个体识别信息的数据库。这为进一步揭示该海域布氏鲸种群数量、年龄结构、种群动态并基于个体识别开展行为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通过目视观察并利用多旋翼无人机在空中对布氏鲸的行为进行拍摄,项目还总结和记录了包含有6类17种个体行为和4类11种群体行为的布氏鲸行为谱。这为未来进一步分析人为干扰对布氏鲸行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团队还收集了所调查海域的海表面温度、叶绿素a浓度、布氏鲸位点的海水深度等环境因子的信息,为未来预测北部湾海域布氏鲸的适宜栖息地、分析其迁徙和集群规律以及可能的环境影响积累了科学数据。项目团队还整理了往年北部湾海域内海洋哺乳动物的分布范围、数量变化和渔业兼捕的二手资料,设计了访谈提纲,对广西沿海的近40位渔民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显示项目地海域的海洋哺乳动物种类除布氏鲸外,主要还有短肢领航鲸、中华白海豚、糙齿海豚、瓶鼻海豚等,兼捕到的鲸豚类主要为印太江豚和瓶鼻海豚,网具主要为拖网和流刺网。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涠洲岛海域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类、多样性和主要活动范围,所收集的兼捕数量、地点、频次以及兼捕后是否放生等信息也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分析兼捕的原因、评估其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鲸豚类保护措施。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