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Hai Nan
海龟非法贸易调查
项目编号
202107002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39400.2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123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23039.08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8508.91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10 至 2022-09(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2-12-18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主动放弃)
项目执行人
林柳(海南师范大学龟鳖研究与保护中心)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减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海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海龟是著名的海洋“活化石”物种,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端消费者和海洋旗舰物种之一,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至关重要。但由于长期的滥捕滥杀、非法贸易、生境破坏以及海洋污染等多种威胁影响,中国海龟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锐减,种群生存岌岌可危。南海是中国海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也是海龟非法贸易最严重的地区,一直是海龟及其制品的主要加工及批发销售点,在打击海龟非法捕捉、走私,甚至加工、运输和销售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形势,且随着电子商务发展,非法贸易呈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大了有效打击的难度。海南是海龟制品贸易非常活跃的地区,海龟制品贸易数量和种类最多,具有代表性。本项目将通过线下定期对海口、三亚、琼海、文昌的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古玩城、饰品街进行走访调查,线上对淘宝、转转、抖音、快手进行调查,记录海龟非法贸易规模、种类、数量、价格等基本信息,以分析海南地区海龟非法贸易现状,了解最新的贸易趋势以进一步指导打击海龟非法贸易执法工作。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成果:

项目在第一年里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190个贸易海龟组织样品,揭示出海南地区非法贸易的海龟其出生地主要来自南海地区及东南亚海域,与线下调查发现的贸易链条一致。其中非法贸易绿海龟的分析揭示出,南海地区绿海龟的主要出生地来源是西沙群岛和苏禄海,因此急需在中国南海建立一个大型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一个专门的执法小组来监测和遏制非法捕捞;同时西沙群岛产卵场的海龟种群较独特,建议作为独立保护单元加强保护(以上研究结果和保护建议已公开发表在Wildlife Research期刊上);玳瑁的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地区非法贸易的玳瑁出生地以马来西亚半岛和东马来西亚繁殖地为主,这两个出生地的玳瑁种群受非法贸易的威胁较大,未来应加强海龟保护的国际合作。此外,项目还完成了海南9个市县的海龟制品非法贸易实地调查及闲鱼、抖音、百度贴吧、淘宝、微信、QQ等13个网络平台的线上海龟贸易制品监测。项目基于调查监测结果在i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项目还通过质兰联合字节跳动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在抖音上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违规内容,针对项目反馈的玳瑁、海马、红珊瑚等违规视频问题,快速响应高效处理了1321条视频,处罚违规作者143个,并进行了搜索过滤。海南是海龟制品贸易非常活跃的地区,海龟制品贸易数量和种类最多,具有代表性。

第二年项目拟定期对海南4个重要城市的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古玩城、饰品街等进行线下走访调查,对国内重要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线上调查,以掌握年度海南海龟非法贸易的规模、种类、数量、价格等基本信息,与上一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海龟贸易的变化趋势及原因。项目还将继续与NGO、企业和执法部门合作,及时将非法贸易的相关信息提交给有关管理部门和网络平台以加强执法和公众监督。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9 月,项目团队对海口、三亚、琼海的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古玩城、饰品街进行了海龟制品非法贸易状况的实地调查,同时定期调查拼多多、淘宝、快手、抖音、转转、咸鱼等8个网络平台上的贸易情况,记录海龟制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店铺及来源地。调查结果发现:海南三个城市售卖玳瑁制品的实体商铺由2020年的82家下降到了2021年的25家,2022年仅余11家仍有售卖,非法售卖的玳瑁制品数量,也从2020年的1380件下降至2021年的562件,并在2022年进一步减少至196件;线上网络平台中YY语音和百度贴吧在2022年不再有玳瑁制品的非法交易,其他平台售卖玳瑁制品的商铺数量从2020年的308家缩减至2021年的181家,2022年进一步减少到51家,非法销售的玳瑁制品从2020年的9.8万件降至2021年的6.8万件,2022进一步降至1.2万件。以上结果均表明,在项目第二个执行年内,线上和线下玳瑁制品的非法贸易,在售卖店铺量、各类制品的交易量及总的交易量上都进一步萎缩并呈现出持续衰减的趋势。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政府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买卖加强了整治和监管,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展了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专项执法行动,海龟制品的非法贸易呈现出从线下交易更多转至线上平台交易的特点,玳瑁制品的交易网店注册地呈现出沿海地区为主(以海南、江苏为首)、全国内陆几乎所有省份都有的态势。政府的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外地游客减少、非法贸易由线下转为线上等因素可能是导致2020年以来海南玳瑁非法贸易实体店数量和制品数量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而电商和社交平台在野生动物网络非法贸易监管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则可能是网络交易量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项目团队在调查过程中进行的线上平台举报效果良好,6 个平台经举报后店铺数量与制品数量均很快减少,在抖音举报的账号则全部注销。此外,项目团队对海南地区非法贸易的玳瑁 105 份活体样品的线粒体分子标记分析显示,被贸易的海龟野生个体中有一半多来自首次被记录到的野外种群。所涉及的玳瑁个体最主要的觅食地来源是东南亚的苏禄海、苏拉威西海、马六甲海峡以及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等区域。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项目团队认为当前的网络平台的自我监管力度仍有待加强,因为项目实施期间在各线上平台的举报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主要依赖于固定人员的监测举报,可持续性不强。因此,项目建议各网络平台应加强技术应对手段(如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图像分类和评估产品特征)和自我监测以进一步有效屏蔽非法贸易信息并锁定非法贸易用户,提高自我监管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此外,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相关执法和科普宣传,也应同时在购物和社交平台开展。减少海龟的非法贸易将有助于保护我国和东南亚的海龟野外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