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
iDOLPHIN
基于个体识别的公共数据平台和公民科学推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项目编号
2021070081C
项目类型
一般项目(机构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99214.4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2070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186165.77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1-10 至 2022-09
结项通过时间
2022-10-31
项目执行机构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郑锐强)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东、广西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项目旨在建立中华白海豚的物种数据云平台(iDOLPHIN),通过将桌面调研数据与照片识别数据进行合并,利用已建立的个体识别模块,并进一步开发物种数据的数据统计面板、可视化模块,针对不同种群的分布、大小、种群趋势、威胁因子以及保护现状等进行可视化,以提高公众以及管理机构对于中华白海豚种群的了解,并协助制定保护优先计划。同时,开发WebGIS可视化网页并配套公民科学工具,将当地生态知识、搁浅信息与科学调查数据相融合,实现种群监测、数据共享和公民科学的有机结合。另外,重点针对小种群中华白海豚进行照片识别调查,完善国内中华白海豚物种数据的种群监测,并比对分析小种群在栖息地使用、种群结构以及人为活动干扰上的差异。
资助理由
中华白海豚为IUCN全球易危(VU)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以及温带的近岸海域、咸淡水河口、红树林及岛屿周边海域。虽然该物种的分布范围较广,但面临渔业活动、港口建设、近岸养殖、陆源/海洋污染、观豚旅游、海洋交通等诸多威胁,其整体数量据IUCN推测仍在持续减少中,许多小种群因数量稀少,潜在灭绝风险很高。我国是全世界白海豚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除珠江口和湛江雷州湾的种群数量较大外,其余分布在厦门湾海域、粤东海域以及广西三娘湾、沙田海域以及海南等海域的种群数量均较小,而且中国境内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也同样面临着栖息地丧失、栖息地质量下降以及种群衰减等严峻挑战。尽管过去十多年该物种的研究已有显著增加,但由于不同种群的研究程度差异悬殊,科研与公众认知之间还存在信息壁垒,因此,公众与管理决策者对该物种整体的生存现状及面临的威胁仍缺乏了解。

本项目拟综合各类已发表的中华白海豚研究数据,以文献资料为主,辅以野外调查数据,通过面向公众的数据平台持续跟踪并呈现国内中华白海豚整体的种群变化趋势、面临的威胁及保护现状,并通过照片识别数据云平台鼓励公众、管理者、研究者、渔民、观豚爱好者等参与种群数量和威胁的监测,在科研、物种保护和公众参与之间搭建桥梁。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成果:

项目团队通过历史数据整理、数据共享、在钦州和汕头开展野外调查等方式,重点收集整理了2010至今国内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及位置、种群数量及分布、威胁因子及保护现状等信息,并基于此开发上线了iDOLPHIN网站及配套的iDOLPHIN微信小程序,初步实现了该物种三娘湾、粤东、厦金海域三个小种群和珠江口、雷州湾海域两个大种群数据的可视化。公众不仅可通过这两个数据平台,学习中华白海豚及其保护的相关科普知识,了解该物种已识别个体的背鳍特征及时空位置、不同种群的数量、分布、变化趋势及面临的威胁,下载实用性的个体识别、科学观鲸和搁浅鲸豚救助等技术手册,还可通过众包的方式上传自己所观察、拍摄和记录到的个体信息。项目团队由此在中华白海豚公共信息数据平台的搭建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使得与该物种相关的历史各阶段和各研究保护团体的数据通过此平台上实现了初步的整合,从而为这些数据在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研究、保护、管理、科普、教育等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