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Gan Su
阿夏自然保护区旺藏管护片区林麝保护现状评估和能力提升
项目编号
2021070071A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376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10 至 2023-03
结项通过时间
2023-11-13
项目执行人
杜凯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甘肃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林麝曾经广布于华中和华南地区,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林麝分布高度破碎化,且种群密度较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仅有少数保护区开展过林麝的种群数量调查。近二十年来,林麝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均有增长,但其恢复过程尚未得到研究,保护现状也尚未得到评估。

岷山地区位于林麝分布区的边缘,该区域的甘肃阿夏自然保护区是探索林麝恢复与放牧和森林组成关系、并试验管理措施的理想区域。该区域拥有四十多年的森林砍伐历史,也有三十来年的造林和保护实践。在保护区的尺度上协调管理野生有蹄类、家畜和人工林,将有利于提高生态保护工程的生物多样性效益。

本项目拟了解阿夏自然保护区旺藏管护片区林麝种群1998年以来的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变化,掌握该种群的种群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估家畜放牧和森林组成对林麝空间利用的影响,制定阿夏自然保护区林麝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并纳入保护区总体管理计划。本项目拟采取关键信息人访谈、痕迹样线和红外相机等调查方法,期望清晰描述旺藏管护片区林麝种群的恢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保护和管理该种群奠定基础。
资助理由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岷山山系北麓,白龙江上中游南岸。保护区成立于2004年,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本项目所在的旺藏管护片区总面积约200km2,除拥有大熊猫、黑熊、狼、赤狐、黄喉貂和豹猫等丰富的食肉动物外,还有林麝、马麝、毛冠鹿、狍、四川羚牛、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等丰富多样的野生有蹄类。本项目拟了解项目地内林麝种群自1998年以来的时空分布和相对多度的变化,掌握该物种的种群和威胁现状及变化趋势,评估林麝的保护现状,制定阿夏自然保护区林麝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并纳入保护区总体管理计划,提升保护区的管护能力。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适用范围/项目成果
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中对阿夏自然保护区旺藏片区的林麝进行了初步调查。旺藏片区总面积高达200平方公里,地广人稀,调查范围全覆盖难度较大。为此,项目组采用了“当地居民访谈+样线走查+红外相机定点记录”三结合的方式,先是访谈了当地20名村民和老林业工人,初步摸清了目击林麝较频繁的区域,并据此布设了冬、夏调查样线共20条,确保样线覆盖总面积不低于项目区面积的五分之一。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又根据既往的红外相机记录,在项目区林麝的潜在分布区架设红外相机45台,记录项目区林麝野外出没情况,并在项目期末实际回收有效相机36台。

经调查,项目组发现:项目区在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之前,林麝野外目击次数甚少,难以判定项目区是否有林麝分布;1998–2010期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深入和打猎这一历史威胁的退出,林麝开始在项目区支沟冰泉沟内被目击到;2010年之后,项目区内多条支沟出现林麝的目击记录,其中以冰泉沟居多,但整体数量仍不多。此调查访谈结论与项目组野外样线调查结果相符:项目组在冰泉沟3条样线上和老八连左手沟1条样线上,发现了林麝的活动痕迹—粪便,证明项目区确确实实有林麝分布。即便如此,这一结果在本项目年度尚未取得红外影像的直接佐证。在调查期间,项目组记录到有3台相机拍摄到了林麝,但红外影像数据经最终整理,却未能获取到高清晰度、可成形的林麝红外影像实帧。这一结果也抱憾地说明:在用红外相机捕捉林麝影像方面,红外探测率不甚理想可能与现有红外相机布设方法、架设地点选定、闪频时间设定等未特别虑及到林麝自身的生物生态特点有关,从而提示日后开展此方面工作需在这些方面作相应的改进、提升和完善。

通过此次调查,项目组还注意到:项目区林麝出没区域,伴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经样线活动痕迹可识别和确定的物种有8种,包括鬣羚、毛冠鹿、梅花鹿、豹猫、羚牛、旱獭、黑熊、野猪;经红外相机辨识出的物种有近30种,含羚牛、梅花鹿、绿尾虹雉、毛冠鹿、黑熊、野猪、勺鸡、红腹角雉、豹猫、蓝马鸡、黄喉貂等。这说明:在林麝生存的旺藏保护片区,野生动物丰度较高,这也间接反映出其生态系统现有状况较适合野生动物生存和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